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当前的中小学生处于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社会,加上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设计好的成长模式,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如何顺应这种趋势,创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呢?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开始,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同时要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质。
  2.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开展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以及各种社会问题调查等课外活动。
  3.鼓励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因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有关知识以其结构为根据的。著名的美国认识心理学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量差不多都要达到5万-10万个组块。”他还根据实验推算,任何一个专家要获得知识都不得少于10年。他认为:“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识,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通常所说的科学上的偶然发现,对专家来说都不是偶然的,是他利用了已有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他强调:“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直觉。”
  4.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和猜想,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当然,猜想之后,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作出证明,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时,教师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积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长期以来,受“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完成教学中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教案中预定的答案。因此,教师行为及其变化在课堂上体现得很充分,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得到发展,不得而知。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这种教师行为变化代替学生行为变化的做法,使学生失去了借以培养能力、挖掘内在潜力、主动发展的机会。
  1.树立学生主体观
  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态度。当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气氛中学习时,他可以在展开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能够保持心里的“自由”,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需压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应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的进步和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2.诱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教师诱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化学的成就和所提供的大量物质,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以此培养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才会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一种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与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是教育的助产师,我们应把学生从被接受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把舞台还给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西盂县一中)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熏陶的重要时期,是道德成长的黄金时期。换句话说,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道德品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与家庭、社会、乃至新闻传媒、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相比,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时间固定、受教集体固定、教学场所固定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保证。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心理需要,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
期刊
分别使用精米机和砻谷机对稻谷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处理后稻谷中的黄曲霉毒素B1,比较2种处理方式对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精米机处理后的稻谷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显著降低,推测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稻谷表面,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其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阐明:化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的魅力在于探究与创新。“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在探究活动的开展中,如何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下面结合一年多来的新课改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
期刊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定于2004年,2013年和2016年分别对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再次修订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文章阐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特点,并提出了落实推进的举措,以期为提升中国粮食流通法治水平提供参考.
情感在教育中的功能已经被普遍应用和认可,那么在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情感的“师爱”和动力功能,教师对幼儿的爱以及同伴间的相互关爱,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态度,赢得家长的“心”。  家园沟通中家长的是否信任和理解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孩子的情感。教师爱孩子,孩子得到了进步,家长也自然而然的和老师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师爱”是爱的情感在我们学校教育的特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
期刊
2018年后全国高等教育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步伐提速,实施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2020年疫情倒逼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兴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基于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秉承“前置式”倒逼学习理念,采用前置教学视频、热点案例新闻、主题讨论互动、直播提问互动、结组设计乡村规划竞赛等应用,借助超星学习通与QQ群课堂等线上平台,创新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评价问卷,99%的学生认为“前置式”倒逼课程能能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体现了创新性、
针对粮食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所存在的过程把控不严等问题,引入工程教育认证及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开展粮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前移、全过程参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手段,推动建立粮食工程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模式体系.该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协作精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粮食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在分享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在吞食着环境公害的苦果。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不得不回到自然界的本来位置上仔细地品尝长期与自然抗衡的滋味,彻悟之后便大声疾呼道“救救我们的环境,环境不好谁也跑不了”。于是,人们形成一种全新观点:自然不是我们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不应该走向大自然的对立面,而应从自己是自然界中一分子的角度与大自然讲道德
期刊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隐含了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特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多年来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尝试:  一、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其次,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是创造和谐师生关
期刊
传统农业大棚利用燃煤进行供暖,存在成本高、热效率低、污染环境严重等问题.氢能源技术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的特点,将氢能源与农业有机融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该技术与农业大棚的结合可使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文章以重整制氢技术为核心,设计了一套应用于农业大棚的氢能源型热电联供系统,并展望了氢能源技术在农业大棚中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