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心中的痛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落下了帷幕,随之而来的则是依据“标准答案”而进行的统一阅卷。在这一场900多万考生参加,加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及专家,数也数不清的家长们共同参与的全国高考中,有太多热点话题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然而,“标准答案”则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牵动着我的思绪,如同一块大石头堵在我的胸口,令人有种仿佛窒息的感觉。相信,许许多多的国人面对“标准答案”时,也会和我一样,倍感痛心和无奈。
  当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时,必然会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悲情事件。高考作文1500多人得零分,不能不让人关注,引人反思。可以说,相对的“标准”是应该存在的,没有了一定的“标准”就缺少了评判的依据。那么,现在的“标准”,是否也过于依赖于出题者给出的“答案”,而忽视了个性解读?是否会因为要取得好成绩,符合出题人意图,而使考生渐渐养成了“揣测出题人意图,投其所好”的思维习惯?是否会因为出题者主观的原因,而使“标准答案”欠合理欠合情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思考:
  一、“刻板”标准,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有位德国的教育人士曾经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问题。”这样的评论揭示了中国教育在“质疑精神、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上的缺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教师在教学时是以解决问题为“标准”,有的是把“标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高明一点的老师,则是设计好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看似在启发学生思考,可是最终目的仍是将学生引进标准的死穴。
  德国之声也曾报道:“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考试包括现在的高考都有‘标准答案’。所以,老师、家长倾向于鼓励学生牢记、遵循‘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质疑和批判。对‘标准答案’的刻板追求,对批判性思维的否定,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的确如此,学生在这种“标准答案式”考试评价的训练下,形成了言听计从懒得动脑缺少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最终导致一个个从小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孩子,在“标准答案式教育”的训练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质疑精神、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却越来越弱化。
  作家林夕在《作家的尴尬》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自己的女儿在语文考试中,恰好试卷中有一道阅读分析题。题目大致是这样的:“请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写出中心思想。”(选自林夕的《人生如下棋》)自己的女儿答的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作家也觉得女儿的回答是自己的本意,认同了她的答案。可是,“标准答案”却与原作者的想法不一致。这实在令人感到荒唐至极!作者本人却不能正确地回答出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标准”,怎能不让人痛心,让人无奈,又怎能不禁锢人们的思维呢?
  之后,林夕深有感触地写道:“由于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学校只注重知识、智能——理性能力的开发,而忽视人文、艺术——感性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越来越像数学,僵化、教条,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数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也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失去了感受世界、感受美的人文情怀,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网友周劼人在国内某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被2009年福建省高考命题组采用,成为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而作者本人对题目进行解答后仅得1分。其中,本篇文章的第二道阅读题目是:“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面对这道题目,作者坦言“乍一看题目,不知从何下手。”周劼人表示,当时用“格调”一词时,没有想过要赋予这个词什么特定的内涵,只是顺手拈来。面对1分的结果,周劼人很无奈地写道:“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样尴尬的事件并不是孤例!
  的确,现实中由于受考试评价的束缚,为了使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老师和家长便要求学生死记“标准答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冷冰冰的“标准答案”上。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失去了求知的兴趣,又有多少学生因此而选择了“屈从”,更有些学生不堪忍受这种“标准答案”的煎熬,厌学甚至弃学……
  面对这些冰冷的,束缚着人们思维的“标准”,作为师者的我们,要敢于说“不”,要唤醒学生内心中探索未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努力培养懂得质疑、敢于挑战“标准答案”,善于发散思维的人才,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
  二、“利益”标准,促成了学生投其所好的心理
  面对着以“标准答案”为依据的评价,很多人都只能向其低头,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尽可能地投其所好。因为如果不遵循这个“标准”,那就无法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这样,就使得人们面对着各种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题目考查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标准答案”?然后,回答者要竭力地完成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的解答。这种“利”字当头下思考出来的答案,有几分真诚?又包含着多少自己真正的思想?这样的解答,又有多大的意义?
  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时间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渐渐地养成了“揣摩‘标准答案’,揣摩出题者心理”的习惯,尽管会考出高分,但这高分背后缺少的是真正的思考。这种投其所好的心理间接地教会了人们虚伪,不真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董事长正在面试一批笔试过关的年轻人,从中挑选出一位公司的副总。对于这个职位,每一个来面试的人都很希望得到它。来参加面试的年轻人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个个优秀。在面试前,他们都精心地筹划着董事长心中的“标准答案”,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可是,很多人兴奋地进去,又沮丧地出来了,没有谁被录取。这时,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低头看见脚下有一个小纸团,就弯腰捡起来,走到董事长面前,等待董事长的提问。这时,董事长面带笑容地说:“小伙子,不想打开这个纸团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小伙子疑惑地把纸团打开了,上面写着“你被录取了!”
  很多时候,我们处心积虑地去迎合他人的“标准”,却忽视了自己做事的准则,成了社会生活中的“棋子”,这是何等的悲哀啊?与其这样,还不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真地追求心中真实的答案。
  三、“虚化”标准,造就了学生“标准思维”模式
  如今,在“标准答案”的影射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也越来越趋于“标准化”,有些标准逐渐“虚化”起来。由于受到长期的“标准答案式”教育的训练,学生在头脑深处已经缺少了质疑精神。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于上传下达,更有甚者则是精心研究上级部门及上级领导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实际,形成了“虚化”的“标准思维”模式。
  当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工作时,便“想千方,设百计”地迎合视察组的心意,讨领导欢心,于是,就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如果一定要有“标准”的话,那就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标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冲破“标准思维模式”,最终实现“追求真理,还原事实真相”的人生理想。
  切莫让“标准答案”束缚了头脑,捆住了手脚,限制了人的思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向“标准答案”说拜拜!时不我待。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李惠利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在“体医结合”、“冬季奥运会”大背景下,国内迫切需要冰雪方向人才以及能够满足“体医结合”要求的专业与课程。首都体育学院为满足人才需求,自2017年起在本科层面招收冰雪
“快乐教育”这个概念,始自赫伯特·斯宾塞,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就教育对性格的塑造
航标是重要的内河航道助航设施,维护航标的正常稳定运行时航道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撞击损坏是影响损坏航标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公路、海运、港口管理、桥梁保护等领域内
金秋时节,我随团到杭州、上海、苏州三地考察学习,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给人很多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时间渐渐淡去,那些学校所散发出的管理智慧和人文情怀却越来越清晰,越发明白从学习走向有创新的实践,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从发展人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  这次南行,我一直在留意南方的校长们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从他们的报告中,我知道她们所谈及的更多的是关于教师的成长,关于学生的成
青(辣)椒属茄科植物,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C含量为菜中之首,还含有辣椒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本文依据多年种植经验,总
建立了人体尿液中墨蝶呤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尿液经乙腈处理,过0.45μm水相滤膜后定容,可进行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以水-甲醇(80:20,v/v)为流动相,
<正>传统的"教师用教材、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教学模式,一直束缚着师生的手脚。长期以来,教师从不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学课本、啃书本、死读书、读死书,大大限制了师生的创
会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沧江中学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基础,以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设优质的育人环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
目的:观察肾茶饮治疗湿热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性和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了解高尿酸血症人群饮食习惯变化情况,探讨饮食习惯
近年来,个别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教师培训的日子成了参培教师的黑色岁月:教师成天寝食不安,被焦躁和恐惧所包裹。授课教师的教学成了自己说自己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