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项学习兴趣是先导,如果没有了兴趣的学习,那么学習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更应该学好,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38-01
在许多学生眼中,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认为只要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便是掌握了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气氛压抑,教学效率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有关。中学阶段学生较为敏感,爱面子,怕回答不正确被同学笑话,不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同时存在依赖性,不爱动脑筋,只等着老师说答案。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被动者,学习兴趣不浓。那么,怎样营造活跃融洽而又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朗读比赛、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师生角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改后的课堂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指导者,我们应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精心设计运用科学巧妙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激情
1.创设精美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有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因为导语是前奏、是序幕、是首先送入学生耳中的内容。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2.教师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例如有教师教《别了,司徒雷登》一课,讲了这样一件轶事: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事上节节败退,舆论宣传也难敌我新华社的强大攻势。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播发后,蒋介石听了既难受又恼火,他找来他的笔杆子陈布雷责问:“你看人家新华社的文章!你们怎么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陈布雷有苦说不出,软顶了他一句:“那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 蒋介石听了非常尴尬,心里真不是滋味。故事的讲述,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故事所说的毛主席文章极强的战斗力极大的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心理冲动。
3.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教师通过设置科学精妙的问题,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高涨的情景和环境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的目的。设疑贵在精妙科学,角度新颖,能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中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争强好胜,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游戏,爱玩,爱动手制作等等,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例如有老师用猜谜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其效果远远好于常规方法。分组学习,小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协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辩论可以让学生尽展才智,锻炼口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38-01
在许多学生眼中,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认为只要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便是掌握了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气氛压抑,教学效率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有关。中学阶段学生较为敏感,爱面子,怕回答不正确被同学笑话,不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同时存在依赖性,不爱动脑筋,只等着老师说答案。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被动者,学习兴趣不浓。那么,怎样营造活跃融洽而又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朗读比赛、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师生角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改后的课堂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指导者,我们应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精心设计运用科学巧妙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激情
1.创设精美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有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因为导语是前奏、是序幕、是首先送入学生耳中的内容。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2.教师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例如有教师教《别了,司徒雷登》一课,讲了这样一件轶事: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事上节节败退,舆论宣传也难敌我新华社的强大攻势。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播发后,蒋介石听了既难受又恼火,他找来他的笔杆子陈布雷责问:“你看人家新华社的文章!你们怎么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陈布雷有苦说不出,软顶了他一句:“那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 蒋介石听了非常尴尬,心里真不是滋味。故事的讲述,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故事所说的毛主席文章极强的战斗力极大的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心理冲动。
3.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教师通过设置科学精妙的问题,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高涨的情景和环境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的目的。设疑贵在精妙科学,角度新颖,能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中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争强好胜,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游戏,爱玩,爱动手制作等等,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例如有老师用猜谜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其效果远远好于常规方法。分组学习,小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协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辩论可以让学生尽展才智,锻炼口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