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级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从个人习惯养成到班级风气建设,从关注心态的变化到塑造人格的发展,每一件事都要付出精力,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如何从琐碎的工作中寻得突破,在常规的管理中求得高效是每一位班主任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关键词】管理 班级管理 能力
一、塑造良好的班集体: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
一个班级凝聚力强,学生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老师会感受到工作的自信,集体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1.制定公平、竞争、团结的管理制度
(1)每個优秀的团队都有优秀的法则,是班级每个学生认可的共同目标。在学习与自主管理两方面督促学生发展,由班级统一制定,是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集体法则。
(2)班级制度不能仅仅是惩罚,赞扬与奖励才会使之具有生命力。比如我在班级中开展的《阳光晋级》评价办法就很受学生们欢迎,试想每次的进步,每天的努力都会被称赞与欣赏内心是何等愉悦,弘扬正能量才是公平。
(3)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增加对小组、寝室等的奖惩考核,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丰富、积极的体验活动
(1)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现在很多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却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成绩时好时坏,每次考试结果都令人扼腕叹息。不懂的如何管理是学生的普遍问题,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活动的体验,不懂的责任的意义。在本学期班级配合社区组织了植树、法制宣传、消防安全演习等公益活动得到学生们的大力支持。他们认真粉刷标语、认真制作传单、认真学习消防动作,许多同学在活动后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能够想到父母工作不容易,能够谈到职责很重要,还能够体会到对他人的理解等,认识是改变的开始,只有自身体验才能自身改变。
(2)班会要召开的有意义。开班会的目的是调整状态,凝心聚力,那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仓促,不应付,不草草了事。不要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在倾倒想法,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说说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班会设计是关键,我采用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每名学生都各抒己见,后来形成辩论会,场面十分热烈,也让很多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效果比以往都好。在准备母亲节的班会中,我用几天时间组织学生录制对家长的真心感言,然后用微信把视频传给每一名家长。平时无法说出挚热的祝福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很多家长都幸福的哭了。
3.树立正直、健康、有责任的“榜样”
(1)生活中不缺乏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优点很多,只要及时关注及时发掘,他们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只需要老师的一次信任。在刚开学的时候一名女生找到我说她一直喜欢把所有东西都工整整理,可同桌随意的摆放书本让她很难接受,想让我给她调个座位。我对她说整理是好习惯,别人应该向你学习,你愿意帮助老师督促大家都能养成工整整理的习惯吗?她欣然点头接受。在她的鼓励和督促下,班级同学物品摆放习惯有很大改观,资料的整理也是有条不紊。
(2)十全九美也完美。榜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样样出众。青春期的孩子总有些特立独行,他们眼中的对错有时有点小模糊,老师要做的不是给他换副眼镜而是要推开模糊的窗户。三年前我带过一个体育生,学习习惯比较差,总也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同学也不喜欢和他交朋友。在一次体育课上,一个男生打篮球意外骨折,痛苦大叫,在场的学生都吓傻了,动也不敢动。是他主动冲了出来背起那个男生便跑向医院。从那以后,我让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对他说,有你在我放心。大家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渐渐的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无论在春游的组织还是在运动会的筹备,他都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在毕业典礼上,考上理想大学的他唱了一首《朋友》,感动哭了在场所有人。
二、提高班主任的个人素养:有创新、有爱心、有自信
1.班级管理需要与时俱进
(1)做一名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而是随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采取必要的改变与变通。从交谈的方式到做事的习惯,从班会设计到班委竞选,这些小的细节都要格外关注。生硬的说教不如现身说法,单一的聆听不如换位思考。
(2)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更不用说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不够渊博的教师会被淘汰。要想桃李芬芳,我们这颗大树更需要成长的土壤。
2.班级管理需要以身作则。
(1)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是我的为师准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不错,对学生真诚才能收获真诚。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都犹如一缕阳光。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激情演讲,更不要言不由衷的空洞口号,我们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因为这才是最好管理方法。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既要注重团队建设也是提升自我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付甫琼、陈宏. 谈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 中学教学参考,2014(03).
【关键词】管理 班级管理 能力
一、塑造良好的班集体: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
一个班级凝聚力强,学生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老师会感受到工作的自信,集体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1.制定公平、竞争、团结的管理制度
(1)每個优秀的团队都有优秀的法则,是班级每个学生认可的共同目标。在学习与自主管理两方面督促学生发展,由班级统一制定,是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集体法则。
(2)班级制度不能仅仅是惩罚,赞扬与奖励才会使之具有生命力。比如我在班级中开展的《阳光晋级》评价办法就很受学生们欢迎,试想每次的进步,每天的努力都会被称赞与欣赏内心是何等愉悦,弘扬正能量才是公平。
(3)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增加对小组、寝室等的奖惩考核,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丰富、积极的体验活动
(1)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现在很多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却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成绩时好时坏,每次考试结果都令人扼腕叹息。不懂的如何管理是学生的普遍问题,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活动的体验,不懂的责任的意义。在本学期班级配合社区组织了植树、法制宣传、消防安全演习等公益活动得到学生们的大力支持。他们认真粉刷标语、认真制作传单、认真学习消防动作,许多同学在活动后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能够想到父母工作不容易,能够谈到职责很重要,还能够体会到对他人的理解等,认识是改变的开始,只有自身体验才能自身改变。
(2)班会要召开的有意义。开班会的目的是调整状态,凝心聚力,那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仓促,不应付,不草草了事。不要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在倾倒想法,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说说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班会设计是关键,我采用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每名学生都各抒己见,后来形成辩论会,场面十分热烈,也让很多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效果比以往都好。在准备母亲节的班会中,我用几天时间组织学生录制对家长的真心感言,然后用微信把视频传给每一名家长。平时无法说出挚热的祝福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很多家长都幸福的哭了。
3.树立正直、健康、有责任的“榜样”
(1)生活中不缺乏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优点很多,只要及时关注及时发掘,他们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只需要老师的一次信任。在刚开学的时候一名女生找到我说她一直喜欢把所有东西都工整整理,可同桌随意的摆放书本让她很难接受,想让我给她调个座位。我对她说整理是好习惯,别人应该向你学习,你愿意帮助老师督促大家都能养成工整整理的习惯吗?她欣然点头接受。在她的鼓励和督促下,班级同学物品摆放习惯有很大改观,资料的整理也是有条不紊。
(2)十全九美也完美。榜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样样出众。青春期的孩子总有些特立独行,他们眼中的对错有时有点小模糊,老师要做的不是给他换副眼镜而是要推开模糊的窗户。三年前我带过一个体育生,学习习惯比较差,总也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同学也不喜欢和他交朋友。在一次体育课上,一个男生打篮球意外骨折,痛苦大叫,在场的学生都吓傻了,动也不敢动。是他主动冲了出来背起那个男生便跑向医院。从那以后,我让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对他说,有你在我放心。大家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渐渐的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无论在春游的组织还是在运动会的筹备,他都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在毕业典礼上,考上理想大学的他唱了一首《朋友》,感动哭了在场所有人。
二、提高班主任的个人素养:有创新、有爱心、有自信
1.班级管理需要与时俱进
(1)做一名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而是随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采取必要的改变与变通。从交谈的方式到做事的习惯,从班会设计到班委竞选,这些小的细节都要格外关注。生硬的说教不如现身说法,单一的聆听不如换位思考。
(2)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更不用说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不够渊博的教师会被淘汰。要想桃李芬芳,我们这颗大树更需要成长的土壤。
2.班级管理需要以身作则。
(1)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是我的为师准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不错,对学生真诚才能收获真诚。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都犹如一缕阳光。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激情演讲,更不要言不由衷的空洞口号,我们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因为这才是最好管理方法。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既要注重团队建设也是提升自我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付甫琼、陈宏. 谈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 中学教学参考,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