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健康高尚的情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始终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主要概括为八个字:入情、传情、导情和激情。
入情,是针对语文教师钻研课题而言的,是传情、导情和激情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师在钻研课文时,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足以唤起一定情感的因素,以便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如《我有一个梦想》,全文处处洋溢马丁?路德的凛然正气,表达了他对美国政府的失望愤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和领悟这种感情,以作者之情激发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组织好情感饱满的教学语言。
传情,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以自己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使人物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作者思想感情脉搏的跳动,引起共鸣,进而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训练。譬如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进步的,是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憧憬和向往。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复活,并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情感的陶冶。
再如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身上也同样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洗礼。像虚伪凶狠的潘月婷,像贪婪冷酷的夏洛克,像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等等,由于作者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就表达了自己理想的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憎。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这些反面人物形象,并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爱恨情感融合起来,汇成一股思想冲击波,去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使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里欲望,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导情,我们知道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是理智制约下的情,理是情感基础上的理,情与理总是紧密结合的。但是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往往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感情,却常常以情感支配和影响理智,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披事入情”、“披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如教学《寻找时传祥》一文,时传祥是北京市的一个掏粪个人,每天掏粪背粪,一天背九十三桶,一桶百十来斤,一天下来的总重量就有五吨,日复一日,经年累月!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事理,肯定会认为时传祥太傻了,甚至认为他的事情不值一提。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懂得当时的事理,一旦学生懂得了当时的事理,就会被这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精神所感动,在“达理通情”之中学会读书做人。
再如学生对优美词句爱如至宝,圈点画句,格外精心,对那些平淡无奇,但凝聚着炉火纯青功力的的词句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它的内在美。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记叙的是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全文语言质朴,没有堆砌雕琢的痕迹,比方说课文写袁隆平“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祥的母亲似的守护在秧田边。”句中“守护”只是个平常的字眼,但却鲜明的刻画出袁隆平对秧苗珍爱有加。因此,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有色彩,也会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教师再趁热打铁,及时联想点拨,谈谈做人的道理,则可能达到“”风咋起,激起一池春水“的效果。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激情,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为此,教师可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设悬念以激情,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如此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就会热情大增。如教学《一厘米》时,教师就可采用这种办法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抓重点以激情,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翁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官僚的憎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我们用情感这根弦在语文教学中奏出强劲的音符。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新河镇中心初中 421500)
入情,是针对语文教师钻研课题而言的,是传情、导情和激情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师在钻研课文时,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足以唤起一定情感的因素,以便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如《我有一个梦想》,全文处处洋溢马丁?路德的凛然正气,表达了他对美国政府的失望愤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和领悟这种感情,以作者之情激发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组织好情感饱满的教学语言。
传情,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以自己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使人物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作者思想感情脉搏的跳动,引起共鸣,进而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训练。譬如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进步的,是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憧憬和向往。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复活,并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情感的陶冶。
再如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身上也同样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洗礼。像虚伪凶狠的潘月婷,像贪婪冷酷的夏洛克,像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等等,由于作者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就表达了自己理想的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憎。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这些反面人物形象,并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爱恨情感融合起来,汇成一股思想冲击波,去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使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里欲望,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导情,我们知道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是理智制约下的情,理是情感基础上的理,情与理总是紧密结合的。但是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往往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感情,却常常以情感支配和影响理智,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披事入情”、“披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如教学《寻找时传祥》一文,时传祥是北京市的一个掏粪个人,每天掏粪背粪,一天背九十三桶,一桶百十来斤,一天下来的总重量就有五吨,日复一日,经年累月!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事理,肯定会认为时传祥太傻了,甚至认为他的事情不值一提。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懂得当时的事理,一旦学生懂得了当时的事理,就会被这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精神所感动,在“达理通情”之中学会读书做人。
再如学生对优美词句爱如至宝,圈点画句,格外精心,对那些平淡无奇,但凝聚着炉火纯青功力的的词句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它的内在美。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记叙的是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全文语言质朴,没有堆砌雕琢的痕迹,比方说课文写袁隆平“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祥的母亲似的守护在秧田边。”句中“守护”只是个平常的字眼,但却鲜明的刻画出袁隆平对秧苗珍爱有加。因此,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有色彩,也会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教师再趁热打铁,及时联想点拨,谈谈做人的道理,则可能达到“”风咋起,激起一池春水“的效果。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激情,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为此,教师可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设悬念以激情,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如此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就会热情大增。如教学《一厘米》时,教师就可采用这种办法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抓重点以激情,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翁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官僚的憎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我们用情感这根弦在语文教学中奏出强劲的音符。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新河镇中心初中 4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