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现状,从少数民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入手,积极探寻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2-0035-03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高校特殊群体。其受教育情况和各民族大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水平,对于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融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贯彻和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要求,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网络媒体日益发达,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迅速,舆论丰富,学生在时空与个性化的发展选择上有了空前的自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高校应该把握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顺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川大学地处西部内地,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大学,现有少数民族学生5400余 人,占学校本科生总人数8.68% 。分别为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校43个学院、中心、研究所等。新形势下,四川大学结合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在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解读
(一) 民族文化意识浓厚,校园“小团体”现象明显
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等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或者文字。其道德和风俗都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单一,成长经历也相对简单,主要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对本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尽管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纯朴,性格开朗,热情豪放,情感表达直接,也乐于与人交往,但因其深入内心的民族文化意识,以及在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的差异,使得他们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产生“小团体”,“小集体”意识强于“大集体”,融入集体意识较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较少,互相不了解,差异感明显。
(二) 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心理状况复杂
尽管进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说是本民族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底子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享受民族政策以低于同班同学分数进入大学学习,因此与发达地区汉族同学相比,学习成绩差距较大,突出表现是在外语、理工等学科。四川大学每一年都有数名录取到理工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无法继续学习申请转入文科类专业。从“佼佼者”到“落后者”,巨大的心里落差,陌生的生活环境,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如此种种,使少数民族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捍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自卑,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存在一定的自卑和自尊情绪交织,心里状况复杂。此外,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传统观念没有转变,执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脱轨,规划目标不清晰,主动意识缺乏的问题,毕业时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就业条件和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环境复杂,历史局限,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因人口政策的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家庭人口较多,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内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即使是来自诸如广西、湖南、湖北这样的中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因其家庭位于这些中部省份的贫困乡村,家庭收入少,人口多,负担重,家庭经济也非常困难。四川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占到33.52%。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尤其是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的高校学习以后,对他们来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更是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地方补贴,学费减免,助学金等来完成学业。不容忽视的是,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迟缓,通货膨胀导致物品价格年年上涨;另一方面新形势下,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利用电子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电脑、智能手机在以前看来都是奢侈品,现在已经变成了必需品,这些因素客观上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二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应对少数民族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浓厚,易形成小团体,又有较强的敏感性,导致他们与对其民族习惯不够了解的汉族学生容易产生冲突;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酗酒的不良习惯,一旦喝醉,容易与他人滋生事端,进而引发冲突。这些冲突一旦高校处置不当,就会造成事态极具扩大,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重大冲突事件,不仅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还有可能演化成为民族问题,破坏民族团结。很多高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资助上,对这种突发事件不敢正面应对,没有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缺乏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只要有差异,就会有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既然冲突无法避免,那我们可以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尤其是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迅速,我们更应该在应急处突方面加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穩定。四川大学在其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处理过几起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突发事件,但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将其制度化。 (二)针对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帮扶方式需要改进
尽管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了经济帮扶,但囿于学习基础的薄弱,靠成绩来取得奖学金基本很难实现,只有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没有成绩要求的社会助学金等来获取支持,然而这些支持也非常有限,对解决他们的困难只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近年来,为了追求表面的公平公正,以应付各种审计和检查,对助学金评定要求特别注重形式审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提供有相关部门盖章确认的贫困证明。当然,这样的要求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特别是西藏、新疆等偏远农村,有的地方确实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明,有的由于家庭突发变故一时确实无法提供贫困证明,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这些学生的家庭就不困难。然而,僵硬的制度规定了无法提供贫困证明的就不能进行困难认定,也就无法评定助学金,从而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获得助学金的评选资格。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多数学生以返乡就业为主,就业渠道狭窄,除了其自身没有做好规划的原因以外,高校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竞争力,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这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微阅读”“微生活”等名词迅速融入日常生活,在学术界还没来得及给出明确界定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快捷,舆论丰富,表达个性,交往平等”为特征的“微时代”。大学生主要依靠它们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遭受冲击,民族分裂势力以 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为主要渗透渠道,歪曲事实,进行思想渗透和蛊惑,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隔阂,大大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使得这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掌握新媒体中核心价值传播的主动权,如何在“微时代”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主心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优良师资明显缺乏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形势,高校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明显不足。大多数高校都无法完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遑论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的老师了。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老师的工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当前高校多数辅导员,或者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的老师,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认识比较模糊,教育方式方法欠缺,内容形式单一,忽视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前期准备”,缺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技巧。此外,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题培训较少,相应的培训仅限于教育部或者国家民委等部级单位组织开展,基本没有高校。而如何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象和规律,利用各方有力条件形成合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一个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高校专题培训的重点。四川大学率先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选留了2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老师,专职从事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并派他们参加了几次教育部组织的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在各个学院,任何一个辅导员老师都有可能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因此,提高基层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高校在这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力保障。
三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
(一)完善制度,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预防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高校要随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细致地做好教育和心理疏导,对一些矛盾“前兆”分类归纳,总结特点,及时发现,做好预警,妥善化解,有效防止民族矛盾事件的发生。其次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该如何处理建立相应的机制,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流程做出详尽的规定,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时控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后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矛盾事件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处理完结,哪怕处理的结果“皆大欢喜”,还是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应该建立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机制,及时做好心理疏通,让他们早日走出突发事件的“阴影”。
(二)通过奖励资助,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多方位帮扶体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问题,应该通过奖励资助,就业指导,建立多方位帮扶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落实好国家的资助政策,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应该得到资助。教条般的形式审查(必须要提供贫困证明)并不能完全证明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个别家庭特别偏远,无法按期提供贫困证明,或者由于突发变故确实无法前往相关部门盖章,然而从学生的日常消费和穿着打扮来看确实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对家庭突发变故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就应该给与关心和帮助。虽然形式上有些瑕疵,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公平的。四川大学每年评定国家助学金的时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做到了全覆盖,尽管后来由于形式审查上的不完整,在审计和检查的时候作了多次解释和说明工作,然而最终还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此外还可以筹集或者专门划拨资金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或者奖学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受助获奖比例。其次应该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做好帮扶工作。高校一方面应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该多方搜集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及时分享就業信息。只要建立一个包括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的多方位的帮扶体系,就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为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媒体牢牢占据宣传前沿阵地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送方式和信息传播格局,改变了交流的方式和手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建立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校、院(系)、班三级联动信息网,依法加强对高校思想阵地的管理。善于运用新媒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社会热点不断的特点,建立舆情监控工作体系,既要甄别、阻止、过滤不良信息,防范敌对势力破坏和谐稳定;又要加强舆情监控,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化解矛盾。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老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要将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传播扩散的规律和技巧研究透彻,把握充分,将其广泛应用,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和思想动态,将新媒体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抓手。四川大学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管理老师就建立了QQ群,微信群,积极与少数民族同学沟通联系,同学们乐于用这种“有亲和力”的手段和老师交流,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得到了同學们的一致好评。
(四)保障师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水平
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高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与时俱进,提高水平。首先要保障师资,把既了解民族政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媒体知识、心理知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沟通交流能力、网络操作能力、媒体制作能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选聘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根据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师资。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把具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掌握信息媒体技术的人员、政治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相关人才纳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通过整合资源,逐步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统战工作经验、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宗教民族政策、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敢于开拓进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团队。其次要加强培训。辅导员老师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在基层直接面对他们,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加强培训,不仅高校要自己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还应该输送这些辅导员老师积极参加教育部或者国家民委等上级主管单位的各种专题培训,深刻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掌握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技巧,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象和规律,利用各方有力条件形成合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迟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5).
[2]项久才,江泳.非民族院校促进多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4).
[3]项久才,毛贺祺.现代大学制度下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4]刘衡,马亚琼.内地综合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4).
[5]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2-0035-03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高校特殊群体。其受教育情况和各民族大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水平,对于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融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贯彻和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要求,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网络媒体日益发达,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迅速,舆论丰富,学生在时空与个性化的发展选择上有了空前的自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高校应该把握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顺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川大学地处西部内地,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大学,现有少数民族学生5400余 人,占学校本科生总人数8.68% 。分别为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校43个学院、中心、研究所等。新形势下,四川大学结合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在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解读
(一) 民族文化意识浓厚,校园“小团体”现象明显
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等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或者文字。其道德和风俗都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单一,成长经历也相对简单,主要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对本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尽管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纯朴,性格开朗,热情豪放,情感表达直接,也乐于与人交往,但因其深入内心的民族文化意识,以及在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的差异,使得他们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产生“小团体”,“小集体”意识强于“大集体”,融入集体意识较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较少,互相不了解,差异感明显。
(二) 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心理状况复杂
尽管进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说是本民族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底子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享受民族政策以低于同班同学分数进入大学学习,因此与发达地区汉族同学相比,学习成绩差距较大,突出表现是在外语、理工等学科。四川大学每一年都有数名录取到理工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无法继续学习申请转入文科类专业。从“佼佼者”到“落后者”,巨大的心里落差,陌生的生活环境,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如此种种,使少数民族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捍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自卑,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存在一定的自卑和自尊情绪交织,心里状况复杂。此外,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传统观念没有转变,执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脱轨,规划目标不清晰,主动意识缺乏的问题,毕业时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就业条件和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环境复杂,历史局限,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因人口政策的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家庭人口较多,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内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即使是来自诸如广西、湖南、湖北这样的中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因其家庭位于这些中部省份的贫困乡村,家庭收入少,人口多,负担重,家庭经济也非常困难。四川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占到33.52%。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尤其是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的高校学习以后,对他们来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更是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地方补贴,学费减免,助学金等来完成学业。不容忽视的是,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迟缓,通货膨胀导致物品价格年年上涨;另一方面新形势下,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利用电子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电脑、智能手机在以前看来都是奢侈品,现在已经变成了必需品,这些因素客观上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二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应对少数民族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浓厚,易形成小团体,又有较强的敏感性,导致他们与对其民族习惯不够了解的汉族学生容易产生冲突;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酗酒的不良习惯,一旦喝醉,容易与他人滋生事端,进而引发冲突。这些冲突一旦高校处置不当,就会造成事态极具扩大,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重大冲突事件,不仅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还有可能演化成为民族问题,破坏民族团结。很多高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资助上,对这种突发事件不敢正面应对,没有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缺乏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只要有差异,就会有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既然冲突无法避免,那我们可以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尤其是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迅速,我们更应该在应急处突方面加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穩定。四川大学在其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处理过几起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突发事件,但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将其制度化。 (二)针对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帮扶方式需要改进
尽管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了经济帮扶,但囿于学习基础的薄弱,靠成绩来取得奖学金基本很难实现,只有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没有成绩要求的社会助学金等来获取支持,然而这些支持也非常有限,对解决他们的困难只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近年来,为了追求表面的公平公正,以应付各种审计和检查,对助学金评定要求特别注重形式审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提供有相关部门盖章确认的贫困证明。当然,这样的要求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特别是西藏、新疆等偏远农村,有的地方确实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明,有的由于家庭突发变故一时确实无法提供贫困证明,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这些学生的家庭就不困难。然而,僵硬的制度规定了无法提供贫困证明的就不能进行困难认定,也就无法评定助学金,从而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获得助学金的评选资格。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多数学生以返乡就业为主,就业渠道狭窄,除了其自身没有做好规划的原因以外,高校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竞争力,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这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微阅读”“微生活”等名词迅速融入日常生活,在学术界还没来得及给出明确界定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快捷,舆论丰富,表达个性,交往平等”为特征的“微时代”。大学生主要依靠它们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遭受冲击,民族分裂势力以 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为主要渗透渠道,歪曲事实,进行思想渗透和蛊惑,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隔阂,大大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使得这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掌握新媒体中核心价值传播的主动权,如何在“微时代”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主心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优良师资明显缺乏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形势,高校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明显不足。大多数高校都无法完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遑论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的老师了。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老师的工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当前高校多数辅导员,或者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的老师,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认识比较模糊,教育方式方法欠缺,内容形式单一,忽视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前期准备”,缺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技巧。此外,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题培训较少,相应的培训仅限于教育部或者国家民委等部级单位组织开展,基本没有高校。而如何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象和规律,利用各方有力条件形成合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一个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高校专题培训的重点。四川大学率先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选留了2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老师,专职从事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并派他们参加了几次教育部组织的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在各个学院,任何一个辅导员老师都有可能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因此,提高基层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高校在这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力保障。
三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
(一)完善制度,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预防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高校要随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细致地做好教育和心理疏导,对一些矛盾“前兆”分类归纳,总结特点,及时发现,做好预警,妥善化解,有效防止民族矛盾事件的发生。其次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该如何处理建立相应的机制,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流程做出详尽的规定,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时控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后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矛盾事件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处理完结,哪怕处理的结果“皆大欢喜”,还是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应该建立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机制,及时做好心理疏通,让他们早日走出突发事件的“阴影”。
(二)通过奖励资助,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多方位帮扶体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问题,应该通过奖励资助,就业指导,建立多方位帮扶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落实好国家的资助政策,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应该得到资助。教条般的形式审查(必须要提供贫困证明)并不能完全证明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个别家庭特别偏远,无法按期提供贫困证明,或者由于突发变故确实无法前往相关部门盖章,然而从学生的日常消费和穿着打扮来看确实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对家庭突发变故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就应该给与关心和帮助。虽然形式上有些瑕疵,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公平的。四川大学每年评定国家助学金的时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做到了全覆盖,尽管后来由于形式审查上的不完整,在审计和检查的时候作了多次解释和说明工作,然而最终还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此外还可以筹集或者专门划拨资金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或者奖学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受助获奖比例。其次应该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做好帮扶工作。高校一方面应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该多方搜集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及时分享就業信息。只要建立一个包括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的多方位的帮扶体系,就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为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媒体牢牢占据宣传前沿阵地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送方式和信息传播格局,改变了交流的方式和手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建立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校、院(系)、班三级联动信息网,依法加强对高校思想阵地的管理。善于运用新媒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社会热点不断的特点,建立舆情监控工作体系,既要甄别、阻止、过滤不良信息,防范敌对势力破坏和谐稳定;又要加强舆情监控,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化解矛盾。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老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要将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传播扩散的规律和技巧研究透彻,把握充分,将其广泛应用,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和思想动态,将新媒体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抓手。四川大学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管理老师就建立了QQ群,微信群,积极与少数民族同学沟通联系,同学们乐于用这种“有亲和力”的手段和老师交流,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得到了同學们的一致好评。
(四)保障师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水平
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高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老师与时俱进,提高水平。首先要保障师资,把既了解民族政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媒体知识、心理知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沟通交流能力、网络操作能力、媒体制作能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选聘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根据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师资。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把具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掌握信息媒体技术的人员、政治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相关人才纳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通过整合资源,逐步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统战工作经验、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宗教民族政策、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敢于开拓进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团队。其次要加强培训。辅导员老师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在基层直接面对他们,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加强培训,不仅高校要自己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还应该输送这些辅导员老师积极参加教育部或者国家民委等上级主管单位的各种专题培训,深刻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掌握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技巧,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象和规律,利用各方有力条件形成合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迟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5).
[2]项久才,江泳.非民族院校促进多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4).
[3]项久才,毛贺祺.现代大学制度下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4]刘衡,马亚琼.内地综合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4).
[5]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