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儒家读《这个世界会好吗?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的中国,还略带着伤感的人们已经开始把欣喜的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首都北京到处呈现出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位留着小胡子的美国人急匆匆来到北京复兴门外大街木樨地著名的22号楼,他要拜访的对象是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多年,他就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艾恺。
  艾恺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以梁漱溟为研究主题,1979年出版了《最后的儒家》,但由于政治原因多次谋求与梁先生见面未果。这一次经人辗转传信终于成行,梁先生在自己的家里接待了这位远涉重洋前来求教的美国学生,艾凯还带来他收藏的梁先生父亲的遗作送予梁先生。
  艾凯后来回忆说:“经过种种波折,在这多年之后,我终于得以与梁先生,仅仅隔着一方小几,相对而坐,开始对谈。之后的两周,我天天一早便到梁家拜访,请教梁先生。我将对话的内容录音整理,后来收进梁先生的全集,现在又单独出版成书。回顾两人对谈因缘,真是感慨万千。”那一年,梁漱溟87岁,思维清晰敏捷。
  在跨越了国家、地域、民族、文化甚至语言的几十个小时的谈话中,这位曾在近代中国叱咤风云的智者与他的研究者究竟谈了些什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1993年,该访谈经整理被摘录了约4万字收入《梁漱溟全集》,而当时录制了30盒磁带的谈话全部内容则是到了21世纪初才经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整理后出版面世,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又出版了双语精选本。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论述、点评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并涉及诸多文化、政治名人及梁漱溟本人一生重要活动。而众所周知的是,梁漱溟一生的重要活动大部分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梁先生的人生细节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文化与历史。外研社的这个双语精选版本由艾恺本人亲自翻译,他汉语极好,文中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以及佛教词汇都译得非常精当。
  梁漱溟中学学历,没有背过四书五经,但却被尊为哲学家、思想家、一代大儒,这是为什么呢?他在与艾恺交谈时说:“我没念古书,可是中国的古书里头好的、精髓的,帮助我很多,我还是能够领会。”他认为儒学是生命、生活之学,他高度评价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的民间优秀品质,如“清夜扪心,良心发现”。梁漱溟认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是非标准是不向外找的,孟子主张由仁义行就是要回到自己本心;越向外越迷乱,不要向外看,“不欠钱粮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天”是很了不起的心态,只中国老社会有,外国没有。
  尽管梁漱溟被称为“最后的儒家”,但他一直自称为佛家,甚至在年轻时想过出家为僧。他的佛学研究有很深造诣,对一些问题的阐释常常令人豁然开朗。如对于“无我”,他有独到见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原始佛教对佛法的概括。梁漱溟认为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是从“有我”而来,“我”的特点是向外索取满足自己。这是丧失本性,本性即自性圆满,就是佛,也是宇宙本体。一切都在内了便无需索取,佛就是要出生灭。梁漱溟认为死亡不会断灭,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只是相似,早已不是一回事,連续下来,不会断,是恒常——人如此,生命如此,这就是“相似相续,非断非常”。对于儒家与佛家的关系,他认为到了一定境界两者可相通,高明的人通达无碍。这是因为,儒家不离人生,要治国、平天下,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佛家到了大乘佛法同样不出世,叫菩萨道、渡世人,叫“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从参加同盟会到北大讲学,从倡行乡村建设到奔走国事,梁漱溟在其一生中都践行着儒家的思想精髓。他没有真正出家,却从未舍开众生。因此他说“我在思想上倾向佛家,生活上走儒家的路”。
  正是有着这样释儒相融的思想建构,所以梁漱溟积极参与政治却一生拒绝做官。也因此他当年可以在国共之间居中调和,并与双方的最高领导人都有过密切交往,进而有着相对客观的局外评价。梁漱溟认为蒋介石太自私、不信任人,说话从来不算话,骄傲,导致众叛亲离,最后马歇尔都不想再帮他。抗战胜利后各方力量希望两党和谈国内和平,作为当时民盟秘书长,梁漱溟说民盟曾说服共产党放弃武装同国民党合作,无奈蒋无此意。他说蒋的最大贡献是把机会让给了共产党。梁漱溟直言蒋介石的致命弱点,也坦承了自己与毛泽东关于中国阶级论的最大分歧,他认为中国老社会固然有贫富贵贱,但社会散漫上下流转相通,国人喜欢调和,不喜斗争。毛泽东说那是人类社会一般性,梁漱溟则认为更应强调特殊性。辩论良久,未果。
  谈到未来,梁漱溟说:“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认为,人类发展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现代文明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胜利。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个阶段的问题只有中国文化能够解决——孝悌慈和。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则十分坦然,“不需要希望长生,任其自然”。
  当艾恺问他回想过去的一切会有什么感想,梁漱溟说:“生活里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平平淡淡最好。所以你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什么。”儒释道三教文化在梁漱溟的身上都有体现,他一生素食简居,笃信中医和道家养生文化,每天5点起床搓腰肾脚底,揉眼睛。活到95岁,病危抢救时他劝医生说:“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其他文献
余律师:张老2013年5月4日的病历可以证明养老院长期用塑料袋扎接尿液这种不当的护理方式致使张老尿路感染;根据张老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张老死亡原因分为直接死亡原因和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医院本着对病人负责及尊重事实的原则,对病人死亡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若有其他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医院必然会在死亡医学证明里详细写明,以此便能说明并不存在其他割裂因果关系的因素,被
11月8日下午,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的情妇、原铁路文工团歌唱演员罗菲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審。罗菲被控掩饰、隐瞒张曙光受贿犯罪所得198万余元,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庭审中,罗菲当庭表示认罪。  据了解,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苏顺虎的妻子叶晓毛及原昆明铁路局局长闻清良的情妇钟华,均因涉嫌犯罪正在审理之中。
被拐23年之后,河南小伙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找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生父母,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可这个奇迹不久前就在广西柳州市发生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  1988年12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一位叫丁盛的小男孩,在出门玩耍后,直到晚上都没有回家!父亲丁楚才、母亲练华珍心急如焚,邀上亲朋好友四处寻觅,却无果。  之后,他们又找了整整一个星期,还求助媒体帮忙,但依旧是
河南省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这里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从事公路货运驾驶工作的人员不胜枚举,张利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1977年出生的农村青年,早在26岁那年,张利民便轻松取得了准驾车型A2的驾驶资格。凭借这个证号的驾驶证,他先是受雇于人驾驶货车走南闯北赚一些辛苦钱,后于2009年5月在县城一家物流公司,谋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直至出现了以下“意外情况”……  驾驶证被人套用究“真凶”  2012年1
在菲律宾,政治家族是个“庞然大物”。它们垄断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掌握着国家的命运。行政和立法职位既是政治家族之间联合、竞争的工具,又属于代代相传的财富。在这样的“政治生态”和“行政格局”中,政治家族在任何时候都是“赢家”,而且是通过合法的选举“通吃”。  这样,不仅“坚挺”的政治家族在选举中常常“所向披靡”,连“倒霉”的政治人物也能轻松地“起死回生”。在今年5月的中期选举中,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大获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已从少数人的时髦,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淘宝网作为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更是路人皆知的网购天堂。人们对网购的行为方式,也逐渐从小心翼翼询问卖家,到放心大胆地下单购买。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购的安全性真的发生质的改善了吗?如何让自己的网购更安全?文中,赵先生的案例也许能给您一些启示。  赵先生正在饶有兴致地逛淘宝。  最新MacBook Pro震撼价5000元?  某
身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上海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庞大的规模和骄人的业绩,并未令上海石化模糊了企业本位,“用最好的回报社会”,这句朴实的企业宗旨,早已成为全体员工力行不悖的行事准则。  自2001年以来,凭借过硬的企业实力以及浸透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理念,上海石化多次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嘉
幼童失踪  常熟县练塘区的翁庄乡辖下有个名唤葫芦墩的村庄,“六命群体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村庄。当时,还没宣布取缔“一贯道”,农村还有信徒在活动。葫芦墩的龚阿弟就是一贯道的一个骨干。这天是4月4日,清明节前夕,是龚阿弟跟一班道徒约定的相聚之日,顺带说要给几个患病道徒用一贯道的“仙术”治疗。当天下午,来自附近乡村的十几名道徒齐集龚家,例行聚会仪式后,道徒就请龚阿弟施行“仙术”治病。龚阿弟说他的“仙术”需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佛教的金铜佛像,根据地区和语言的差别,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造像三大体系,各自供奉的佛像神态端庄,体形优美、装饰华丽、造型多样、千姿百态。  1997年初春,一个遇然机会,我在杨树浦路一家古玩店发现一尊佛像,询问店主是什么菩萨造像?店主讲不出所以,尽回答是一尊佛像。据他讲是在云南插队时,到西藏游玩时收集的,回沪后开了一家古玩店,就一直供奉在店里,经
我祖籍崇明,生活在市区,干的是电控防盗门生意,脑子里做的却是“桃花梦”和“菜园梦”,憧憬着有朝一日能拥有大片土地,种种桃树种种菜。想不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圆了“两梦”……  六棵桃树苗成就“两梦”  六年前的春天,我在无锡友人家见到一大片桃树苗圃,这苗圃一眼望不到头,绿油油的,生机盎然,好招人喜欢。友人知道我喜欢桃树,且在崇明拥有数间祖屋,门前有一大块空地,就说你带几棵回去种种吧。我说:“橘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