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索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科学经验的活动。个别化学习是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活动, 也是幼儿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围绕本学期大教研研讨目标“提升幼儿科学学习能力”为主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与指导,提升教师对于科探类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班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设计科学类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科学类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比较抽象,小班幼儿一般是难以理解。如何捕捉小班幼儿既感兴趣又有探索价值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如何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性活动的兴趣,如何要巧妙、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去吸引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动物花花衣》的主题下,我们设计了“动物拼图”这一内容,主要是采用找一找,拼一拼的玩法,加深幼儿对常见的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感受动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了特征较明显的,幼儿常见的,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动物,在操作过程中,一开始投放的动物分割图片不是很多,在经过几次操作后,老师觉得幼儿的兴趣不大了,接着逐步增加图片数,以及从一面拼图调整到多面拼图;
在“与影子配对”中,更是创设了森林的场景,将动物的“黑影”埋藏在森林的各个角落,引起幼儿去探索的兴趣。
老师发现,为小班幼儿提供适宜的、具有发展性的科学探究性游戏环境,让幼儿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愿意自己尝试探索,能帮助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根据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征,创设合理的探索内容
3-6岁幼儿在探究的兴趣点与目的性、所适宜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记录方式、表达结果与交流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更喜欢探究自己日常喜欢、熟悉的事物,探究兴趣不稳定,其探究方法更多局限于直接的感知与操作,探究视角小,对操作过程感兴趣,但不喜欢记录与表达,同伴间较少主动交流。
在观摩交流中,小二班的探索活动“颜色变变变”让我记忆深刻,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得出老师比较了解对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和兴趣,了解小班孩子对颜色辨别的这一年龄特点,所以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变色游戏。老师给孩子准备了有颜色的提示卡和没有颜色的卡纸两种,前者提示孩子根据题卡的颜色来尝试变色,后者是让孩子自主选色变色。虽然老师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准备了不同的材料,但是觉得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这些材料太趋向于实验性质,所以孩子对于后者不是很感兴趣。如果可以调整一下材料,能够根据小班孩子更加童趣的特点,提供一些以“玩”為主的材料进行变色游戏,多一点游戏性。例如提供一些透明的瓶子,里面装满水,提供相应盖子,在盖子中放上颜色,孩子将瓶子和盖子盖起来,摇一摇,颜色就变了,会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孩子去尝试,去自主发现探索。
三、介入时机的把握,能充分给予自主探索的机会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操作的优势,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索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活动,达到探知的欲望。
在“大家来找碴”这个活动中,老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有细节处有不同的斑马、斑点狗,豹子,长颈鹿,企鹅,老虎图片,有明显与不明显分3个层次,说明老师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水平和层次,所以提供的材料有层次。孩子通过观察找出两张动物图其中的不同处,用红色圈做标记。还要并比一比看看哪个动物的不同最多。
当孩子开始未能在理解并找出对比图的不同后用数字表示结果时,老师没有立刻介入,而是等待一会儿,观察孩子的情况,然后再选择介入,以玩伴身份和孩子一起玩,暗示孩子,这个指导方法也是适合小班孩子的。
又如小三班的探索活动“让小动物动起来”,这个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当孩子将老师自制的“小动物笼子”转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小动物都会动起来。孩子惊奇的眼神在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兴趣。但是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的原因,在探索时,一开始是不理解的。所以他们一开始还是不会玩,只是摆弄玩具材料。在摆弄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玩法,启发孩子去发现,让孩子自己在摆弄过程中慢慢发现。因为孩子的个别化游戏时自主的,老师的介入不要过早,要给他们时间,我们老师要做好一个观察者的任务。
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它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充满着新奇和刺激。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的能力,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积累各种知识,也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发展幼儿的特长,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老师在预设探索活动个别化游戏时,都能考虑小班孩子的认知能力,根据主题背景下的内容设计,但主观一时还比较强,还是要多观察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点,这样设计活动玩法可以更加适合孩子,更加体现自主性学习。
围绕本学期大教研研讨目标“提升幼儿科学学习能力”为主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与指导,提升教师对于科探类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班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设计科学类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科学类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比较抽象,小班幼儿一般是难以理解。如何捕捉小班幼儿既感兴趣又有探索价值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如何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性活动的兴趣,如何要巧妙、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去吸引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动物花花衣》的主题下,我们设计了“动物拼图”这一内容,主要是采用找一找,拼一拼的玩法,加深幼儿对常见的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感受动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了特征较明显的,幼儿常见的,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动物,在操作过程中,一开始投放的动物分割图片不是很多,在经过几次操作后,老师觉得幼儿的兴趣不大了,接着逐步增加图片数,以及从一面拼图调整到多面拼图;
在“与影子配对”中,更是创设了森林的场景,将动物的“黑影”埋藏在森林的各个角落,引起幼儿去探索的兴趣。
老师发现,为小班幼儿提供适宜的、具有发展性的科学探究性游戏环境,让幼儿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愿意自己尝试探索,能帮助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根据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征,创设合理的探索内容
3-6岁幼儿在探究的兴趣点与目的性、所适宜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记录方式、表达结果与交流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更喜欢探究自己日常喜欢、熟悉的事物,探究兴趣不稳定,其探究方法更多局限于直接的感知与操作,探究视角小,对操作过程感兴趣,但不喜欢记录与表达,同伴间较少主动交流。
在观摩交流中,小二班的探索活动“颜色变变变”让我记忆深刻,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得出老师比较了解对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和兴趣,了解小班孩子对颜色辨别的这一年龄特点,所以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变色游戏。老师给孩子准备了有颜色的提示卡和没有颜色的卡纸两种,前者提示孩子根据题卡的颜色来尝试变色,后者是让孩子自主选色变色。虽然老师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准备了不同的材料,但是觉得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这些材料太趋向于实验性质,所以孩子对于后者不是很感兴趣。如果可以调整一下材料,能够根据小班孩子更加童趣的特点,提供一些以“玩”為主的材料进行变色游戏,多一点游戏性。例如提供一些透明的瓶子,里面装满水,提供相应盖子,在盖子中放上颜色,孩子将瓶子和盖子盖起来,摇一摇,颜色就变了,会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孩子去尝试,去自主发现探索。
三、介入时机的把握,能充分给予自主探索的机会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操作的优势,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索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活动,达到探知的欲望。
在“大家来找碴”这个活动中,老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有细节处有不同的斑马、斑点狗,豹子,长颈鹿,企鹅,老虎图片,有明显与不明显分3个层次,说明老师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水平和层次,所以提供的材料有层次。孩子通过观察找出两张动物图其中的不同处,用红色圈做标记。还要并比一比看看哪个动物的不同最多。
当孩子开始未能在理解并找出对比图的不同后用数字表示结果时,老师没有立刻介入,而是等待一会儿,观察孩子的情况,然后再选择介入,以玩伴身份和孩子一起玩,暗示孩子,这个指导方法也是适合小班孩子的。
又如小三班的探索活动“让小动物动起来”,这个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当孩子将老师自制的“小动物笼子”转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小动物都会动起来。孩子惊奇的眼神在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兴趣。但是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的原因,在探索时,一开始是不理解的。所以他们一开始还是不会玩,只是摆弄玩具材料。在摆弄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玩法,启发孩子去发现,让孩子自己在摆弄过程中慢慢发现。因为孩子的个别化游戏时自主的,老师的介入不要过早,要给他们时间,我们老师要做好一个观察者的任务。
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它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充满着新奇和刺激。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的能力,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积累各种知识,也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发展幼儿的特长,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老师在预设探索活动个别化游戏时,都能考虑小班孩子的认知能力,根据主题背景下的内容设计,但主观一时还比较强,还是要多观察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点,这样设计活动玩法可以更加适合孩子,更加体现自主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