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男女防嫌礼仪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gn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礼记·内则》为中心探讨周代的男女防嫌之礼的遵守、规定、意义等,认为周代男女防嫌礼严格遵守始于男女七岁;男女防嫌,夫妻亦有防嫌礼仪;男女防嫌,礼意在男女之情,维护道德伦理、社会稳定,等等。
  关键词: 周代 男女防嫌 《礼记·内则》
  
  男女有别,不仅仅是指男女在生理、心理的差别,更是男女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一种道德伦理。《礼记·郊特牲》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成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①《礼记·昏义》亦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②男女有别是整个礼仪制度产生的基础。正是因为男女有别,才有了父子亲、义生、礼作、物安,才使人有别于禽兽;也正是因为男女之别,才影响到了夫妇之义、父子之亲、君臣之正。司马光《家范》云:“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③男女之别直接影响着家庭关系、君臣联系、伦理道德,被列于治家之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男女有别在被赋予各种形式的伦理社会意义后,人们便尤其应该注意避嫌,因此男女防嫌之礼便成为了构筑礼教、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一
  男女有别自古有之,流传至今,且男女防嫌之礼仪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内则》是《礼记》第十二篇,该篇有关于我国古代男女防嫌礼仪较为系统的记载。据研究,《内则》成篇于战国中期,④该篇所载的男女防嫌礼便是周代礼仪。
  自出生那刻起,男女便有着不同的礼遇。《礼记·内则》(以下简称《内则》)曰:“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虽说出生时,男女就区别对待,但男女要严格遵守防嫌之礼,却并非从出生开始。《内则》曰:“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⑤也就是说,七岁以前,因为年龄较小,男女可能会有同席、共食的情况。而自七岁始,男女之间便要注意避男女之嫌了。
  古代的男女防嫌礼仪,规定了男女之大防,规范了男女的行为,避免男女发生僭越礼仪的行为。周代男女防嫌有严格的规定,《内则》主要从居处、职责、用物、亲授、行路几个方面对周代男女行为进行了规定。
  1.别居处。“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⑥周代建造宫室,分别内外,男子居于外,女子居于内,内外相距较远,所以谓之“深宫”。男子不得随便入内,女子亦不能随便外出。且有阍寺看守,出入限制颇为严格。
  2.别职责。“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⑦男主外,女主内,男子不谈论家务,女子不谈论公务,互不干涉,各司其职。为别内外职责,《礼记·曲礼上》亦曰:“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⑧
  3.别用物。“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⑨男女不共用井、浴室,不互用卧席,不互相求借东西,不混穿衣服,不将衣服搭在同一竹竿或衣架上。《礼记·曲礼上》亦规定:“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⑩
  4.不亲授。“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11}男女一般不互相传递东西,除非举行祭祀或丧礼。若需传递东西,女子要用竹筐接受。若没有竹筐,那么男女都跪坐,把东西放在地上,而后由对方拿取。《礼记·曲礼上》亦曰:“不亲授。”{12}《孟子·离娄上》也提道:“男女授受不亲,礼也。”{13}
  5.别行路。“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14}行路时,男走右,女走左。有特殊事情时,男子入内、女子外出也要有所注意。男子入内不能吹口哨,不能用手指划;女子出门必须遮掩面部。夜晚行走都要拿着火把,没有火把不能随便走动。
  二
  《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15}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才有君臣、上下,所以礼源自夫妻。夫妻关系如此重要,《内则》除了在宽泛的男女之别上作了规定外,对夫妻这一特殊男女关系亦作了防嫌规定。
  周代,夫妻之间依然要强调避嫌。《内则》突出强调的是夫妻要别用物:“男女不同椸枷,不敢悬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箧笥,不敢共湢浴。”妻子与丈夫不能共用一些物品,如挂衣服的木橛或衣架、放衣服的竹箱与洗澡的浴室。同时,妻子还要对丈夫所用物品怀有恭敬之心。前文所言三个“不敢”,即不敢与丈夫共用楎椸、不敢与丈夫共用箧笥、不敢与丈夫共用浴室,已经将妻子的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展现出来。
  《内则》又曰:“夫不在,敛枕箧簟席,襡器而藏之。”丈夫不在时,妻子要把丈夫的枕头放入竹箱,器具装入布套,连同簟席等收藏起来。枕头、簟席皆是丈夫贴身用物,故而妻子非常谨慎而恭敬,“不敢亵也”{16}。孙希旦曰:“夫妇无取乎远嫌,然其谨之如此者,所以厚男女之别也。”{17}夫妻不共用一些物品、妻子对丈夫用物恭敬谨慎,正是源于男女有别、应当避嫌的思想。七十岁时,夫妻之间的男女防嫌之礼方才有所变化。“夫妇之礼,唯及七十,同藏无间”。七十岁时,夫妇衣物才可收藏在一起。郑玄曰:“衰老无嫌。”{18}意即七十岁时,都已年老人衰,没有避忌,因此夫妇的衣服器物可收藏在一起。
  三
  男女防嫌之礼,强调男女之别,意在防男女之情。《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19}男女之情,乃人之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在用物、行路、授物等方面,若是不注意男女之别,则有可能会产生男女之情。这其中可能会产生相互爱慕之情,也可能产生歪心邪念,之后便很容易僭越当时的礼仪,发生出格的事情。男女防嫌之礼,分别男女异同、明辨是非曲直,让人们远离嫌疑与失误。男女有别,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人生邪心,做出违背礼仪的事情。防嫌之礼,为男女划分了界限,远离了嫌疑,避免了人们的是非议论,使男女自清。男女若是一方有图谋不轨的歪心邪念,对于另一方而言,防嫌礼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
  谈及夫妻防嫌,古代圣人一是应了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男为阳,女为阴,妻为夫的附属品,因此妻要毕恭毕敬地侍奉夫君。同时,防嫌之意还是防男女之情,更为准确地说是节制男女之情。男女在结婚之后,若没有防嫌之礼,婚前所防的男女之情则可能会没有节制。若是夫妻混用物品,甚至是共用浴室,则可能会见物思人而常念夫妻间的男女之情。一个年轻的男子不仅要成家,而且要立业,若是一味沉浸于男女之情,便没有精力与斗志来实现立业的目标,更不会实现儒家所倡导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夫妻若沉迷于男女之情,轻者会影响到男子的发展,或者家庭的兴衰,若男子为君王,则有可能会影响到社稷的兴旺、国家的富强、黎民的幸福。家庭若败了,男子成了“败家子”,女子成了“丧门星”;国家若亡了,男子成了“暴君”,女子便是那“红颜祸水”。为防范这些恶果的发生,古代圣贤才制定了这些男女防嫌礼。
  《内则》虽只是规定了部分男女防嫌礼仪,但我们仍能管中窥豹,了解到周代男女防嫌的礼仪梗概。这种礼仪有利于维护人伦道德,有利于生活的有理有序,有利于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的安定。在今天看来,这些防嫌礼仪或许让人感觉有繁琐、迂腐,甚至不近人情之处,但男女之间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却依然应为我们借鉴。
  
  注释: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上册:440.
  ②《礼记译注》下册:1055.
  ③司马光.家范(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6册:660.
  ④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3:194-198.
  ⑤礼记译注(上册):488.
  ⑥{15}同上:479.
  ⑦⑨{11}{14}同上:458.
  ⑧⑩{12}同上:18.
  {13}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12:134.
  {1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中册:1154.
  {17}[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5:759.
  {18}礼记正义(中册):1154.
  {19}孟子译注:197.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宋]司马光.家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锷.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
  [4]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8.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吕友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5.
  [7][清]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政治文化氛围之下的文艺生产机制,一方面构成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原始动机,另一方面又造成现代历史小说“讽时刺世”的艺术特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内容与艺术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本文试图以国民党文化专制策略为中心,探究政治文化因素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现代历史小说 文化专制  现实文化语境不仅构成现代作家的创作动机,甚至会在中途改变作家的创
摘 要: 文章对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误区进行了概括,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长恨歌》的教学为例,说明其中蕴含的性别文化:从唐玄宗这一形象的角度,分析对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从杨玉环这一形象的角度,叙述对女大学生的审美观与爱情观教育;从当时社会的男性霸权文化,看白居易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者的局限性,促成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性别意识教育 《长恨歌》  一、大
摘 要: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及音乐理性本体。他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可将“自然之和”的特性贯穿于《声无哀乐论》的育人功能之中,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和“我”的音乐,从而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自然之和 育人功能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
摘 要: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作者阅读了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总结了特点。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特点    由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自问世以来,就在哲学界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澜。在哲学领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可谓是一部哲学史上的奇葩,其抽象的思维,雄辩的语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与见解,犹如春雷在你脑际炸响,让你惊
摘 要: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存在差异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实施差异教学,从而使学优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困生得到及时的补救,达到全员参与。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也需要差异教学,本文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差异教学观念,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教学的意义
摘 要: 二十多余年来,作文教学历经重主题,而重篇章,而重语言表达。作文注重语言表达,以为作文无需反映生活,无视内容,只求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的优美,则只取阴柔一路,而将壮美排除在外。这样,不但出现作文死记硬背、东拼西凑的情况,而且形成纤弱柔美的“缺钙”之风。这不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茅盾散文的“行文每不忘社会”、“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的“实用”,正好能弥补
摘 要: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精神和学习能力。它强调明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ISEC 明辨性思维  1.引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
编者按: 1940年10月28日,吴奔星先生应湖南省立衡阳乡村师范的邀请,“结初学写诗的朋友”作了一次演讲,讲稿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中;但所据为“剪刊残本”,内容有所缺失,今由吴心海先生的努力(见文后“校勘附记”)得以完璧,现与新发现的奔星先生的两篇诗论一起刊发,供我院研究生学习。  一、引言  我常常感觉得我国似乎是一个以“诗教”立国的国家。自三百篇到今日,诗风之盛,诗人之多,诗
摘 要: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相应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在戏曲作品中则以表达个人内在情感欲望和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主张人格的自由与平等,集中表现在剧作家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所持有的爱情观上,明代中后期传奇戏中的言情剧形成了以色、才、情三者相融合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传奇戏 言情剧
摘 要: 培养學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中职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导语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和问题悬念的提出,从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趣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举足轻重,但学生没有热情  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