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缓解教育产业化中的不平等问题,尽量使较少的学生由于资金问题而错失上学的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通过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也反映出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身以及学校大环境中教育工作者的分析,谈论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时产生了大学生失信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党政办 226006
前言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常人的思维,受到资助的学子们必定对祖国对社会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毕业生贷款到期还本时会出现很多不按期还本,甚至故意拖欠的行为,总之,受助大学生在信用道德、信用能力及感恩回报意识方面欠缺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这些方面的缺失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制度与老师的责任,下面仅从学生与老师学校制度两方面分析下贷款引发的诚信缺失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不准确
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在申请贫困生时很多学生积极申请的原因并不是生活中真正的贫困,而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甚至别人有我也应该有的心态。大部分学生对人格、金钱及幸福指数等概念的因果关系和轻重关系没有太多的认知,对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没有应有的同情与关心,甚至会在老师面前装扮可怜而博取同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获得了奖助鼓励之后不会对到手的钱财抱有一丝的感激,对社会道德规范将更加缺乏应有的是非立场,甚至认为自己应当无代价获得,拿这笔钱去肆意挥霍时也不会心怀内疚与不安。
2.自我价值不明朗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荣誉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维系个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在申请贫困认定时,有些贫困生会因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跟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没有归属感的同时还要承担经济压力,以致对未来的一切更加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将更加模糊而从众,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同时亦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与同级的学生渐行渐远。类似于“马加爵事件”的在学生中总有发生,不少学校直到事件真正发生、影响真正恶劣时才发现学生的心理有问题,“有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交往的调查发现,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特困生仅为5.47%,贫困生为22.60%,而非贫困生则高达71.93%;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特困生仅为4.30%,贫困生为4.24%,非贫困生则高达91.46%。”
3.未来就业的巨大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最大问题便是实际工作中得到的金钱与期望中的差距太过巨大。大学扩招每年都在增加,而就业职位并未大幅度增加,注定很多学生毕业时找工作不会顺利,所得的薪资更不可能很高,甚至要当很长一段无薪的实习生,而此刻银行要求他们还款,带给学生的除了巨大的压力就是挫败感引发的自我逃避。学生觉得自己很可怜,觉得拖欠助学贷款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谅解和允许的,更何况自己都毕业了,银行是否能找到自己也不一定,拖欠的行为基本是坐实的,内心中亦无任何愧疚之情。
4.家庭观念不和谐
亚里士多德说过: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从孩子出生伊始,父母便是他唯一且直接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予他的影响一直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样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他的任何行为举止及理念想法都有着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家庭的实际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度明显大过德育诚信教育,只要成绩好,其他的缺点都可以忽略,反之,若是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考上了专科类学校,家长放在孩子身上的关注度就更低,对待方式更加冷漠。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答应了孩子的事不愿意兑现,或是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也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埋下了孩子可能不诚信的伏笔。
二、学校制度与老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自身理念有误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那学校里的老师便是孩子离开家之后最重要的老师。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与高校的师资队伍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一些专科院校,经常可以听见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他们本身的素质差,成绩差,教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实际上,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老师比比皆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行为不当,与家长的不良行为一样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阻碍。
2.学校制度更新缓慢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从学校到系部,从开始认定到最终确定,整个过程简单且形式。高校的助学贷款缺乏专门的管理,学生从了解助学贷款、申请助学贷款、使用助学贷款、偿还助学贷款上都缺乏有力的引导,容易造成对偿还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再有盖章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很难看出申请学生的真实情况,无论是班主任或是辅导员平时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现阶段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可能去学生家里了解一手资料,在认定时便会出现不少的虚假证明,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也会带着填写家庭收入很少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可怜凄惨的背景情节来申请。
3.诚信教育力度有限
我国的每所高校,不论级别,均开设思想教育课程,但其教育过程的单一化造成了其宣传与教育力度十分有限,真正能在课堂上学到诚信做人理念的学生少得可怜。因为是公共课程,大多数老师采用了十分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不会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反馈,不会研究课程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一味地主动教育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冲动去认真听课。课堂之外,同样需要老师与班主任的言传身教,若是在评选班干部、评定奖学金等事上做不到起码的公平公开公正,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决定提出任何的异议与质疑,学生在校园里也不可能感受到诚信的力量,更不会发现诚信的好处。
三、总结
在有限的篇幅里,笔者仅从学生自身与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探讨了造成学生在助学贷款等事宜上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其中,很多细小琐碎的日常不当行为既出现在学生身上,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屡见不鲜,加上高校自身制度的不完备,笔者认为,若想真正让国家资助体系得以很好地发展,让更多的贫困学生真正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更需要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以身作则,每一位在校的大学生能从内在重视诚信的深远影响。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才会给国家助学政策带来和谐包容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2]吕利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作用》[G].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理论研究:2015(4):21-23
[3]张小玲,《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G].经济研究导刊:2015(8):63-64,75
[4]张彬,陈晓梅,党林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G].科技创业月刊,2015(5):72-74
作者简介:周正岐,出生年月:1960.6-,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张家港,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南通开放大学讲师。职务:党政办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党政办 226006
前言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常人的思维,受到资助的学子们必定对祖国对社会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毕业生贷款到期还本时会出现很多不按期还本,甚至故意拖欠的行为,总之,受助大学生在信用道德、信用能力及感恩回报意识方面欠缺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这些方面的缺失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制度与老师的责任,下面仅从学生与老师学校制度两方面分析下贷款引发的诚信缺失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不准确
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在申请贫困生时很多学生积极申请的原因并不是生活中真正的贫困,而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甚至别人有我也应该有的心态。大部分学生对人格、金钱及幸福指数等概念的因果关系和轻重关系没有太多的认知,对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没有应有的同情与关心,甚至会在老师面前装扮可怜而博取同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获得了奖助鼓励之后不会对到手的钱财抱有一丝的感激,对社会道德规范将更加缺乏应有的是非立场,甚至认为自己应当无代价获得,拿这笔钱去肆意挥霍时也不会心怀内疚与不安。
2.自我价值不明朗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荣誉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维系个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在申请贫困认定时,有些贫困生会因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跟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没有归属感的同时还要承担经济压力,以致对未来的一切更加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将更加模糊而从众,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同时亦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与同级的学生渐行渐远。类似于“马加爵事件”的在学生中总有发生,不少学校直到事件真正发生、影响真正恶劣时才发现学生的心理有问题,“有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交往的调查发现,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特困生仅为5.47%,贫困生为22.60%,而非贫困生则高达71.93%;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特困生仅为4.30%,贫困生为4.24%,非贫困生则高达91.46%。”
3.未来就业的巨大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最大问题便是实际工作中得到的金钱与期望中的差距太过巨大。大学扩招每年都在增加,而就业职位并未大幅度增加,注定很多学生毕业时找工作不会顺利,所得的薪资更不可能很高,甚至要当很长一段无薪的实习生,而此刻银行要求他们还款,带给学生的除了巨大的压力就是挫败感引发的自我逃避。学生觉得自己很可怜,觉得拖欠助学贷款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谅解和允许的,更何况自己都毕业了,银行是否能找到自己也不一定,拖欠的行为基本是坐实的,内心中亦无任何愧疚之情。
4.家庭观念不和谐
亚里士多德说过: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从孩子出生伊始,父母便是他唯一且直接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予他的影响一直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样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他的任何行为举止及理念想法都有着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家庭的实际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度明显大过德育诚信教育,只要成绩好,其他的缺点都可以忽略,反之,若是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考上了专科类学校,家长放在孩子身上的关注度就更低,对待方式更加冷漠。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答应了孩子的事不愿意兑现,或是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也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埋下了孩子可能不诚信的伏笔。
二、学校制度与老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自身理念有误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那学校里的老师便是孩子离开家之后最重要的老师。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与高校的师资队伍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一些专科院校,经常可以听见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他们本身的素质差,成绩差,教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实际上,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老师比比皆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行为不当,与家长的不良行为一样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阻碍。
2.学校制度更新缓慢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从学校到系部,从开始认定到最终确定,整个过程简单且形式。高校的助学贷款缺乏专门的管理,学生从了解助学贷款、申请助学贷款、使用助学贷款、偿还助学贷款上都缺乏有力的引导,容易造成对偿还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再有盖章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很难看出申请学生的真实情况,无论是班主任或是辅导员平时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现阶段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可能去学生家里了解一手资料,在认定时便会出现不少的虚假证明,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也会带着填写家庭收入很少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可怜凄惨的背景情节来申请。
3.诚信教育力度有限
我国的每所高校,不论级别,均开设思想教育课程,但其教育过程的单一化造成了其宣传与教育力度十分有限,真正能在课堂上学到诚信做人理念的学生少得可怜。因为是公共课程,大多数老师采用了十分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不会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反馈,不会研究课程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一味地主动教育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冲动去认真听课。课堂之外,同样需要老师与班主任的言传身教,若是在评选班干部、评定奖学金等事上做不到起码的公平公开公正,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决定提出任何的异议与质疑,学生在校园里也不可能感受到诚信的力量,更不会发现诚信的好处。
三、总结
在有限的篇幅里,笔者仅从学生自身与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探讨了造成学生在助学贷款等事宜上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其中,很多细小琐碎的日常不当行为既出现在学生身上,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屡见不鲜,加上高校自身制度的不完备,笔者认为,若想真正让国家资助体系得以很好地发展,让更多的贫困学生真正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更需要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以身作则,每一位在校的大学生能从内在重视诚信的深远影响。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才会给国家助学政策带来和谐包容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2]吕利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作用》[G].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理论研究:2015(4):21-23
[3]张小玲,《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G].经济研究导刊:2015(8):63-64,75
[4]张彬,陈晓梅,党林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G].科技创业月刊,2015(5):72-74
作者简介:周正岐,出生年月:1960.6-,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张家港,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南通开放大学讲师。职务:党政办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