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和学科,在很多的方面培养着学生的能力和意趣。新课标的实施和改革,让陶艺教学有了更加广阔发展的舞台和空间。学校自从开展陶艺教学以来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喜爱,在陶艺课上他们找到了很多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并在陶艺课上实现了自我的小价值,也因此觉得轻松、愉悦。在见习阶段至今,我一直在跟着陶艺的师傅学习陶艺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针对陶艺教学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尝试,也有一些相对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个性;创新;兴趣
前言:
陶艺历史悠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和学科,现在很多的学校也都开始尝试着去开展陶艺教学。陶艺课程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好处,在玩“陶”的过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制“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美感,提升了审美能力;在学“陶”中,启发、创造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打一小学陶艺课程自开展以来就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我跟着师傅学习开发陶艺课程,既当学徒也当老师,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培养“玩陶”兴趣
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学生会在一、二年级开始接触彩泥,三年级正式开展陶艺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夯实了陶艺教学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和美术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校设计了很多相关的陶艺教学的课程,比如:制作《泥包袋》、《泥凉鞋》、《虎头鞋》等。在这些课上,学生感受到了陶艺课带来的惊喜,原来这些小泥巴通过堆、挖、揉、搓、刻等方法,可以变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和样式;同时他们也初步学习陶艺的基本制作技巧,比如:擀泥片、搓泥条、捏塑成型等。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但是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在擀泥片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泥片一直粘在桌面上,他们甚至还编了朗朗上口的口诀,“揉捏成团、按压成饼、擀三下、翻一翻”......
有了三年级陶艺制作基础的学习,四年级的课程更加具有专业性和理论性。在“艺术博览——玩泥与泥塑”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陶艺发展史,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等相关知识,这些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陶艺是实践性课程,仅有理论会略显枯燥,所以每节课学生也有一小段时间用来自我体验和制作。主要是让学生在观赏和体验的活动中,感受陶艺作品的趣味性、装饰性,了解陶瓷文化对生活的意义。
看似简单的陶艺学习,却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敢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生们通过陶艺课了解历史文化,热爱文化并学会传播文化。
“玩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陶艺课上,学生们与泥巴打交道,用泥条盘筑、捏塑成型等技法,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兴致盎然。陶艺课上,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陶艺课上,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因此,学生在陶艺课上真正的实现了学中做、做中玩,玩中去体验和感受陶艺的魅力。
扎实基础、激发兴趣、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所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三四五年级每个学期都会开展陶艺课程,虽然之前他们并没有接触过陶艺,但是一二年级彩泥课程与陶艺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技法和表现手法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陶艺课程的熟悉程度,三四五年级的课程除了原有教材的课程外,还另外增加了一节课,比如:三年级的《泥鞋子》和《虎头鞋》。这样的两节课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陶艺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技法,另一方面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喜爱与了解。在课堂上从不限制学生必须要做成哪种样式,只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创作,这样的教学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2.拓展型课程:限定型拓展--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陶艺。在四年级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系列课程,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陶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知道中国古代陶器基本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等品种,初步知道我国宜兴的紫砂和陶都文化。第三部分是初步知道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和瓷器,以及他们的价值;初步了解瓷都景德镇的代表瓷器: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和颜色釉瓷以及他们的装饰特点。最后一部分主要以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学与做中感受陶艺的魅力和乐趣。这四段课程都有体验和制作环节,希望学生在陶艺课上既能动手实践、也能了解历史文化。
3.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兴趣小组;激发兴趣,开发个性。我们学校每星期一下午都有一节学生自选课程,就是摇篮兴趣小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申请学习,这样的课程在形式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发挥个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基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课上我们不用统一的标准、思维和表现方法去要求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放下包袱,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其个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内容大多结合生活实际,比如:树叶、昆虫这种常见的东西。
4.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陶艺社团;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技能。每周三的陶艺社团里集聚了四、五年级学生们,部分学生是从原先兴趣小组发展过来的比较优秀的学员,这样的衔接主要是为了每学期的陶艺比赛考虑。陶艺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见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他们来说也充满期待。
在教学上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点;第一:注重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水平,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在教学上,从不是限制性的对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都是以讨论式为主,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想法。第二:注重合作,社团的时间是一个小时,有些课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成,比如:《欧洲城堡》、《造泥房》等课程,我都会花了两个课时去讲授,第一节课就是简单的熟悉和体验课程,第二节课就是自主搭配选择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式的操作和实践,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他们自主展开分工,学生的特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评出最佳小组并进行奖励。
结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不吝啬表扬的语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中感受學习的乐趣,从而更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随着陶艺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陶艺教育的价值日趋显著,教学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在小学的陶艺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教学和主题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索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浅谈小学陶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郑州师范学院 张雯清
[4]《小学陶艺课程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 》 陈运南
关键词:教学;个性;创新;兴趣
前言:
陶艺历史悠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和学科,现在很多的学校也都开始尝试着去开展陶艺教学。陶艺课程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好处,在玩“陶”的过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制“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美感,提升了审美能力;在学“陶”中,启发、创造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打一小学陶艺课程自开展以来就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我跟着师傅学习开发陶艺课程,既当学徒也当老师,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培养“玩陶”兴趣
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学生会在一、二年级开始接触彩泥,三年级正式开展陶艺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夯实了陶艺教学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和美术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校设计了很多相关的陶艺教学的课程,比如:制作《泥包袋》、《泥凉鞋》、《虎头鞋》等。在这些课上,学生感受到了陶艺课带来的惊喜,原来这些小泥巴通过堆、挖、揉、搓、刻等方法,可以变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和样式;同时他们也初步学习陶艺的基本制作技巧,比如:擀泥片、搓泥条、捏塑成型等。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但是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在擀泥片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泥片一直粘在桌面上,他们甚至还编了朗朗上口的口诀,“揉捏成团、按压成饼、擀三下、翻一翻”......
有了三年级陶艺制作基础的学习,四年级的课程更加具有专业性和理论性。在“艺术博览——玩泥与泥塑”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陶艺发展史,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等相关知识,这些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陶艺是实践性课程,仅有理论会略显枯燥,所以每节课学生也有一小段时间用来自我体验和制作。主要是让学生在观赏和体验的活动中,感受陶艺作品的趣味性、装饰性,了解陶瓷文化对生活的意义。
看似简单的陶艺学习,却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敢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生们通过陶艺课了解历史文化,热爱文化并学会传播文化。
“玩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陶艺课上,学生们与泥巴打交道,用泥条盘筑、捏塑成型等技法,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兴致盎然。陶艺课上,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陶艺课上,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因此,学生在陶艺课上真正的实现了学中做、做中玩,玩中去体验和感受陶艺的魅力。
扎实基础、激发兴趣、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所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三四五年级每个学期都会开展陶艺课程,虽然之前他们并没有接触过陶艺,但是一二年级彩泥课程与陶艺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技法和表现手法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陶艺课程的熟悉程度,三四五年级的课程除了原有教材的课程外,还另外增加了一节课,比如:三年级的《泥鞋子》和《虎头鞋》。这样的两节课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陶艺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技法,另一方面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喜爱与了解。在课堂上从不限制学生必须要做成哪种样式,只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创作,这样的教学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2.拓展型课程:限定型拓展--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陶艺。在四年级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系列课程,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陶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知道中国古代陶器基本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等品种,初步知道我国宜兴的紫砂和陶都文化。第三部分是初步知道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和瓷器,以及他们的价值;初步了解瓷都景德镇的代表瓷器: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和颜色釉瓷以及他们的装饰特点。最后一部分主要以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学与做中感受陶艺的魅力和乐趣。这四段课程都有体验和制作环节,希望学生在陶艺课上既能动手实践、也能了解历史文化。
3.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兴趣小组;激发兴趣,开发个性。我们学校每星期一下午都有一节学生自选课程,就是摇篮兴趣小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申请学习,这样的课程在形式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发挥个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基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课上我们不用统一的标准、思维和表现方法去要求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放下包袱,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其个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内容大多结合生活实际,比如:树叶、昆虫这种常见的东西。
4.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陶艺社团;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技能。每周三的陶艺社团里集聚了四、五年级学生们,部分学生是从原先兴趣小组发展过来的比较优秀的学员,这样的衔接主要是为了每学期的陶艺比赛考虑。陶艺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见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他们来说也充满期待。
在教学上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点;第一:注重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水平,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在教学上,从不是限制性的对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都是以讨论式为主,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想法。第二:注重合作,社团的时间是一个小时,有些课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成,比如:《欧洲城堡》、《造泥房》等课程,我都会花了两个课时去讲授,第一节课就是简单的熟悉和体验课程,第二节课就是自主搭配选择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式的操作和实践,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他们自主展开分工,学生的特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评出最佳小组并进行奖励。
结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不吝啬表扬的语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中感受學习的乐趣,从而更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随着陶艺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陶艺教育的价值日趋显著,教学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在小学的陶艺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教学和主题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索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浅谈小学陶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郑州师范学院 张雯清
[4]《小学陶艺课程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 》 陈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