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世遗土楼 茶中春秋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南靖丹桂,赏土楼奇景”,这是时下在“土楼之乡”南靖县时常可以看到的广告语。南靖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闽南乌龙茶传统产地之一。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故乡。这里的土楼群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斐名天下。南靖更有生态家园的美誉。特别是“梅香别有韵,林静翠无尘”的梅林生态古镇——那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灵山碧水美几许,慕名茶韵踏香来!说的是南靖茶置身于土楼文化中,这里的土楼红茶、新种铁观音、丹桂等优质茶叶品种,以高山、生态的特点让南靖的茶产业大放奇光异彩。
  在古雅静逸的云水谣古镇中,“南靖茶”究竟舞动着怎样的别样身姿?又会在饮茶中悟出怎样的智慧?都需要我们走进南靖,追寻“南靖茶”的茶香与品位。
  南靖产茶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南靖先民就有采制饮用野生茶的习俗;明朝万历年间,南靖南坑村雅就开始成片种植茶叶;清朝光绪年间,奎洋镇上洋合福坑的茶园已初具规模,两地出产的茶叶均成为宫廷贡品。
  南靖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茶叶生产的风水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340天以上,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山多林茂,植被丰富,土质疏松,土层肥厚,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微量矿物元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素有“树海”、“竹洋”之称,是闽东南的一处“后花园”。
  优越的生态环境,铸就了南靖茶叶形色美、香高味醇、神韵非凡的独特品质。据权威部门检测,南靖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化成分,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和特殊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南靖县把茶叶确定为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海峡两岸(福建南靖)高山茶“336”行动计划,积极从茶树品种改良、商标注册、绿色认证、QS认证、龙头带动、技术创新、形象打造、市场拓展、茶市辐射、名优茶工程等多个方面推动茶产业发展。
  经过几年来的持续发展,南靖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种结构日益优化,品质不断提升。全县现有铁观音、丹桂、竹叶奇兰、金观音、本山、毛蟹、金萱、翠玉、春兰、四季春、台龙八号等优良茶树品种20多个,总面积达10万亩,年产干毛茶1.4 万吨,产值超过8亿元。
  其中,丹桂是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历经19年从武夷四大名枞之一的肉桂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的一个高香型的乌龙茶新品种。该品种香气奇高、滋味醇厚、外形色泽翠绿、汤色金黄,其品质可与安溪铁观音相媲美,是闽南乌龙茶中的珍品,经试验后证明非常适宜在南靖种植。为此,县里提出了“主推丹桂”的思路,打出“喝丹桂、人富贵”的广告,并采用舆论造势、典型示范、苗木补助等办法,大面积推广丹桂种植。经几年来推广,目前南靖县丹桂茶园面积已达3万亩,成为南靖茶叶的主打品种。
  与此同时,全县先后创办汇全、茶农世家、南香、三家村、御品等20多家龙头企业,2800多家茶叶初制厂,带动1万多农户种茶,注册了“汇全”、“茶农世家”、“韵之合”、“南壶香”、“树海瀑雾”等70 多个商标,获得QS认证的茶企业9家,注册了“海峡两岸”、“福建”、“南靖”3个实名茶叶互联网域名,创建了漳州市首家县级茶市。如今,南靖已成为福建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和闽南乌龙茶的第二生产大县。
  为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质,开拓茶市场,做大茶品牌,把南靖打造成为茶叶之乡、名茶之都、生态茶叶强县。从2002年起,南靖除隆重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福建南靖)茶文化节、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南靖高山茶(丹桂)专场推介会等重大茶事活动外,还组织茶商、茶叶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展览、评比活动并屡获大奖。
  在2002年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凯捷杯”茶王赛上,南靖竹叶奇兰获得一个银奖、一个优质奖,南靖丹桂获得优质奖;在2002年6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北京茶叶品鉴会上,南靖台式乌龙茶荣获金奖茶王和银奖;2003年8月,南靖丹桂、竹叶奇兰被省名优茶评审委员会授予省优质茶称号;2005年6月,南靖丹桂被省名优茶评审委员会授予省名茶称号;在2006年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中华名茶评比中,南靖铁观音获银奖,南靖丹桂、四季春获铜奖,南靖丹桂、铁观音获优秀茶品牌称号;同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暨“东方杯”中华名茶评比中,南靖丹桂获“一金、二银、三铜、四优质”的殊荣;同年11月,南靖丹桂获2006年国优产品,并代表中国茶叶参加巴拿马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展览会。最近六年来,全县先后在国际国内各种茶叶评选活动中获奖50多个。
其他文献
泰宁梅林戏源于清乾隆年间,由徽班传入后受方言影响,吸收地方小调、民歌和道教音乐,形成具有泰宁地方特色的剧种,其唱腔、曲牌、剧目、表演独具一格,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
期刊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的傩舞自北宋初年传入,原为“和藩舞”,经千百年传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誉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泰宁县大源村,有一种被誉为民间舞蹈“活化石”的傩舞。早年,它一度繁盛,上世纪50年代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禁演,沉寂了整整40年。如今,千年古傩“复活”了,它抖落尘埃,重放异彩,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宁傩舞
期刊
我国戏曲界专家曾认为四平腔已消失绝迹,但想不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却意外在福建闽北山区被发现,一时轰动全国戏曲界,被视为四平腔的活文物。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源,福建政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每到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六,村里总要在祭祖之后,连续上演三天的四平戏。杨源的四平戏道具虽不华丽,演得也没有专业演员精彩,却有名气,有韵味。  四平戏又称
期刊
安徽池州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它以戏曲演出的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数百年世代沿袭,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亦很少经文人加工,风格古朴粗犷原始蛮赫,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安徽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
期刊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
期刊
芗剧,起源于福建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正式改称芗剧。如今,芗剧以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  孕育时期  歌仔戏的孕育,始于明末清初,闽南文化大量传入台湾。它孕育的过程,就是汉文化,包括闽南文化传播台湾、扎根台湾的过程;也是汉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中华文化新的子系统——台湾文化的过程。  闽
期刊
冬天已经到来,在冰岛的一个海滩上,一块重达800磅(约合363公斤)的大冰块在月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冰川消退后形成的泻湖,将冰块冲到了这里。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试图在冰川消融的悲剧中寻找美丽,他将这些冰块称为“冰钻石”。
期刊
一、引言  比喻词语是通过比喻的造词方式孳生的词语。由于过多地涉及意义,该类词语饱受质疑,与其他造词方式造出的词语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比喻词语的结构和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有时成为中文信息处理时的瓶颈。比如结构相同而意思不同的“白菜”和“木鱼”:“白菜”是“菜”而“木鱼”却不是“鱼”。
期刊
政和是我国著名的白茶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北宋政和年间,茶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宋徽宗皇帝喝了贡茶白毫银针,龙颜大悦,将年号赐作县名。茶叶生产的繁荣,民间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清中叶,茶灯戏从江西传入政和,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地,表演形式是用灯笼、茶篮、扇子、手帕、彩伞等道具和舞蹈动作,表演时载歌载舞,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村头村尾、农家小院均为演出场所。特别是在新春期间,
期刊
南方有嘉木。在中国版图之东南,有茶乡福鼎,地处闽浙交接、台海相望的海岸线上。曼妙的中国茶在此萌生发扬,茶香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至今她拥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三项桂冠。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是中国茶类的“白雪公主”,乃世界惟中国特有品种。中国拥有六大基本茶类,即绿茶、白茶、黑茶、黄茶、红茶与青茶(乌龙茶)以及数以千计的名丛、奇种,唯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