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说“文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xf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历来莫衷一是。
  《文化生活》教材对于文化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个定义从性质、内容、形式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应该是比较清楚的。虽然教材明确了文化的定义,但是在教材许多地方都提到与文化相关的概念,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惑。分清这些相似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这里做一个分析,以期能对师生有所帮助。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相近。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比如:“夏文化”“商文化”“两河流域文化”等。整个《文化生活》教材中提及的文化主要是广义的文化。而在某些场合,“文化”一词又被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是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这些都是狭义的文化。比如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宋丹丹说赵本山“没文化”就是这个意思。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文化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等。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当代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沿用历史的概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
  
  三、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
  
  文化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而世界文化则要广得多。它是全人类古今中外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的总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
  
  教材对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是在第八课中列出供学生自己去讨论,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
  “流行文化”的含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人们工作观念、生活观念乃至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是相对而言的。是指经过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检验,为人们所推崇的文化中的精华与精粹。流行文化不一定都是经典的文化,同样经典文化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
  
  五、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看相、算命、看风水、测字等。
  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东西,都是与先进文化相对立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相对立的,它们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污染文化环境,对社会有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无论是落后文化还是腐朽文化都是不良文化,其存在的原因很复杂。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还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是外在原因;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会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是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六、大众文化与“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随着媒体的发展,大众文化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给大众文化的界定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而我们的教材也提到了“以盈利为目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为广大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参与。因而许多西方学者也称之为大众文化”。可见大众文化目的在于盈利,方式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影响与结果是社会广大公众广泛接受和参与。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电视台的《为爱向前冲》等节目都属于大众文化。
  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理解“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是指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方向上要“面向广大人民”,形式上要“喜闻乐见”,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性质上是“社会主义文化”。显然生活中的一些庸俗、媚俗的文化是大众文化但绝不是“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如前面提到的“相亲”节目中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的一些低俗内容,就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七、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和归宿。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发展先进文化”这个知识点。
  一般说来,所谓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教材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内容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是凝聚和鼓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过去的检测教学除了单元测试,通常还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现在不少学校除了这些考试外,还要搞月考、周考。检测教学是高三文综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但检测教学的现状已步入误区,每周一考我是不敢苟同的。学生要学的科目那么多,一周单考试的时间至少两天,教师要对检测进行分析教学,六科加起来也要有三天时间。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文综测试能力
我一直担任高中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我校理科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存有很多的偏见,想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困难。所以,带理科班总让人提不起兴趣,但教师在教学上一味因循守旧也许也是理科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原因,故步自封只能是让语文教学裹足不前。反思这十几年来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分析学生的表现与成因:1.理科班学生漠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偏科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巧妙地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教学效益。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从环境诱发、参与诱发、设疑诱发、联想诱发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体会。    一、环境诱发,营造氛围    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善想善说,这样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将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且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创新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提倡问题“DIY”即“do it yourself”——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克服过去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把问题的提出、解决甚至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在教学能力上提出教师“是否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在贯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教材,不至于被教材完全束缚住手脚,照本宣科,从而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载体,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离不开地理的“高效课堂”。课堂既是掌握新知识的主阵地,又是获得学习方法的主要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一线的地理教师有同感,课堂上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高中地理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看
和学生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区的普通成员,都肩负着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重任,需要激励他们去获得成功,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我确信的一点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若各位教师把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一步步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怎样带着历史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历史学科?这是需要历史教师常常思考的话题。往往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前者,即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吸引人,从而使历史学科之“雨露”滋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而对于后者,即如何充分重视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与组织他们积极地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却有些疏忽了。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理
2009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下达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要求。 “五严”的提出不仅是教学要求的变化也是更深层次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遵循“五严”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江苏省教育改革新的号角。  “五严”要求体现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五严”要求下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一信念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这一
在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组织者由于考虑到各种因素,通常会要求参赛教师借班上课。这样的情况下,师生初次见面,谁也不了解谁,只知道彼此即将共度45分钟,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难度。特级教师马骉曾经讲起他在1998年参加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的情形:原来安排是给高一的学生上孙犁的《荷花淀》,结果上课时跑来的却是一群初一的学生(马老师差点被“雷倒”)。这时,执教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几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