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着乌毡帽,摇着乌篷船,乌干菜配黄酒,这是绍兴水乡人文的真实写照,我把他概括为“一黄三乌”。
黄酒让我慢下来
初次见到专享黄酒的小瓷杯觉得很好笑,人眼般大小,蓝花青瓷材质,由于它太小,饮酒时必然因嘴角两端吸空而发出“嗞…嗞…”响声。后来才领教这是饮黄酒所必须的。一是黄酒慢饮才可品出它饱含的味道和感受,二是不会出现所谓的“后劲”现象;三是一种当地千年遗风。
堪称“木乃伊”级的黄酒在绍兴当地亦称绍兴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据考证,起源于四千多年前,属世界三大古酒(葡萄酒、啤酒)之一。岁月涟漪,黄酒最丰富的内涵,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一起积淀并发扬,2006年,绍兴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水质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的绍兴酒向世人传达着“国粹”的真谛。
一年一度的黄酒“冬酿”即将在立冬这一天又开始了,绍兴城的空气中,已经充满与臭豆腐乳香相伴的甜滋滋的酒香。料峭春寒里,甘醇酒香对人更具诱惑,加之处处商户、家家餐馆都陈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黄酒,均是地道的货色,价格又适中,抵不住诱惑,何不痛痛快快地醉一回。短短数日,元红、加饭、香雪、善酿等四大类酒喝个遍。反问自己却还不知道黄酒的来历,赶到距绍兴火车站西南约两公里北海桥处中国黄酒博物馆溯本求源。当日上午“古越龙山”在此举办开酿仪式,表演酒道,祭祀酒神,祈求酿出醇香酒。
中国黄酒博物馆是最具代表性、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式的专业展览场所,包容的东西可谓博大精深,清晰地记录古越龙山及前身沈永和酒厂,乃至上溯几千年绍兴酒的历史渊源。“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古越龙山能够成为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不仅是糯米小麦等原料日照充足以及位于城南的鉴湖水清澈甘纯,最为独特的是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九十多天。经过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3年以上)等20余道工序、17种工具造出成品酒。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酿造绍兴酒的工具为木、竹及陶瓷制品。其中,元红酒又称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黄酒的代表品种和大宗产品。加饭酒绍兴黄酒中之最佳品种,加饭顾名思义是在原料配比中,加水量减少,是半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善酿酒以存储1至3年的元红酒代水酿成的双套酒。深黄色,其香芳郁,质地特浓,口味甜美,所以,善酿酒是品质优良的母子酒,也是半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香雪洒以陈年糟烧代水用淋饭法酿制而成,也是一种双套酒。色如白雪故称香雪酒,它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听信地道绍兴人介绍,冬春到绍兴,选16度以上黄酒品味,兼具甜、酸、鲜、苦、涩、辛,可谓六味俱全,醇香厚重。在充满原始气息的鼓乐舞蹈《祭酒神舞》中,绍兴黄酒开酿仪式拉开序幕。当地一直流传一句俗语一“儿子要亲生,老酒要冬酿。”敬献祭品,恭请酒神,宣读祭词,上香祭拜……立冬,是绍兴黄酒开始投料发酵的日子。黄酒酿造的季节性明显,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做酒酿,入冬酿酒,次年立春榨酒封装储存。黄酒立冬开酿,一直是绍兴黄酒严格遵循的规律。
自古以来,佳酿出处,必有良泉。鉴湖水是酿制优质绍兴酒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鉴湖水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入冬的鉴湖,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谢守贤出身酿酒世家,老爸酿了
辈子酒,退休后也不甘闲适,今年已93高龄。每逢冬至也不知疲倦地屋内外忙碌,酿上几坛老酒。家中存贮的黄酒几年到几十年份的,都出自他的手法。谢守贤在古越龙山手工古法酿酒近四十年,精通酿制环节。他介绍,一公斤糯米大约能酿出1.8公斤的酒。榨出来的酒经高温杀菌后,装入已经消毒处理过的酒坛中,用荷叶,双盏,泥土等层层密封,然后在阴凉、干燥、通风的仓库里贮存,经过漫长的岁月,日渐成熟,臻于完美。就这样绍兴酒在沉睡中度过漫长岁月,使原本的新酒,转化成充满浓浓酒香的沉酒,这也是绍兴酒又被命名为老酒的原因。
“黄酒不同干白酒的炽烈,更不同于啤酒的淡泊,口感没有红酒的酸涩,在细品慢饮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儒雅,一种大度,一种包容,一种尊重的生活方式。”
在绍兴,既使你不喝只看,看着绍兴人喝酒闲聊,也是令人兴趣十足的一道风景。
花絮1 诸暨坛
没有诸暨坛就没有绍兴酒,甚至是中国黄酒。据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绍兴酒坛皆出诸暨”,故名又叫诸暨坛。诸暨坛窑有二千多年烧制绍兴酒坛的历史,绍兴酒闻名中外,诸暨的酒坛功不可没。因黄酒酿好后,还有贮存增香的一道工序,诸暨陶坛疏密度最适宜绍兴酒贮藏,它既不会把酒液渗出坛外,又能将外面空气和坛内酒精分子交融氧化,从而达到让一部分酒精转换成酯类,使酒越陈越香。对于这个功能,其他的陶、瓷、木、玻璃等容器都无法达到,因此绍兴有句行话叫“绍兴老酒诸暨坛”。目前全国酿制黄酒的企业有近百家,大多位于绍兴,也都离不开使用诸暨坛。
花絮2 酒俗亦人生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既是水乡,又是酒乡。绍兴的民众,不分男女,均可饮几杯黄酒,均可尝出酒的品次,均可说出几段酒的常识和文化。年复一年,在品饮和交流中形成名目繁多的酒俗。
三朝酒一请一内行的妇女用手指或筷子将几滴黄酒抹在婴儿嘴上,象征开奶、开荤。
剃头酒·要举行“剃头”仪式,办“剃头酒”(又叫满月酒)。
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俗称“得周”,在绍兴,这可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有的还请戏班子唱戏助兴庆贺。
寿酒,绍兴有句俗谚“老的做寿,小的得周。”祝寿是一种全民族的风俗。唯在绍兴不同的是“逢十为寿”,均要办寿酒,已成定规。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甘岁做寿丈母家,三十要做,四十要叉,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
还有白事酒、忌日酒和最脍炙人口的女儿红和状元红等等。
乌毡帽,把根留住
我跟踪记录中国救虎行动已整整25年。查询有关虎的资讯时,偶然间把虎与乌毡帽联系在一起。传说在很久以前,会稽山下住着几个猎人。一天,他们跟着一只被打伤了的老虎,老虎带着伤逃回山洞,等猎人们赶到洞口,老虎已经死了。当准备把老虎抬下山时,发现虎洞里一块像锅底一样的“毡毯”。这块毡毯又结实,又松软,原来是老虎把羊、猪等动物拖到洞里吃掉后,那些羊毛、猪毛就垫在窝里,经过老虎的重压就变成了这“毡毯”。山民们很好奇,就把它拿回家洗净晒干,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一试,比别的帽子都暖和,聪明的做帽师傅就根据这毡毯的样子进行制作,绍兴乌毡帽就这样做成了。后来 每家“毡帽作坊”都挂有一幅张牙舞爪的老虎画像,奉之为“祖师爷”,乌毡帽的商标也用老虎图案。
乌毡帽作为绍兴独有的制作,百余年里当地的百姓爱不释手,经风雨夏遮阳,四季可用。相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问。戴“乌毡帽”是绍兴人的一种传统,鲁迅先生通过他的一支笔,更是将“乌毡帽”与绍兴人牢牢“拴”在了一起。如今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它位于绍兴“三乌”文化之首。
乌毡帽制作工序相当繁杂,看似一顶简单的乌毡帽,挑、拣、弹、摊、压,上上下下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都凝结着绍兴人的苛细精干。如今,走在绍兴的街道小巷、桥头河边,也时常会看到戴乌毡帽的人。在鲁迅故里附近的特产品店里也都有卖乌毡帽。在杭州、上海等绍兴以外的地方,见有头戴乌毡帽的人肯定是来自绍兴,它已是绍兴人的标志。乌篷船,漂着的文化
感受绍兴,一定坐坐乌篷船。至今有些当地人家接亲的时候都是坐着乌篷船去的;还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是夜晚坐着乌篷船去领奖的。今夏我在西豆姜村看社戏的时候,一位老者也是划着乌篷船来的。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都乘船互通,为何绍兴的乌篷船闻名遐迩,仅仅因它出自鲁迅笔下闰土用以代步的魅力?未涉足绍兴以前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题。与船老板闲聊才弄懂绍兴的乌篷船,划船时是手脚并用的。世界上用这种方式划船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绍兴,另一个就是越南了。划船的人都是男性,这也是绍兴乌篷船的一大特色。只见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最快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或行或泊,或快或慢,或独或群,行者轻盈,泊者闲雅。老师傅最大的年龄是80多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了,年轻人根本就不会驾驭。当我们的小船在蜘蛛网似的河道里一桨一桨地向前摇时,我想鲁迅当年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也是这样前往的吧。
乌篷船与白篷船、脚划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乌篷船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虎头形象的动物,当地人都称之为“水鸟”。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秋天里乘乌篷船感受最特别,水乡最能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中好像有人撒了几朵絮云,油乌色的船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子,贴着水面上稳稳地裁剪着。“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短短的十几字足以道尽在绍兴乘乌篷船的魅力。
乌干菜,无霉不成菜
在绍兴住久了,会发现用于日常食物名称和酒店菜单中的“霉”字最多,一问便知,绍兴有“无霉不成菜”、“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一说。马干菜有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类,用来炒肉和烧鱼,味道均佳。其中乌干菜焖肉是绍兴当地最著名的家常菜。乌干菜又称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它价廉物美,消食开胃,是颇具越地特色的传统土产。夏天用它煮汤,更有消暑防痧的功效,所以在绍兴,家家户户腌制,常年食用。在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又是绍籍京官馈送同僚的佳品。
TIPS
都有哪些好吃的?
来到绍兴,以成亨命名的酒店小吃摊遍及全市。要想吃正宗的绍邦菜位于替迅中路179号的咸亨酒店是理想的好去处 槽鸡 茴香豆)由炸臭豆腐香油霉双味,绍兴老三鲜干菜焖肉荷叶夹(素有中式汉堡之称)
再配以点心莆丝麦糊烧。一餐地道的“绍邦菜”令人回味无穷
绍兴人常把腌制的干菜叫做“培红菜”。传说古时候,绍兴有家大财主,对穷人最凶狠歹毒,从来不给长工们吃饱饭,菜就更不提供。财主家的丫环培红善良聪明,她非常同情长工们,看到财主一家人满缸的腌肉吃不完,都快腐烂也不拿出来给长工们吃。气愤之下,培红姑娘偷偷把厨房用剩下的黄菜叶、烂菜根一古脑儿丢进咸水缸里。过了几天,取出来尝尝,觉得很有滋味,从此开始,她每天取出
些腌制的菜给长工们吃,长工们吃得有滋有味,每顿都能多吃上两碗橙米饭。因此绍兴“乌干菜”又有一个“培红菜”的美名。这个动人的传说一直在绍兴民间世代流传着,给地方风味小菜又增添了一层诱人的魅力。
TIPS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处于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四通八选。
航空可选乘航班至上海浦东或虹桥 杭州萧山 宁波栎社机场。从上海可乘离铁或D字头列车一小时三十分以内达绍兴,依座位等次票价60元至80元。杭州和宁波都有机场大巴,一小时内至绍兴市中心,票价30元。铁路有浙赣铁路,萧甬铁路横贯全境。上海虹桥站每天有至绍兴的D字头列车十余趟,至绍兴约1小列30分钟。杭州每天有到绍兴的K.Z.D字头列车三十余次,晟短仅需21分钟。全国各地发往宁波的大部分列车都经停绍兴站,宁波到绍兴1小时左右。
公路 从杭州汽车东站到绍兴普通车票价18元,走104国道,中途可在柯桥下车。高速大巴22元,走杭甬高速公路,中途不停直达绍兴客运中心绍兴有客运中心和东西,南北5个长途汽车站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开往绍兴的太巴。
黄酒让我慢下来
初次见到专享黄酒的小瓷杯觉得很好笑,人眼般大小,蓝花青瓷材质,由于它太小,饮酒时必然因嘴角两端吸空而发出“嗞…嗞…”响声。后来才领教这是饮黄酒所必须的。一是黄酒慢饮才可品出它饱含的味道和感受,二是不会出现所谓的“后劲”现象;三是一种当地千年遗风。
堪称“木乃伊”级的黄酒在绍兴当地亦称绍兴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据考证,起源于四千多年前,属世界三大古酒(葡萄酒、啤酒)之一。岁月涟漪,黄酒最丰富的内涵,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一起积淀并发扬,2006年,绍兴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水质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的绍兴酒向世人传达着“国粹”的真谛。
一年一度的黄酒“冬酿”即将在立冬这一天又开始了,绍兴城的空气中,已经充满与臭豆腐乳香相伴的甜滋滋的酒香。料峭春寒里,甘醇酒香对人更具诱惑,加之处处商户、家家餐馆都陈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黄酒,均是地道的货色,价格又适中,抵不住诱惑,何不痛痛快快地醉一回。短短数日,元红、加饭、香雪、善酿等四大类酒喝个遍。反问自己却还不知道黄酒的来历,赶到距绍兴火车站西南约两公里北海桥处中国黄酒博物馆溯本求源。当日上午“古越龙山”在此举办开酿仪式,表演酒道,祭祀酒神,祈求酿出醇香酒。
中国黄酒博物馆是最具代表性、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式的专业展览场所,包容的东西可谓博大精深,清晰地记录古越龙山及前身沈永和酒厂,乃至上溯几千年绍兴酒的历史渊源。“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古越龙山能够成为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不仅是糯米小麦等原料日照充足以及位于城南的鉴湖水清澈甘纯,最为独特的是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九十多天。经过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3年以上)等20余道工序、17种工具造出成品酒。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酿造绍兴酒的工具为木、竹及陶瓷制品。其中,元红酒又称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黄酒的代表品种和大宗产品。加饭酒绍兴黄酒中之最佳品种,加饭顾名思义是在原料配比中,加水量减少,是半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善酿酒以存储1至3年的元红酒代水酿成的双套酒。深黄色,其香芳郁,质地特浓,口味甜美,所以,善酿酒是品质优良的母子酒,也是半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香雪洒以陈年糟烧代水用淋饭法酿制而成,也是一种双套酒。色如白雪故称香雪酒,它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听信地道绍兴人介绍,冬春到绍兴,选16度以上黄酒品味,兼具甜、酸、鲜、苦、涩、辛,可谓六味俱全,醇香厚重。在充满原始气息的鼓乐舞蹈《祭酒神舞》中,绍兴黄酒开酿仪式拉开序幕。当地一直流传一句俗语一“儿子要亲生,老酒要冬酿。”敬献祭品,恭请酒神,宣读祭词,上香祭拜……立冬,是绍兴黄酒开始投料发酵的日子。黄酒酿造的季节性明显,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做酒酿,入冬酿酒,次年立春榨酒封装储存。黄酒立冬开酿,一直是绍兴黄酒严格遵循的规律。
自古以来,佳酿出处,必有良泉。鉴湖水是酿制优质绍兴酒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鉴湖水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入冬的鉴湖,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谢守贤出身酿酒世家,老爸酿了
辈子酒,退休后也不甘闲适,今年已93高龄。每逢冬至也不知疲倦地屋内外忙碌,酿上几坛老酒。家中存贮的黄酒几年到几十年份的,都出自他的手法。谢守贤在古越龙山手工古法酿酒近四十年,精通酿制环节。他介绍,一公斤糯米大约能酿出1.8公斤的酒。榨出来的酒经高温杀菌后,装入已经消毒处理过的酒坛中,用荷叶,双盏,泥土等层层密封,然后在阴凉、干燥、通风的仓库里贮存,经过漫长的岁月,日渐成熟,臻于完美。就这样绍兴酒在沉睡中度过漫长岁月,使原本的新酒,转化成充满浓浓酒香的沉酒,这也是绍兴酒又被命名为老酒的原因。
“黄酒不同干白酒的炽烈,更不同于啤酒的淡泊,口感没有红酒的酸涩,在细品慢饮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儒雅,一种大度,一种包容,一种尊重的生活方式。”
在绍兴,既使你不喝只看,看着绍兴人喝酒闲聊,也是令人兴趣十足的一道风景。
花絮1 诸暨坛
没有诸暨坛就没有绍兴酒,甚至是中国黄酒。据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绍兴酒坛皆出诸暨”,故名又叫诸暨坛。诸暨坛窑有二千多年烧制绍兴酒坛的历史,绍兴酒闻名中外,诸暨的酒坛功不可没。因黄酒酿好后,还有贮存增香的一道工序,诸暨陶坛疏密度最适宜绍兴酒贮藏,它既不会把酒液渗出坛外,又能将外面空气和坛内酒精分子交融氧化,从而达到让一部分酒精转换成酯类,使酒越陈越香。对于这个功能,其他的陶、瓷、木、玻璃等容器都无法达到,因此绍兴有句行话叫“绍兴老酒诸暨坛”。目前全国酿制黄酒的企业有近百家,大多位于绍兴,也都离不开使用诸暨坛。
花絮2 酒俗亦人生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既是水乡,又是酒乡。绍兴的民众,不分男女,均可饮几杯黄酒,均可尝出酒的品次,均可说出几段酒的常识和文化。年复一年,在品饮和交流中形成名目繁多的酒俗。
三朝酒一请一内行的妇女用手指或筷子将几滴黄酒抹在婴儿嘴上,象征开奶、开荤。
剃头酒·要举行“剃头”仪式,办“剃头酒”(又叫满月酒)。
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俗称“得周”,在绍兴,这可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有的还请戏班子唱戏助兴庆贺。
寿酒,绍兴有句俗谚“老的做寿,小的得周。”祝寿是一种全民族的风俗。唯在绍兴不同的是“逢十为寿”,均要办寿酒,已成定规。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甘岁做寿丈母家,三十要做,四十要叉,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
还有白事酒、忌日酒和最脍炙人口的女儿红和状元红等等。
乌毡帽,把根留住
我跟踪记录中国救虎行动已整整25年。查询有关虎的资讯时,偶然间把虎与乌毡帽联系在一起。传说在很久以前,会稽山下住着几个猎人。一天,他们跟着一只被打伤了的老虎,老虎带着伤逃回山洞,等猎人们赶到洞口,老虎已经死了。当准备把老虎抬下山时,发现虎洞里一块像锅底一样的“毡毯”。这块毡毯又结实,又松软,原来是老虎把羊、猪等动物拖到洞里吃掉后,那些羊毛、猪毛就垫在窝里,经过老虎的重压就变成了这“毡毯”。山民们很好奇,就把它拿回家洗净晒干,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一试,比别的帽子都暖和,聪明的做帽师傅就根据这毡毯的样子进行制作,绍兴乌毡帽就这样做成了。后来 每家“毡帽作坊”都挂有一幅张牙舞爪的老虎画像,奉之为“祖师爷”,乌毡帽的商标也用老虎图案。
乌毡帽作为绍兴独有的制作,百余年里当地的百姓爱不释手,经风雨夏遮阳,四季可用。相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问。戴“乌毡帽”是绍兴人的一种传统,鲁迅先生通过他的一支笔,更是将“乌毡帽”与绍兴人牢牢“拴”在了一起。如今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它位于绍兴“三乌”文化之首。
乌毡帽制作工序相当繁杂,看似一顶简单的乌毡帽,挑、拣、弹、摊、压,上上下下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都凝结着绍兴人的苛细精干。如今,走在绍兴的街道小巷、桥头河边,也时常会看到戴乌毡帽的人。在鲁迅故里附近的特产品店里也都有卖乌毡帽。在杭州、上海等绍兴以外的地方,见有头戴乌毡帽的人肯定是来自绍兴,它已是绍兴人的标志。乌篷船,漂着的文化
感受绍兴,一定坐坐乌篷船。至今有些当地人家接亲的时候都是坐着乌篷船去的;还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是夜晚坐着乌篷船去领奖的。今夏我在西豆姜村看社戏的时候,一位老者也是划着乌篷船来的。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都乘船互通,为何绍兴的乌篷船闻名遐迩,仅仅因它出自鲁迅笔下闰土用以代步的魅力?未涉足绍兴以前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题。与船老板闲聊才弄懂绍兴的乌篷船,划船时是手脚并用的。世界上用这种方式划船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绍兴,另一个就是越南了。划船的人都是男性,这也是绍兴乌篷船的一大特色。只见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最快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或行或泊,或快或慢,或独或群,行者轻盈,泊者闲雅。老师傅最大的年龄是80多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了,年轻人根本就不会驾驭。当我们的小船在蜘蛛网似的河道里一桨一桨地向前摇时,我想鲁迅当年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也是这样前往的吧。
乌篷船与白篷船、脚划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乌篷船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虎头形象的动物,当地人都称之为“水鸟”。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秋天里乘乌篷船感受最特别,水乡最能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中好像有人撒了几朵絮云,油乌色的船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子,贴着水面上稳稳地裁剪着。“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短短的十几字足以道尽在绍兴乘乌篷船的魅力。
乌干菜,无霉不成菜
在绍兴住久了,会发现用于日常食物名称和酒店菜单中的“霉”字最多,一问便知,绍兴有“无霉不成菜”、“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一说。马干菜有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类,用来炒肉和烧鱼,味道均佳。其中乌干菜焖肉是绍兴当地最著名的家常菜。乌干菜又称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它价廉物美,消食开胃,是颇具越地特色的传统土产。夏天用它煮汤,更有消暑防痧的功效,所以在绍兴,家家户户腌制,常年食用。在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又是绍籍京官馈送同僚的佳品。
TIPS
都有哪些好吃的?
来到绍兴,以成亨命名的酒店小吃摊遍及全市。要想吃正宗的绍邦菜位于替迅中路179号的咸亨酒店是理想的好去处 槽鸡 茴香豆)由炸臭豆腐香油霉双味,绍兴老三鲜干菜焖肉荷叶夹(素有中式汉堡之称)
再配以点心莆丝麦糊烧。一餐地道的“绍邦菜”令人回味无穷
绍兴人常把腌制的干菜叫做“培红菜”。传说古时候,绍兴有家大财主,对穷人最凶狠歹毒,从来不给长工们吃饱饭,菜就更不提供。财主家的丫环培红善良聪明,她非常同情长工们,看到财主一家人满缸的腌肉吃不完,都快腐烂也不拿出来给长工们吃。气愤之下,培红姑娘偷偷把厨房用剩下的黄菜叶、烂菜根一古脑儿丢进咸水缸里。过了几天,取出来尝尝,觉得很有滋味,从此开始,她每天取出
些腌制的菜给长工们吃,长工们吃得有滋有味,每顿都能多吃上两碗橙米饭。因此绍兴“乌干菜”又有一个“培红菜”的美名。这个动人的传说一直在绍兴民间世代流传着,给地方风味小菜又增添了一层诱人的魅力。
TIPS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处于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四通八选。
航空可选乘航班至上海浦东或虹桥 杭州萧山 宁波栎社机场。从上海可乘离铁或D字头列车一小时三十分以内达绍兴,依座位等次票价60元至80元。杭州和宁波都有机场大巴,一小时内至绍兴市中心,票价30元。铁路有浙赣铁路,萧甬铁路横贯全境。上海虹桥站每天有至绍兴的D字头列车十余趟,至绍兴约1小列30分钟。杭州每天有到绍兴的K.Z.D字头列车三十余次,晟短仅需21分钟。全国各地发往宁波的大部分列车都经停绍兴站,宁波到绍兴1小时左右。
公路 从杭州汽车东站到绍兴普通车票价18元,走104国道,中途可在柯桥下车。高速大巴22元,走杭甬高速公路,中途不停直达绍兴客运中心绍兴有客运中心和东西,南北5个长途汽车站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开往绍兴的太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