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瑞士达沃斯结束了世界经济论坛为期五天的年会。虽然论坛的举办地达沃斯位于欧洲,但在论坛期间,与会的嘉宾几乎都会提到中国。在整个论坛过程中“CHINA”一词不绝于耳。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取得的卓越成效,还是中国大手笔搞基础设施,在新能源的投资等话题都被屡次提及。美国能源资本管理集团首席执行官何尔斯在发言中竟然发明出一个新词“CHINESECODE”(中国密码),以此来形容中国政策取得的奇特效果。
解码
所谓“中国密码”,其实同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中国模式”或称“北京共识”如出一辙,特指的都是中国经济
模式,是世界各国对中国飞速发展之谜表示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现如今的第3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因此,“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说法在国际上流行起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使中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就谈不上发展。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公平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一切市场化、完全自由放任化,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更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特别是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
捧杀
无论是“中国密码”还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这些提法都是外国学者的“专利”。寻找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热衷研究“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从这一提法中既可以获悉世人对中国毫不吝啬的夸赞,又不难体会到其读懂中国的迫切心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经济发展的确表现得相当不错,但我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要让“中国模式”的概念掩盖了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发表过四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
四篇文章作者之一的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对媒体记者直言:很明显,一些西方人士谈论“中国模式”时,在热捧中国甚至“捧杀”中国。“在我看来,作为亲身经历并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学者,应当对‘中国模式’的提法保持应有的清醒头脑。”并在《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一文中提到: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这种高代价说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所以,我们不要忙着人云亦云地谈论“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目前及今后的科学发展上来。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在《慎提“中国模式”》中提出,现在就讲“模式”,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虽然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但中国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提升到“模式”就有定型之嫌。而“危险”在于,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所以,李君如认为,现在讲“中国特色”更好,因为“特色”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的文章题为《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如被其他国家成功模仿、形成了某类概念时,再提“中国模式”可能更显科学合理。
中国经济奇迹的光环,使得西方媒体之前习惯于教训中国的文章骤然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要向中国学习”的论调。这是国人的骄傲。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只有摆正自己的态度,聚精会神搞发展,中国才能避免成为“邑人奇之”下的方仲永。
(图,可能只有先到CFP搜索了)
解码
所谓“中国密码”,其实同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中国模式”或称“北京共识”如出一辙,特指的都是中国经济
模式,是世界各国对中国飞速发展之谜表示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现如今的第3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因此,“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说法在国际上流行起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使中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就谈不上发展。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公平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一切市场化、完全自由放任化,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更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特别是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
捧杀
无论是“中国密码”还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这些提法都是外国学者的“专利”。寻找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热衷研究“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从这一提法中既可以获悉世人对中国毫不吝啬的夸赞,又不难体会到其读懂中国的迫切心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经济发展的确表现得相当不错,但我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要让“中国模式”的概念掩盖了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发表过四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
四篇文章作者之一的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对媒体记者直言:很明显,一些西方人士谈论“中国模式”时,在热捧中国甚至“捧杀”中国。“在我看来,作为亲身经历并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学者,应当对‘中国模式’的提法保持应有的清醒头脑。”并在《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一文中提到: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这种高代价说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所以,我们不要忙着人云亦云地谈论“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目前及今后的科学发展上来。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在《慎提“中国模式”》中提出,现在就讲“模式”,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虽然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但中国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提升到“模式”就有定型之嫌。而“危险”在于,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所以,李君如认为,现在讲“中国特色”更好,因为“特色”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的文章题为《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如被其他国家成功模仿、形成了某类概念时,再提“中国模式”可能更显科学合理。
中国经济奇迹的光环,使得西方媒体之前习惯于教训中国的文章骤然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要向中国学习”的论调。这是国人的骄傲。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只有摆正自己的态度,聚精会神搞发展,中国才能避免成为“邑人奇之”下的方仲永。
(图,可能只有先到CFP搜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