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将能架起一座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使师生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两方面来谈思想政治课如何构建。
【关键词】平等观 构建
一、教学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上常有学生喧闹的情况,如在讲课过程中随便插话、做练习或自我阅读中窃窃私语和自由讨论、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和同行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出喧闹的原因有以下几条:第一,积极方面:课堂气氛宽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有交流的需要;学生的情感流露比较丰富、自然。第二,消极方面: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当;学生进行非政治学习活动;个别学生的捣蛋等。
通过阅读有关论著,加深了对学生喧闹问题的理解。学者们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前者中的教师对学生是宽容和信赖的,学生是自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师生都充满自信。后者中教师对学生实行控制,采取不信任态度,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管理;学生则对教师抱有恐惧心理,只有被动的服从。为此,我首先反省自己先前的态度与做法,感觉自己尽管没有要求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但还是不自觉地要求构建一个能保证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这种“不生硬的制止”的做法,说不定破坏了学生想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如果能分享他们的情感,加以引导,可能会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贴近现实。“讲述中的停顿”和“留出时间空白给学生”,实质上是一种教师权威感的体现,在人格上显然凌驾于学生,更不用说“严词厉色”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于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只有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拥有平等地位,保证学生有畅谈自己主见的机会,政治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二、师生是“学习共同体”
“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及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总是更多地关心自己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总是倾向限制学生的自由,令学生扮演教学中的配角。长久下去,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弱化教师的影响力,丧失政治学科的教化功能。教师将更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多角度地思考各种经济、政治现象并做评价与探究等。如果教师能寻找到一种既可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方式,必然深受学生欢迎和尊重。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平时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评述,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在评述中结合课本上某些观点和原理知识,既理论联系实际,又展现了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2.善于倾听、采纳学生意见是平等学习观的体现。善于倾听、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是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当学生知道教师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意见和答案,并且把这些视为他们努力学习的表现时,他们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平时成绩较好,思维活泼的那类学生,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开课中也时常体现。事实上,教师可暂时不对学生的意见做价值判断,鼓励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参与进来,等收集到了全部的意见之后,再来讨论和评价。
3.网络的兴起呼唤师生平等合作。网络的兴起将对政治教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首先,政治信息将极大地丰富。面对大量的信息,政治教师竭尽所能掌握的也只是微小的一部分,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所涉及的信息就数量和更新的速度上都优于教师。政治课中有许多观点都是要用大量事实去证明的,去理解的,传统的政治教学靠死记硬背、靠题海战术、靠垄断某些材料所获得的权威和优势必然荡然无存。唯一的做法是以平等的学习态度给自己充电,并且不介意电源来自学生。其次,网络打破了话语权威受到冲击,学生可以使用电脑自由学习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包括阐明与教师相左的观点。教师只有给学生真正的平等,给予足够的言论机会,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充分尊重,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山西太原第三实验中学;030000)
【关键词】平等观 构建
一、教学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上常有学生喧闹的情况,如在讲课过程中随便插话、做练习或自我阅读中窃窃私语和自由讨论、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和同行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出喧闹的原因有以下几条:第一,积极方面:课堂气氛宽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有交流的需要;学生的情感流露比较丰富、自然。第二,消极方面: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当;学生进行非政治学习活动;个别学生的捣蛋等。
通过阅读有关论著,加深了对学生喧闹问题的理解。学者们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前者中的教师对学生是宽容和信赖的,学生是自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师生都充满自信。后者中教师对学生实行控制,采取不信任态度,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管理;学生则对教师抱有恐惧心理,只有被动的服从。为此,我首先反省自己先前的态度与做法,感觉自己尽管没有要求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但还是不自觉地要求构建一个能保证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这种“不生硬的制止”的做法,说不定破坏了学生想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如果能分享他们的情感,加以引导,可能会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贴近现实。“讲述中的停顿”和“留出时间空白给学生”,实质上是一种教师权威感的体现,在人格上显然凌驾于学生,更不用说“严词厉色”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于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只有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拥有平等地位,保证学生有畅谈自己主见的机会,政治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二、师生是“学习共同体”
“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及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总是更多地关心自己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总是倾向限制学生的自由,令学生扮演教学中的配角。长久下去,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弱化教师的影响力,丧失政治学科的教化功能。教师将更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多角度地思考各种经济、政治现象并做评价与探究等。如果教师能寻找到一种既可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方式,必然深受学生欢迎和尊重。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平时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评述,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在评述中结合课本上某些观点和原理知识,既理论联系实际,又展现了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2.善于倾听、采纳学生意见是平等学习观的体现。善于倾听、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是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当学生知道教师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意见和答案,并且把这些视为他们努力学习的表现时,他们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平时成绩较好,思维活泼的那类学生,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开课中也时常体现。事实上,教师可暂时不对学生的意见做价值判断,鼓励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参与进来,等收集到了全部的意见之后,再来讨论和评价。
3.网络的兴起呼唤师生平等合作。网络的兴起将对政治教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首先,政治信息将极大地丰富。面对大量的信息,政治教师竭尽所能掌握的也只是微小的一部分,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所涉及的信息就数量和更新的速度上都优于教师。政治课中有许多观点都是要用大量事实去证明的,去理解的,传统的政治教学靠死记硬背、靠题海战术、靠垄断某些材料所获得的权威和优势必然荡然无存。唯一的做法是以平等的学习态度给自己充电,并且不介意电源来自学生。其次,网络打破了话语权威受到冲击,学生可以使用电脑自由学习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包括阐明与教师相左的观点。教师只有给学生真正的平等,给予足够的言论机会,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充分尊重,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山西太原第三实验中学;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