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府、高校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全程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头是创新,聚焦在教育,精髓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创业”上。针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探究意识和积极批判的能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
政府在出台双创高校教育政策时加强协调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避免政策雷同、冲突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切实降低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条件限制。在完善和梳理各项政策的同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政策的良好实施。为大学生专项创新创业资金使用“松绑”,按资金的非盈利性属性进行管理,使专项资金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费,不能绝对地按照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政策的落实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国家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主要针对45岁以下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支持教师到校外工作、研究、实践,特别是支持实践教学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担任兼职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指标,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创业同质化、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倡导构建“师徒创新圈”,鼓励师生捆绑式创新,让一批批学生带着导师的成果去创业。
充分利用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建立政府统筹、高校引领、企业深度参与,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人才进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指导服务。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合,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政府教育部门要协调现有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平台来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作,实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齐步走”。高校要致力于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意识植入教职工和学生心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舆论导向,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创新有风险,创业可能失败,政府应为失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励更多大学生大胆投身创新创业。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带动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大学生融资能力欠缺的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精算、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来源:人民政协报)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府、高校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全程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头是创新,聚焦在教育,精髓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创业”上。针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探究意识和积极批判的能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
政府在出台双创高校教育政策时加强协调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避免政策雷同、冲突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切实降低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条件限制。在完善和梳理各项政策的同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政策的良好实施。为大学生专项创新创业资金使用“松绑”,按资金的非盈利性属性进行管理,使专项资金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费,不能绝对地按照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政策的落实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国家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主要针对45岁以下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支持教师到校外工作、研究、实践,特别是支持实践教学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担任兼职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指标,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创业同质化、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倡导构建“师徒创新圈”,鼓励师生捆绑式创新,让一批批学生带着导师的成果去创业。
充分利用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建立政府统筹、高校引领、企业深度参与,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人才进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指导服务。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合,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政府教育部门要协调现有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平台来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作,实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齐步走”。高校要致力于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意识植入教职工和学生心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舆论导向,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创新有风险,创业可能失败,政府应为失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励更多大学生大胆投身创新创业。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带动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大学生融资能力欠缺的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精算、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