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微课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其内容集中,针对性强,不拘时空,线上线下皆可反复播放。笔者通过大量基于史料的微课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史料和“碎片化”的微课巧妙地整合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阅读史料 微课教学 巧妙整合 提高实效
“微课”能将原来需要教学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课堂内容,精简提炼成要点,形成时长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微型视频。“微课”即微视频课程,它针对某一知识点详细解说,配备适当的练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不拘时空,线上线下皆可反复播放。“微课”问世后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推崇。2019年4月,合肥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史料的初中微课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HJG19036)立项后,笔者通过大量基于史料的微课教学实践,尝试将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史料和“碎片化”的微课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趣设问解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不自觉地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尤其是史料研读,很难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又很容易导致课件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同学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本真。运用微课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摆脱阅读文本的单调枯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学实效,将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八下“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之前,笔者把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依托史料制成微课,让学生边阅读课本,边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微课设计如下:
材料一:阅读图片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更改了三幅图片的初稿解释,采用排比的句式,语言诙谐幽默。图1:1971年,“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图2:1972年,美国人来了。图3:1972年,日本人来了。
果然不出所料,全班同学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翻到新课内容。
(1)根据材料,阅读课本,回答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各有什么历史意义。
微课放到此处,有的同学要求按下暂停键,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先阅读教材,再回答问题。几分钟后,继续播放微课。出示漫画《梅开三度》,设置思考题。
材料二:梅开三度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为什么能“梅开三度”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漫画《梅开三度》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在讲授该课时,同学们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微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立竿见影也在预料之中。
二、巧用微课解析,抓住重点难点
历史学科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是一门较为难懂的学科。而微课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静态的史料动态化,使概括的知识具体化,深入浅出,聚焦重点,轻松突破难点。
下面以部编版七下“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之微课“开通大运河”为例来解析如何利用“微课”构建时空观念,聚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模拟中考考点。
该微课教学重点: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教学难点: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微课设计:在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上,动态放映填空。大运河三点:中心___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___。四段自北到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的五大水系自北到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强烈。暂停播放,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归课本,圈点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再动态放映答案,加深记忆。师问:同学们,掌握了吗?生答:掌握了。为了检验掌握的程度,让学生合上课本,在稿纸上边写边画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巡视之后,发现有些同学所写的“名称和位置”张冠李戴,混乱不堪,甚至连“涿郡”“邗沟”都不会写或写错了。让学生自己订正后,再思考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之后,教师继续播放微课,明确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再让学生在课本上重点圈画,加深印象。该微课注重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
三、制作微课练习,检测教学效果
每节微课一般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讲解,配套练习也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避免死記硬背。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困生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放学后可在教室里回看,也可回家抽空再看。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七上第18课时,“课后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于是笔者把这道史料解析题做成微课,以便学生当堂训练,检测教学效果。当然,笔者并没有直接放微课,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课后活动”,尝试完成思考题。生:老师,生僻字太多,也不知字义。师:等一会,老师帮助你们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材料意思。顺水推舟,播放微课: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蒸煮等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指农活]……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qǐ zǐ,两种木材名]之列,充仞[rèn,同“韧”,坚韧]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按下暂停键,让学生们思考。
由于所给史料增加了注音、释义,大多数学生很快弄懂了两段材料的意思,回答问题也就不难了。
提问学生后,再继续播放微课,展示参考答案。
描述的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土地广大、人烟稀少,食物匮乏、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宋书》中的江南则经济强盛,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商業发达。原因:江南地区汉代还没有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得到开发。
尽管这样,仍有几个学生似懂非懂,下课时让他们下载微课,回家抽时间再看,功到自然成。
又如在复习统编版九上“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西欧由中世纪迈入近代,树立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笔者播放如下的一节微课:
材料: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利。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设问:(1)根据材料,回答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们稍加思考,很快就能回答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西欧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阶段的发展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暂停播放,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一开始不知从哪些方面回答。
教师板书,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经过提示,各组代表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继续播放微课,展示参考答案:
政治:市民阶层的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为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瓦解了封建制度。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大学的兴起(或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史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班级实际学情,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恰当地将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史料阅读和“碎片化”的微课巧妙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达成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宛争争.引微课进入课堂 促学生自主学习[J].安徽教育科研,2019(13).
关键词:阅读史料 微课教学 巧妙整合 提高实效
“微课”能将原来需要教学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课堂内容,精简提炼成要点,形成时长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微型视频。“微课”即微视频课程,它针对某一知识点详细解说,配备适当的练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不拘时空,线上线下皆可反复播放。“微课”问世后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推崇。2019年4月,合肥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史料的初中微课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HJG19036)立项后,笔者通过大量基于史料的微课教学实践,尝试将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史料和“碎片化”的微课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趣设问解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不自觉地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尤其是史料研读,很难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又很容易导致课件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同学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本真。运用微课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摆脱阅读文本的单调枯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学实效,将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八下“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之前,笔者把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依托史料制成微课,让学生边阅读课本,边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微课设计如下:
材料一:阅读图片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更改了三幅图片的初稿解释,采用排比的句式,语言诙谐幽默。图1:1971年,“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图2:1972年,美国人来了。图3:1972年,日本人来了。
果然不出所料,全班同学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翻到新课内容。
(1)根据材料,阅读课本,回答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各有什么历史意义。
微课放到此处,有的同学要求按下暂停键,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先阅读教材,再回答问题。几分钟后,继续播放微课。出示漫画《梅开三度》,设置思考题。
材料二:梅开三度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为什么能“梅开三度”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漫画《梅开三度》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在讲授该课时,同学们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微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立竿见影也在预料之中。
二、巧用微课解析,抓住重点难点
历史学科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是一门较为难懂的学科。而微课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静态的史料动态化,使概括的知识具体化,深入浅出,聚焦重点,轻松突破难点。
下面以部编版七下“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之微课“开通大运河”为例来解析如何利用“微课”构建时空观念,聚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模拟中考考点。
该微课教学重点: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教学难点: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微课设计:在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上,动态放映填空。大运河三点:中心___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___。四段自北到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的五大水系自北到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强烈。暂停播放,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归课本,圈点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再动态放映答案,加深记忆。师问:同学们,掌握了吗?生答:掌握了。为了检验掌握的程度,让学生合上课本,在稿纸上边写边画三点、四段、五水系的名称和位置。巡视之后,发现有些同学所写的“名称和位置”张冠李戴,混乱不堪,甚至连“涿郡”“邗沟”都不会写或写错了。让学生自己订正后,再思考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之后,教师继续播放微课,明确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再让学生在课本上重点圈画,加深印象。该微课注重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
三、制作微课练习,检测教学效果
每节微课一般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讲解,配套练习也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避免死記硬背。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困生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放学后可在教室里回看,也可回家抽空再看。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七上第18课时,“课后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于是笔者把这道史料解析题做成微课,以便学生当堂训练,检测教学效果。当然,笔者并没有直接放微课,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课后活动”,尝试完成思考题。生:老师,生僻字太多,也不知字义。师:等一会,老师帮助你们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材料意思。顺水推舟,播放微课: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蒸煮等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指农活]……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qǐ zǐ,两种木材名]之列,充仞[rèn,同“韧”,坚韧]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按下暂停键,让学生们思考。
由于所给史料增加了注音、释义,大多数学生很快弄懂了两段材料的意思,回答问题也就不难了。
提问学生后,再继续播放微课,展示参考答案。
描述的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土地广大、人烟稀少,食物匮乏、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宋书》中的江南则经济强盛,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商業发达。原因:江南地区汉代还没有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得到开发。
尽管这样,仍有几个学生似懂非懂,下课时让他们下载微课,回家抽时间再看,功到自然成。
又如在复习统编版九上“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西欧由中世纪迈入近代,树立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笔者播放如下的一节微课:
材料: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利。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设问:(1)根据材料,回答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们稍加思考,很快就能回答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西欧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阶段的发展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暂停播放,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一开始不知从哪些方面回答。
教师板书,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经过提示,各组代表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继续播放微课,展示参考答案:
政治:市民阶层的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为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瓦解了封建制度。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大学的兴起(或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史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班级实际学情,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恰当地将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史料阅读和“碎片化”的微课巧妙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达成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宛争争.引微课进入课堂 促学生自主学习[J].安徽教育科研,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