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性即人性。作为传播文学的语文课堂也应当是有人性的,有生命意识的。有了人性和生命意识的语文课堂是灵动的、丰富的、有情感的、有生机的课堂,是能够在学生的生命意识中留下久遠的痕迹的。只有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才饱满而充实,不再枯燥无味,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一条流淌生命哲思的河流。
一.品味揣摩有温度的语言,让生命意识涌动。
语文教学目标之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不是孤立而是统一的,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靠假、大、空的说教达成,而应是和风细雨式的渗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这种对话、心灵的碰撞只有在细细品味揣摩文本语言文字中实现,离开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好的语文课堂,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
《山羊兹拉特》一文流淌着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其中风雪中的羊人对话场景尤为精彩: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咩——”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咩——”
“‘咩’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咩——咩——”
“噢——你不会说话,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咩。”
在教学时我这样处理:1.这场对话,作者写得很独特,山羊不能像人那样有丰富的语言,只能用一声声“咩”来回答阿隆的话。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为我们演绎一下这段独特的对话。2.我们揣摩一下,这只温驯可亲的山羊在这个时候会说的是怎样的话?这一声声“咩——”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试着揣摩山羊的话语,还原对话的内容。
一时间,学生兴致很浓地在思考还原人羊的对话,其中有位同学是这样揣摩的: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好像很倒霉。”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可我们还是找到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别担心,有我陪你。”
“‘咩’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是这样的,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
“噢——你不会说话,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是的是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尽管大家的思考结果不尽相同,但通过揣摩、对话,大家明白:在这风雪交加、寒风怒号,漆黑一片中,兹拉特给阿隆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亲如兄妹,他们相互依存。感情不是人类的专利,可以跨越物种,这场人羊对话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在文字中思考,用自己心灵感受作者的心灵,感受到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生命意识通过温暖的语言在学生内心被唤醒并泛起涟漪。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情题材的文章,诸如《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边城》《娜塔莎》等等,羞答答的爱情掀起盖头大大方方地走进高中语文课堂。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目标之一,其实教师不需额外强加一些所谓的爱情观,只要在语言文字方面下足功夫就水到渠成。
《边城》一文写了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情窦初开的女孩翠翠的爱情。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的优美,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到这些句子:“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笑着”“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滩呢?(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哩)”等等,细细品读这些句子,自能体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般美妙的感觉。
二.因文观人读出“我”对生命意义的参悟
能入选语文教材的大多是经典,文本不仅是作者或主人公的价值观的反映,也暗含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我们只读出作者或文中主人公之意,读不出“我”来,我觉得这样的教与学都是欠缺的,都是不足火候的,就像烧开水,不达沸点是没开的。如读《论语选读》,我们明白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读《逍遥游》,我们知道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庄子哲学的生命意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没达到的,为此,我引导学生因《逍遥游》观庄子,因《论语》观孔子,然后结合自己联系现实,读出“我”的理解。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孔子教育我们要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庄子引导我们“无己、无功、无名”,我们该怎样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若有所思,这样引导学生直面现实,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对生命意义有了参悟: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要积极进取,担当责任,人活着,不能没有追求,现实中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道家、儒家是我们祖先传给我们的经典,是庄子孔子穷其一生的哲学、智慧,我们读经典,就要以文观人,以人观我,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精神的力量。
教《我与地坛》,浙江的彭玉华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贯穿着“人”“文”互读的理念,将史铁生这个人和《我与地坛》这篇文对照着读,通过了解人的遭遇进入文本,在与人的共鸣中更深地体悟文本,在品味文章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走进作者,最终读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学生由同情史铁生敬重史铁生到开始对生与死以及活着与精彩活着等有了思考,教师没有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豪言壮语,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然在潜移默化中达成。 三.欣赏创作将美文内化成生命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很多美文如《神的一滴》《我的四季》《我心歸去》等等。读美文如饮甘露,读美文似品美酒。很多文章蕴含着哲思。我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将美文内化为生命精神。
如张洁《我的四季》一文,以“我”的春夏秋冬为主体抒情说明事例,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真切体验、感悟、思考,饱含丰富的生命哲思。在教学时,我大胆地这样处理:展示张氏体悟即作者张洁的体悟,摘自文中;接着以蓝氏体悟即教师我的体悟作为抛砖引玉,然后让学生阅读,选一角度(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做体悟札记。学生的体悟:
生1:人的生命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事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不能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不能把夏天的事拖到秋天去做。
生2:你拥有了生命,同时就肩负着责任,我们要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负责,不能做人生路途的逃兵。
生3:人生是一场苦旅,只有勇敢地面对,挺直腰杆,你才能由弱者变成强者,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学生或从生命阶段角度或从责任角度或从直面厄运角度畅谈自己的阅读理解,结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体验,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将一篇篇美文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精神。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思散文,文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句子,教师与其说教不如把时间交给学生阅读,学生潜心阅读加之融入自己的阅历、体验,往往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悟来。如就“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这句学生就有不同感悟:
生1: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人无完人,会犯很多的错误。这就是人的可悲,而人的伟大就在于能认识自己的这些可悲。
生2: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有自我认识的能力,能认识自己的可悲,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但是又由于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悲,他会感到非常的伤心,这也是可悲之处。
生3:因为人在自然界中很渺小,当人认识到这点时会觉得很可悲,而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可悲,本身就是伟大的事。
无论是揣摩语言、以文观人还是欣赏创作,语文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做主人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受到审美的生命的教育。语文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生命教育,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印记,渐渐地涓涓细流就汇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宋如郊主讲《读书、实践与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http://song.blog.zhyww.cn
③彭玉华 执教《
一.品味揣摩有温度的语言,让生命意识涌动。
语文教学目标之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不是孤立而是统一的,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靠假、大、空的说教达成,而应是和风细雨式的渗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这种对话、心灵的碰撞只有在细细品味揣摩文本语言文字中实现,离开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好的语文课堂,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
《山羊兹拉特》一文流淌着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其中风雪中的羊人对话场景尤为精彩: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咩——”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咩——”
“‘咩’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咩——咩——”
“噢——你不会说话,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咩。”
在教学时我这样处理:1.这场对话,作者写得很独特,山羊不能像人那样有丰富的语言,只能用一声声“咩”来回答阿隆的话。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为我们演绎一下这段独特的对话。2.我们揣摩一下,这只温驯可亲的山羊在这个时候会说的是怎样的话?这一声声“咩——”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试着揣摩山羊的话语,还原对话的内容。
一时间,学生兴致很浓地在思考还原人羊的对话,其中有位同学是这样揣摩的: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好像很倒霉。”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可我们还是找到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别担心,有我陪你。”
“‘咩’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是这样的,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
“噢——你不会说话,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是的是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尽管大家的思考结果不尽相同,但通过揣摩、对话,大家明白:在这风雪交加、寒风怒号,漆黑一片中,兹拉特给阿隆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亲如兄妹,他们相互依存。感情不是人类的专利,可以跨越物种,这场人羊对话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在文字中思考,用自己心灵感受作者的心灵,感受到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生命意识通过温暖的语言在学生内心被唤醒并泛起涟漪。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情题材的文章,诸如《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边城》《娜塔莎》等等,羞答答的爱情掀起盖头大大方方地走进高中语文课堂。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目标之一,其实教师不需额外强加一些所谓的爱情观,只要在语言文字方面下足功夫就水到渠成。
《边城》一文写了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情窦初开的女孩翠翠的爱情。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的优美,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到这些句子:“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笑着”“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滩呢?(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哩)”等等,细细品读这些句子,自能体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般美妙的感觉。
二.因文观人读出“我”对生命意义的参悟
能入选语文教材的大多是经典,文本不仅是作者或主人公的价值观的反映,也暗含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我们只读出作者或文中主人公之意,读不出“我”来,我觉得这样的教与学都是欠缺的,都是不足火候的,就像烧开水,不达沸点是没开的。如读《论语选读》,我们明白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读《逍遥游》,我们知道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庄子哲学的生命意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没达到的,为此,我引导学生因《逍遥游》观庄子,因《论语》观孔子,然后结合自己联系现实,读出“我”的理解。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孔子教育我们要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庄子引导我们“无己、无功、无名”,我们该怎样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若有所思,这样引导学生直面现实,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对生命意义有了参悟: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要积极进取,担当责任,人活着,不能没有追求,现实中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道家、儒家是我们祖先传给我们的经典,是庄子孔子穷其一生的哲学、智慧,我们读经典,就要以文观人,以人观我,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精神的力量。
教《我与地坛》,浙江的彭玉华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贯穿着“人”“文”互读的理念,将史铁生这个人和《我与地坛》这篇文对照着读,通过了解人的遭遇进入文本,在与人的共鸣中更深地体悟文本,在品味文章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走进作者,最终读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学生由同情史铁生敬重史铁生到开始对生与死以及活着与精彩活着等有了思考,教师没有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豪言壮语,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然在潜移默化中达成。 三.欣赏创作将美文内化成生命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很多美文如《神的一滴》《我的四季》《我心歸去》等等。读美文如饮甘露,读美文似品美酒。很多文章蕴含着哲思。我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将美文内化为生命精神。
如张洁《我的四季》一文,以“我”的春夏秋冬为主体抒情说明事例,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真切体验、感悟、思考,饱含丰富的生命哲思。在教学时,我大胆地这样处理:展示张氏体悟即作者张洁的体悟,摘自文中;接着以蓝氏体悟即教师我的体悟作为抛砖引玉,然后让学生阅读,选一角度(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做体悟札记。学生的体悟:
生1:人的生命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事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不能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不能把夏天的事拖到秋天去做。
生2:你拥有了生命,同时就肩负着责任,我们要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负责,不能做人生路途的逃兵。
生3:人生是一场苦旅,只有勇敢地面对,挺直腰杆,你才能由弱者变成强者,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学生或从生命阶段角度或从责任角度或从直面厄运角度畅谈自己的阅读理解,结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体验,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将一篇篇美文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精神。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思散文,文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句子,教师与其说教不如把时间交给学生阅读,学生潜心阅读加之融入自己的阅历、体验,往往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悟来。如就“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这句学生就有不同感悟:
生1: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人无完人,会犯很多的错误。这就是人的可悲,而人的伟大就在于能认识自己的这些可悲。
生2: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有自我认识的能力,能认识自己的可悲,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但是又由于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悲,他会感到非常的伤心,这也是可悲之处。
生3:因为人在自然界中很渺小,当人认识到这点时会觉得很可悲,而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可悲,本身就是伟大的事。
无论是揣摩语言、以文观人还是欣赏创作,语文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做主人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受到审美的生命的教育。语文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生命教育,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印记,渐渐地涓涓细流就汇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宋如郊主讲《读书、实践与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http://song.blog.zhyww.cn
③彭玉华 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