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消亡的“绿洲欢乐颂”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麦西热甫的存续状况受到威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多种宗教在此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在此撞击交融。产生于此的麦西热甫,其发展时间之久远,覆盖地区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品种和内容之丰富,愈发吸引世人的兴趣和关注。此次麦西热甫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异彩纷呈的麦西热甫
  
  见到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维吾尔族舞蹈青年教师美哈阿依·喀依尔时,她刚刚结束民族舞的课程。美哈阿依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麦西热甫”是维吾尔语,起源于古代的祭礼庆典活动,在汉语里代表“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现在广泛流传于喀什、莎车、麦盖提、和田、阿克苏等民族、民俗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维吾尔族原住民聚居地。参加麦西热甫的人数不限,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隋奔放,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
  在美哈阿依少年时的记忆中,麦西热甫不但有音乐、舞蹈、歌唱、联句对歌,还有故事、笑话、游戏、即兴吟诵和餐饮,是在木卡姆等传统音乐伴奏下,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在城乡经常举行的规模较大的各类麦西热甫当中,除了熟识度比较高的赛乃姆,还有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此外,歌舞乐队也是麦西热甫活动中一部分。尤其是在维吾尔族的农村,每年麦种前、麦收后,或是迎接客人,举办婚礼等喜庆的日子都是麦西热甫活动最为集中、最为频繁的时间。麦西热甫中职业的或半职业的乃额买其来尔(意为“民间歌乐手”),用弹布尔、热瓦甫、艾捷克、锵、打甫等乐器组合成五人以上的乐队,按照传统麦西热甫的程序演奏。美哈阿依老师举例说,麦西热甫因其地区的差异,内容、形式和规模均有差异,其中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热甫”“哈密麦西热甫”最负盛名。刀郎乐队和哈密乐队在麦西热甫中比较常见,聚会中除穿插唱奏些民歌套曲外,主要是演奏木卡姆中的段子。刀朗麦西热甫狂热、强烈、奔放,男女都可参加,人人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与者和演出者。
  美哈阿依·喀依尔谈起近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麦西热甫是在新疆南部麦盖提县刀郎村的一个农户家庭里举办的。眼见为实的“刀郎”神话、浓郁的原生态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她至今记忆犹新。其中令美哈阿依老师津津乐道的是游戏中的惩罚环节,被处罚人被当做馕坑,执罚人模仿烤包子的全过程,左右摇动被罚人的头表示筛面,在被罚人身上乱拧表示烤包子出炉等;还有一种方式一般在天冷时使用,被罚人要脱掉上衣背对人群,伸直双臂贴墙站立,执罚人向其泼水,然后让被罚人走开,在墙上留下一个人像给大家取乐。除了歌舞之外,麦西热甫更加注重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大多在丰收、婚娶、调解矛盾、惩罚不道德行为、崇拜祖先的狩猎时举行。
  维吾尔人将参加麦西热甫视作大事,因麦西热甫被称之为增添心灵欢愉、振奋人民力量和勇气、富足欢乐的游戏。这里的人们因为有了麦西热甫,有了音乐,有了舞蹈,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热爱生活的光芒。置身在这样一个快乐的海洋当中,从都市带来的疲惫和物欲都烟消云散了。
  
  “遗产”还是“遗憾”
  
  谈及之所以要发掘、抢救、保护“麦西热甫”的原因,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季莲百感交集:“由于地域和功能的不同,麦西热甫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的主要文化空间,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艺术剧院的演奏员向记者娓娓道来,过去,维吾尔人从小就在麦西热甫聚会中长大,在麦西热甫聚会中学会为人处事,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苦辣酸甜都汇聚于此。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彻夜狂欢而聚集在一起举办的麦西热甫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麦西热甫的可贵之处在于是老人、长者、父母与晚辈、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互动,面对面地交流情感,在消除隔阂、增进感隋的同时,“现身说法”、娱乐性地给予下一代良好的人格教育,无形当中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
  让李季莲无奈的是,如今的“麦西热甫”仅仅被理解成一种歌舞表演形式,严重削弱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了其惩罚及教育意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打趣的娱乐方式。其实,麦西热甫的文化功能并没有被人淡忘,而是在传播普及的过程当中发生了断裂,大多年轻人对它的文化功能一无所知。这在李季莲看来,是一种文化意义的倒退。她对记者说,在哈密地区,人们在冬天农闲时,家家户户都要在盆里种麦子,在秋后第一场冬雪来临之际开始举办阔克麦西热甫(俗称为青苗麦西来甫)时,大家把一盆盆的麦苗搬到一起组成绿色的场景,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生活在广大农村或半农半牧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都会来参加,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天传统节日‘诺鲁孜节’到来时。这样的麦西热甫在规模、程序、内容、形式都是相当严谨和齐备的,如今司仪的急速减少以及程式的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歌舞的表演,使得世人对麦西热甫的文化定位产生了误解。另外,维吾尔麦西热甫的组织者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麦西热甫的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延续不只是面对面的经验讲授,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麦西热甫中得到锻炼和熏陶,这个过程不但漫长而且需要组织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组织活动的基本步骤及要领,特别是对于活动细节方面的把控。20世纪50年代,麦西热甫有130多种,民间的调研收集工作还比较完善。进入21世纪之后,能拍摄到的麦西热甫仅仅剩下三十几种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尽管当地政府和民众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但是麦西热甫的普及和传承仍然面临严重威胁和巨大风险。
  
  最好的时光成为历史
  
  采访当中,李季莲主任一直在强调由于民间艺人逐渐减少导致传承人的匮乏,是一直困扰麦西热甫发展和普及的难题。与此同时,来自于现代社会转型的外部压力以及传承人群体的迅速萎缩,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追求时尚,加之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不甚了解,没有足够的文化空间去感染大众,导致了解和掌握麦西热甫规范程序和主要技巧的民间技艺骨干越来越少,其传承延续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掌握麦西热甫全部程序的司仪是精通民族文化、在当地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文化能人。她谈到的几位麦西热甫的司仪和民间艺人,尤其是尤勒瓦斯·依明(喀什人,1924—2003)、卡斯木·艾则孜(吐鲁番人,1936—2006)、阿不都·热扎克(库车人,1938—2008)等杰出的麦西热甫司仪相继去世。在列入急需保护的项目之前,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匮乏,能够依照传统主持的司仪已寥寥无几。令她最为遗憾的是,目前所知的最后一名全面掌握麦西热甫规范程序的老艺人也已去世。为了抢救麦西热甫使其恢复昔日的光彩,李季莲和她的同事们现在已经开始定期举办活动,大规模地培养有代表性的司仪及民间艺人,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为了给麦西热甫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环境,他们与当地电视台合作,自2006年起成立专项小组,着手于调查、抢救、保护麦西热甫,抢救拍摄了31个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种类的麦西热甫专题片,还出版了相应的音像资料。
  让李季莲聊以安慰的是,麦西热甫成功申报联合国“非遗”之前,刀郎麦西热甫、阔克麦西热甫、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塔合麦西热甫、开依提麦西热甫、古力汗麦西热甫等已被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正在迅速改变着维吾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组织的麦西热甫实践活动随之减少为偶尔或数月举行一次,特别在城镇社区的麦西热甫实践,已不再有木卡姆演唱、杂耍、游戏等丰富内容,仅存自娱性歌舞。麦西热甫最为重要的多样化社会文化功能正在减少、弱化,许多特殊功能的麦西热甫已难见到,麦西热甫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本文图片由塔依尔·阿木提提供)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我们经历过领袖徽章泛滥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了表示一种政治姿态而“被像章”。当那种政治环境消失之后,“被流行”的像章很快“被遗弃”,人们对徽章的兴趣很快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当曾经铺天盖地的毛主席像章真的销声匿迹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开始怀念,因为在毛主席像章上倾注了整整一代人的才华与激情。  正是被这种情怀所驱使,毛主席像章在近年突然变得炙手可热,其价格也水涨船高,连续多年保
期刊
湖南大庸,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曾被笑称“抽一根烟就可走遍的县城”,闭塞落后,鲜为人知。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1994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办函(1994)25号文件下达,批复同意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经过3年多的努力,大庸市终于成功转变为张家界市。    大庸掀起城市改名风    大庸市改名张家界市后,接
期刊
自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又一轮地名变更的热议浪潮席卷全国。地名也是有历史的,一个地名往往是从一个久远的年代就开始启用了,并已深入人心,由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下来,此时的地名早已超越了那几个字本身的含义,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珍贵的老地名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不仅存在于文化的记忆中,也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地名文化与其他无形的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文脉和灵魂
期刊
徽州,古称新安,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  黄山,著名风景胜地,20世纪80年代进入开发高峰。1983年设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市府所在为太平县城,辖黄山风景区周围。  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市中心搬至屯溪(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
期刊
“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烤鸭产品。百余年老字号品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既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又有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产品工艺。  从一个肩挑、担卖路边的小商贩发展成为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更是经历几番生死考验。由解放前的连年军阀混战而不得不向政府提出歇业,到1952年政府注资全聚德,让它成为最
期刊
夜郎王款待汉朝使臣,问了句:汉孰与我大?  本是个寻常问题,谁叫人家夜郎国地处汉之西南,消息闭塞,民无所争,安居乐业,自是“未知有汉”,看到有个自称汉使的人初来乍到,好奇地随口一问有什么奇怪?    要命的是这天朝来使不是别人,竟是堕落文人司马相如,回去生生把一个疑问句子说成反问句: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么?从此一群远在天边的蛮夷以不知天高地厚的面目被记进了史书,成了历史的注脚。到了清代那个满纸狐
期刊
中国古代最爱更改地名的要数王莽,在他当政期间,几乎把全国能改的地名统统改了,以符合他“托古改制”的梦想。例如首都长安被改名常安,河南郡改称保忠信卿,雒(洛)阳改名义阳,无锡改名有锡。将全国的地名改一次已经够麻烦了,王莽却乐此不疲,差不多每年都改,有的郡名前后改了5次,最终又改回了原来的名称。不仅老百姓记不住,就是地方官也弄不明白,公文中都要加注新旧地名对照。  地名就是地名——一个特定的、有明确范
期刊
提起“金三角”不少人只知道它是一个制贩毒品的基地,那里有戒备森严的军队,常人难以接近,一不小还有生命危险。但它到底在什么位置,有多大,除了制贩毒品外还有什么,就很少人说得清楚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罂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毒品的泛滥,“金三角”被蒙上了神秘和贬义的色彩。  实际上“金三角”应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据考证,狭义“金三角”是指泰国和缅甸的界河麦赛河由西向东奔流到泰国清莱府的清盛
期刊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生是庐剧人,死为庐剧鬼,几代人专承下来-这个情结始终不变。”坐在记者面前的庐剧传承人黄冰,话语间,无不包含着对庐剧的深厚情感。如今,身为合肥市庐剧院副院长的黄冰,除了负责剧院的管理、运营等日常事务外,还要登台“挑大梁”,为庐剧的传承和发展操碎了心。  庐剧,原名“倒七戏”,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
期刊
“冷眼看去,你会觉得,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追踪和研究谭振山民间故事二十余载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如此总结她看到谭振山后的感受。1925年,谭振山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他当过村支书、会计、市政协委员……但他一直未变的身份是庄稼汉。他坚信“世间百行,种田为王”,在辽河平原耕作了一辈子。在村子里,他以“喜行善、重人缘、讲义气而出名。在太平庄的民俗活动中,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