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更是知识传承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养;文化遗产
语文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从教三年的时间里,我陪伴着大部分学生从高一走到了高三,他们的成长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由于缺乏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很快地我发现语文这个学科在学生眼里似乎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很低,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从我这三年的语文教学中的亲身感受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下,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热情
高中学习是中学最后的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普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面向课外,而且在考试中也体现了课外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因为不够重视,没有立足课本,何谈面向课外?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篇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在他看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还要字句推敲,更没有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从课外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素养,谈不上学有所用。
教高一时候,当时学到几篇文言文都是篇幅比较长的,但都是记叙性质的文章,也不是很难读懂,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记得(5)班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学这些文言文有什么用啊,讲的事情离我们那么遥远,也读不懂……”我忘了当时回答的原话,但大概意思告诉他要让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在这样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许多学生认为与其学习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还不如花几分钟做一个数学题效果来的快,与其听语文课上那些无用的理论,还不如背三两个单词……我想,如果不是应试的需要,学生早就把语文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试图立竿见影
有很多学生不明白语文学习靠长期的积累,靠自己的感悟体会。
平时也会有一些学生来问我怎么写作文,怎么写好作文,尤其是现在,随着高考越来越临近,也有部分学生看着自己的分数总是不高,很是着急,怎么做好阅读题,怎么做文言文的翻译,怎么断句,怎么做古诗鉴赏等等很多问题随之出现,希望老师可以告诉他一个行之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成效的,而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从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句经典句子,记两个成语,但有的学生不放在心上,忽略了长期的积累效果,高考近在眼前的时候却希望在短期内有良好的效果,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三)忽视阅读,忽视从课内外作品中积累作文素材
刚参加工作那年教高一,因为周末不补课,所以每个周五上完课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和本周所上课文相关的作品让他们周末阅读。比如讲到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时,我要求学生去读李商隐的《贾生》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从与《贾生》的对比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商隐的创作风格;从《長恨歌》中我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深究其根源,加深对《马嵬》的认识;讲到苏轼的《赤壁赋》,说到他的豪放和洒脱,我给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散文《东坡突围》,希望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去理解他的豪放和洒脱……
我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这些阅读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也可以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因为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无法再课堂上让学生对阅读结果进行反馈,我只是在课后找了几个学生了解了一下,几次了解下来,我发现他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并无太多印象,更谈不上理解,更有部分学生直接没有读,究其原因,曰:“忘了;找不到作品;读不懂;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各种借口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让他去阅读的理由……
这三年里,我渐渐发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思维让人担忧,但办法不是没有,只要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喜好,改变一些方法,吸引他们的兴趣,我相信能改变这样的现状。
二、改进的策略
(一)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一份期待
语文课难上,高三语文复习课尤其难上,这可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毫无生气,每节课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讲解一个高考考点,分析近几年该考点高考相关情况及命题趋势,然后围绕该考点用几道例题来具体阐述所谓的解题技巧,最后学生做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高三复习课,教师始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台上讲得唾沫星四溅,学生台下听得头昏脑胀而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我就得责任在教师,教师没有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只是一味把学生当作听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模式单一呆板,缺乏生气。
但是在高三的课堂上,由于知识系统庞大,也没有过多的时间留给他们发挥主体地位,我会把它留到下一轮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在现在高考压力下我只能是有的题型讲过的知识点就让学生来讲,这样可以让他们集中一定注意力顺便对所讲知识点加深印象,或者在每节课下课前五分钟给他们放一个简短的小视频,要么是有意义的新闻,要么是一些激发正能量的演讲或者微电影,一来可以适当放松,二来也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或者积累知识。这样的效果虽然不如上新课那样让学生表演活跃,但至少不像之前那样昏昏欲睡,因为他们心里总有一个信念,就是那个等待着他们的精彩时刻。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阅读上,必须要加大训练力度,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在曾经加强课外阅读失败的基础上,我改变了方法和思路。高二的这一年,我仍然会给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讲到《项羽之死》,我给学生推荐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让学生对比阅读,开学的第一节课让学生来反馈他从这几首诗中读出了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再说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理解。
这一年无论多忙,我都会在每个星期开学的第一天星期一的用十五至二十分钟让几位学生交流一下对我所推荐的作品的阅读的感受,或者和我们课内的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如果没有阅读回答不上来的我们会有相应的惩罚,开始时候是随机叫几位同学发言,后来在我的鼓励下部分同学积极踊跃的发言,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作为水平总体上有所上升。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上升,在高二下学期,我还利用每个星期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前半段自习阅读,后半段自习分享读到的有时效性的新闻信息,当作作文素材积累。
当然,只有课上的这些片段阅读时间的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的提高阅读能力,从阅读中汲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还需要大量阅读,不断阅读。阅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也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俄国文艺理论家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体验,作品内容才会有灵性、有生命力,才能吸引读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也是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理解大家的作品,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学生时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但是学生的学习观念更决定了本身成绩的好坏,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在我看来,学生并无好坏之分,但有个体差异,我们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但是要根据个体差异给予每个人不同的教育。
比如现在高三举行周考,有的学生想特别训练一下作文,征得我的同意后就把其他题目放一下,用一晚上的时间认真的写一篇作文,让我给他批改,有问题的再修改,一改再改,最后把修改后的一篇完整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我觉得对于提升作文还是有帮助的,我认为写三篇作文还不如认真的修改一篇作文直至完整;再比如有的学生每个星期需要两篇作文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我会非常乐意给他提供……
虽然語文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不优秀,但我一直都在努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养;文化遗产
语文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从教三年的时间里,我陪伴着大部分学生从高一走到了高三,他们的成长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由于缺乏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很快地我发现语文这个学科在学生眼里似乎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很低,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从我这三年的语文教学中的亲身感受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下,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热情
高中学习是中学最后的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普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面向课外,而且在考试中也体现了课外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因为不够重视,没有立足课本,何谈面向课外?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篇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在他看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还要字句推敲,更没有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从课外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素养,谈不上学有所用。
教高一时候,当时学到几篇文言文都是篇幅比较长的,但都是记叙性质的文章,也不是很难读懂,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记得(5)班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学这些文言文有什么用啊,讲的事情离我们那么遥远,也读不懂……”我忘了当时回答的原话,但大概意思告诉他要让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在这样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许多学生认为与其学习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还不如花几分钟做一个数学题效果来的快,与其听语文课上那些无用的理论,还不如背三两个单词……我想,如果不是应试的需要,学生早就把语文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试图立竿见影
有很多学生不明白语文学习靠长期的积累,靠自己的感悟体会。
平时也会有一些学生来问我怎么写作文,怎么写好作文,尤其是现在,随着高考越来越临近,也有部分学生看着自己的分数总是不高,很是着急,怎么做好阅读题,怎么做文言文的翻译,怎么断句,怎么做古诗鉴赏等等很多问题随之出现,希望老师可以告诉他一个行之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成效的,而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从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句经典句子,记两个成语,但有的学生不放在心上,忽略了长期的积累效果,高考近在眼前的时候却希望在短期内有良好的效果,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三)忽视阅读,忽视从课内外作品中积累作文素材
刚参加工作那年教高一,因为周末不补课,所以每个周五上完课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和本周所上课文相关的作品让他们周末阅读。比如讲到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时,我要求学生去读李商隐的《贾生》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从与《贾生》的对比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商隐的创作风格;从《長恨歌》中我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深究其根源,加深对《马嵬》的认识;讲到苏轼的《赤壁赋》,说到他的豪放和洒脱,我给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散文《东坡突围》,希望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去理解他的豪放和洒脱……
我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这些阅读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也可以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因为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无法再课堂上让学生对阅读结果进行反馈,我只是在课后找了几个学生了解了一下,几次了解下来,我发现他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并无太多印象,更谈不上理解,更有部分学生直接没有读,究其原因,曰:“忘了;找不到作品;读不懂;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各种借口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让他去阅读的理由……
这三年里,我渐渐发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思维让人担忧,但办法不是没有,只要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喜好,改变一些方法,吸引他们的兴趣,我相信能改变这样的现状。
二、改进的策略
(一)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一份期待
语文课难上,高三语文复习课尤其难上,这可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毫无生气,每节课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讲解一个高考考点,分析近几年该考点高考相关情况及命题趋势,然后围绕该考点用几道例题来具体阐述所谓的解题技巧,最后学生做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高三复习课,教师始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台上讲得唾沫星四溅,学生台下听得头昏脑胀而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我就得责任在教师,教师没有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只是一味把学生当作听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模式单一呆板,缺乏生气。
但是在高三的课堂上,由于知识系统庞大,也没有过多的时间留给他们发挥主体地位,我会把它留到下一轮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在现在高考压力下我只能是有的题型讲过的知识点就让学生来讲,这样可以让他们集中一定注意力顺便对所讲知识点加深印象,或者在每节课下课前五分钟给他们放一个简短的小视频,要么是有意义的新闻,要么是一些激发正能量的演讲或者微电影,一来可以适当放松,二来也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或者积累知识。这样的效果虽然不如上新课那样让学生表演活跃,但至少不像之前那样昏昏欲睡,因为他们心里总有一个信念,就是那个等待着他们的精彩时刻。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阅读上,必须要加大训练力度,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在曾经加强课外阅读失败的基础上,我改变了方法和思路。高二的这一年,我仍然会给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讲到《项羽之死》,我给学生推荐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让学生对比阅读,开学的第一节课让学生来反馈他从这几首诗中读出了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再说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理解。
这一年无论多忙,我都会在每个星期开学的第一天星期一的用十五至二十分钟让几位学生交流一下对我所推荐的作品的阅读的感受,或者和我们课内的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如果没有阅读回答不上来的我们会有相应的惩罚,开始时候是随机叫几位同学发言,后来在我的鼓励下部分同学积极踊跃的发言,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作为水平总体上有所上升。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上升,在高二下学期,我还利用每个星期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前半段自习阅读,后半段自习分享读到的有时效性的新闻信息,当作作文素材积累。
当然,只有课上的这些片段阅读时间的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的提高阅读能力,从阅读中汲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还需要大量阅读,不断阅读。阅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也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俄国文艺理论家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体验,作品内容才会有灵性、有生命力,才能吸引读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也是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理解大家的作品,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学生时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但是学生的学习观念更决定了本身成绩的好坏,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在我看来,学生并无好坏之分,但有个体差异,我们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但是要根据个体差异给予每个人不同的教育。
比如现在高三举行周考,有的学生想特别训练一下作文,征得我的同意后就把其他题目放一下,用一晚上的时间认真的写一篇作文,让我给他批改,有问题的再修改,一改再改,最后把修改后的一篇完整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我觉得对于提升作文还是有帮助的,我认为写三篇作文还不如认真的修改一篇作文直至完整;再比如有的学生每个星期需要两篇作文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我会非常乐意给他提供……
虽然語文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不优秀,但我一直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