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艺考热”中出现的发展错位的美术教育现状,围绕当前大中小学生源质量和师资培养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艺考热 美术鉴赏 错位 生源 师资
近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有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80%以上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从最初的“小三门”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热门学科。艺术专业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逐年增加,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以山东近年的艺术高考人数统计为例:2002年艺术类考生3.2万人,2003年为5.6万人,2004年为9.3万人,2005年突增到14.3万多人,2006年增至16万人,2007年继续增到16.9万多人。[1]2006年全国艺术考生超百万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如火如荼的“艺考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火爆现象与教育体制的变化有关。扩招,在客观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的审美修养,也提高了艺术院校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学生总体质量下降,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也是值得注意的。”[2]
靳尚谊在发言中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扩招后的学生总体质量下降,二是扩招后的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中却关系到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于是,本文的论述也必然围绕着大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培养两个关键问题展开。
一、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教育部先后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并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并颁布实施。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案也从2004年起,在山东、广东等四个省试点后并于2007年全国普及推广。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改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隐藏在深层次的问题。
从客观上讲,现行的教育体制急需调整,中高考的升学指挥棒让中小学教育扭曲已久;各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有待配套和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配置较新的美术教具和图书画册是必要的。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推广实施需要几年时间,各地基层中学对新课改的接收和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育或教学的主体。那么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是否真的都达到了《课程标准》在“鉴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北京育英中学的赵晓平老师在《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一文中对该校高中二年级一班、八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原始班级学生情况调查表: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不足12%,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师范院校的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仅占4﹒6%~5﹒3%,不少新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目的,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从以上美术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看出,它对于将来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教学的要求。
再看那些专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的教学,虽然他们在公共课中有教育理论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但美术史论课还没有普通高校多。原因何在?该校的师资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在教学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师范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误认作也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他们教学的目的,没有立足在培养具备全面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具有美术实践能力的师资目标上,而是步高等美术院校的路子,将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准的美术专业人才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憾甚多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也纷纷对各自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调整。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新增设的美术教育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案例。潘公凯院长说:“成立美术教育学的目的就是想改变中国现有师范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师范美术教育的老师都是美术学院用培养职业艺术家的那套方法教的,到了师范学院后,他们沿用这套方法教中小学老师,于是把中小学老师教成了最差的艺术家。”[6]2006年随着中央美院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学全套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引进(哥大定位很明确:不是把中小学老师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成全民美育的教育者,使他们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史知识以及鉴赏艺术品,明白如何设置绘画、泥塑、剪纸等课程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加动手能力),我们殷切地盼望着,各艺术主管领导和老师,能改变观念敞开胸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尽快从失误和错位中走出,把艺术教育调整到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使得艺术教育能真正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设计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杨修鸿.热潮下的冷思考.美术观察,2005年7期.
[3]赵晓平.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
[4]张明远.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5]张明远.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6]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访谈录.清华美术卷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艺考热 美术鉴赏 错位 生源 师资
近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有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80%以上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从最初的“小三门”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热门学科。艺术专业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逐年增加,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以山东近年的艺术高考人数统计为例:2002年艺术类考生3.2万人,2003年为5.6万人,2004年为9.3万人,2005年突增到14.3万多人,2006年增至16万人,2007年继续增到16.9万多人。[1]2006年全国艺术考生超百万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如火如荼的“艺考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火爆现象与教育体制的变化有关。扩招,在客观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的审美修养,也提高了艺术院校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学生总体质量下降,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也是值得注意的。”[2]
靳尚谊在发言中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扩招后的学生总体质量下降,二是扩招后的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中却关系到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于是,本文的论述也必然围绕着大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培养两个关键问题展开。
一、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教育部先后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并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并颁布实施。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案也从2004年起,在山东、广东等四个省试点后并于2007年全国普及推广。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改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隐藏在深层次的问题。
从客观上讲,现行的教育体制急需调整,中高考的升学指挥棒让中小学教育扭曲已久;各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有待配套和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配置较新的美术教具和图书画册是必要的。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推广实施需要几年时间,各地基层中学对新课改的接收和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育或教学的主体。那么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是否真的都达到了《课程标准》在“鉴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北京育英中学的赵晓平老师在《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一文中对该校高中二年级一班、八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原始班级学生情况调查表: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不足12%,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师范院校的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仅占4﹒6%~5﹒3%,不少新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目的,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从以上美术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看出,它对于将来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教学的要求。
再看那些专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的教学,虽然他们在公共课中有教育理论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但美术史论课还没有普通高校多。原因何在?该校的师资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在教学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师范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误认作也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他们教学的目的,没有立足在培养具备全面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具有美术实践能力的师资目标上,而是步高等美术院校的路子,将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准的美术专业人才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憾甚多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也纷纷对各自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调整。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新增设的美术教育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案例。潘公凯院长说:“成立美术教育学的目的就是想改变中国现有师范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师范美术教育的老师都是美术学院用培养职业艺术家的那套方法教的,到了师范学院后,他们沿用这套方法教中小学老师,于是把中小学老师教成了最差的艺术家。”[6]2006年随着中央美院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学全套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引进(哥大定位很明确:不是把中小学老师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成全民美育的教育者,使他们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史知识以及鉴赏艺术品,明白如何设置绘画、泥塑、剪纸等课程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加动手能力),我们殷切地盼望着,各艺术主管领导和老师,能改变观念敞开胸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尽快从失误和错位中走出,把艺术教育调整到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使得艺术教育能真正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设计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杨修鸿.热潮下的冷思考.美术观察,2005年7期.
[3]赵晓平.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
[4]张明远.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5]张明远.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6]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访谈录.清华美术卷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