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结论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标准,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议进行相应改革。 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 提高职业素养, 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21century,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the curriculum setup,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eaching,the standards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21centurywereput forward. For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the propor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sports clubs of individual events should be planned and prepared. For the teaching result evaluatio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obvious recessiveness.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health education;teaching system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改革只有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联才能获得深入发展,体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价值,以及表现出的积极功效是其他一些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高校体育的改革如何深化。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现代人才观和教育观高度,审视我国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就会发现一些方面的明显不足:在教学目标方面,《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学》等一些学教科书中,只是反复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播“三基”的任务,使体育教学长期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知識、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智力和心理的开发与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长期以来采用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的“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巩固”的单一模式中,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课程的结构方面,把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作为任何一堂体育课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以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作为教学的唯一结构,限制了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指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太低,把运动和学生的负荷单纯地理解为生理负荷,甚至仅仅以学生课堂上心率变化的曲线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参数指标,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和练习中智力与心理上所承受的负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的体质与健康,……,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增添了卫生的自觉性,有助于克服不良习惯,有利于增进学生体质。
2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当下需求与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的学习,提倡师生平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2.2建立科学全面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保障
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及教师教学中选择内容和方法运用的风向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测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磨练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3重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培养
意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要使广大学生把参加锻炼转变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仅仅在于上体育课、修满学分,就必须注重对体育意识的培养。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对体育的作用、价值也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的体育欲求动机还不甚强烈,“只说不于”、“仅限观赏”的现象比较普遍,间接体育学生数大大高于直接体育学生数。体育态度中的认知、情感成分也明显高于行为成分。态度、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因此,学校体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共同增强。
这也是“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文辅相.我国本产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21century,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the curriculum setup,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eaching,the standards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21centurywereput forward. For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the propor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sports clubs of individual events should be planned and prepared. For the teaching result evaluatio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obvious recessiveness.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health education;teaching system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改革只有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联才能获得深入发展,体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价值,以及表现出的积极功效是其他一些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高校体育的改革如何深化。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现代人才观和教育观高度,审视我国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就会发现一些方面的明显不足:在教学目标方面,《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学》等一些学教科书中,只是反复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播“三基”的任务,使体育教学长期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知識、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智力和心理的开发与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长期以来采用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的“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巩固”的单一模式中,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课程的结构方面,把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作为任何一堂体育课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以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作为教学的唯一结构,限制了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指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太低,把运动和学生的负荷单纯地理解为生理负荷,甚至仅仅以学生课堂上心率变化的曲线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参数指标,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和练习中智力与心理上所承受的负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的体质与健康,……,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增添了卫生的自觉性,有助于克服不良习惯,有利于增进学生体质。
2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当下需求与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的学习,提倡师生平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2.2建立科学全面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保障
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及教师教学中选择内容和方法运用的风向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测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磨练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3重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培养
意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要使广大学生把参加锻炼转变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仅仅在于上体育课、修满学分,就必须注重对体育意识的培养。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对体育的作用、价值也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的体育欲求动机还不甚强烈,“只说不于”、“仅限观赏”的现象比较普遍,间接体育学生数大大高于直接体育学生数。体育态度中的认知、情感成分也明显高于行为成分。态度、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因此,学校体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共同增强。
这也是“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文辅相.我国本产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