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在试卷发下去后,耳边总能传来学生一些“唉!粗心了!”的叹息声。望着他们恍然大悟、既可爱又可气的神情,我不禁替他们惋惜:“为什么当时会犯糊涂,不再检查一遍呢?”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学生数学测试时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并且,我们可以从细节上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现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分析,供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参考。
细节一:解答粗心,审题不慎。
题目:解方程。(带*要写出检验过程)
* 16x+9x=200
错例:16x+9x=200
解 25x=200
x=8
细节分析:这是典型的因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而忽略题目要求造成的错误。这位学生做题时只看到解方程而忽略了括号内要求写出检验 过程的要求而失分。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动笔作答之前,应看清试题中的所有内容,特别是括号中的有关说明和要求。
细节二:对题意感知片面。
题目:一本精装书的定价是36元,书本身比书皮贵20元,书皮要多少元?
错例:36—20=16(元)
细节分析:这道题要让学生知道不能一叶障目,感知片面地认为“书的定价就是书本身的价格”,应仔细审题。这道题我们可用“ x”来代替书皮的价格,那么书本身的价格为x+20(元),搞清数量关系,即可得x+(x+20)=36。即解得x=8,所以书皮的价格应是8元。
细节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题目:判断: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错例: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细节分析:这位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错误地推断出“铁比棉花重”,却忽略了它们都是重“一千克”。由此题中可以得知,学生还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连续,让数学更加走进生活,从而做出正确的答案
细节四:题意不清,思维不明。
题目:从学校到少年宫,小明要走0.25小时,小红要走0.4小时,谁走得快些?速度快的是速度慢的几倍?
错例:答:小红走得快些。速度快的是速度慢的0.4÷0.25=1.6(倍)。
细节分析:这道题产生错误原因是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即相等路程用时越少则速度越快”理解不清。其实这个题目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上,简单的跑步竞赛得出结果,不是吗?
细节五:掌握不牢,模棱两可。
题目:一根绳子长3米,剪去它的1/3,再剪去1/3,剩下多少米?
错例:3×(1- - )=1(米)
细节分析:这题形成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具体数量与抽象分率的知识掌握不劳,模棱两可。正确解法 是:3×(1- )-(1- )= (米)
细节六:生搬硬套,盲目类比。
题目:某猪场今年养猪1200头,比去年增加了1\5。去年养猪多少头?
错例:1200x(1- )=960(头)
细节分析:上述错解是因为学生进行简单模仿造成的。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学习整、小数有关内容。开始学习分数应用题时,他们很自然地把整、小数应用题中的思维模式运用于分数应用题中,受知识的迁移影响,也是学生生搬硬套,盲目类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细节七:依葫画瓢、心理眩感。
题目:造纸厂有一批数量为1008万张纸,每10万张为一大包,一辆车每次只能运4大包,约要多少辆车才能运完这批纸?
错例:1008÷10=100……8≈100(包)
100÷4=25(辆)
细节分析:这正是先前掌握的知识,心想依葫画瓢就能解决问题。先前学了四舍五入法,再加受到题中“约”字迷惑,将8万张纸约去了,在第二步中没有加一,其实这8万张纸在实际生活中也需要一辆车来运,不能浪费,正确答案应是25+1=26(辆)。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掌握规律,学生才能终生收益。只有让学生活学活用,答题时才能避免失误。
当然,学生出错的细节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有时候,同样的一道题目,同样的一道错题,错误的原因还不一样,因此出错的细节也不同。
新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反思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练习,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学生也正是在不断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第二中心小学)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学生数学测试时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并且,我们可以从细节上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现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分析,供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参考。
细节一:解答粗心,审题不慎。
题目:解方程。(带*要写出检验过程)
* 16x+9x=200
错例:16x+9x=200
解 25x=200
x=8
细节分析:这是典型的因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而忽略题目要求造成的错误。这位学生做题时只看到解方程而忽略了括号内要求写出检验 过程的要求而失分。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动笔作答之前,应看清试题中的所有内容,特别是括号中的有关说明和要求。
细节二:对题意感知片面。
题目:一本精装书的定价是36元,书本身比书皮贵20元,书皮要多少元?
错例:36—20=16(元)
细节分析:这道题要让学生知道不能一叶障目,感知片面地认为“书的定价就是书本身的价格”,应仔细审题。这道题我们可用“ x”来代替书皮的价格,那么书本身的价格为x+20(元),搞清数量关系,即可得x+(x+20)=36。即解得x=8,所以书皮的价格应是8元。
细节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题目:判断: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错例: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细节分析:这位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错误地推断出“铁比棉花重”,却忽略了它们都是重“一千克”。由此题中可以得知,学生还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连续,让数学更加走进生活,从而做出正确的答案
细节四:题意不清,思维不明。
题目:从学校到少年宫,小明要走0.25小时,小红要走0.4小时,谁走得快些?速度快的是速度慢的几倍?
错例:答:小红走得快些。速度快的是速度慢的0.4÷0.25=1.6(倍)。
细节分析:这道题产生错误原因是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即相等路程用时越少则速度越快”理解不清。其实这个题目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上,简单的跑步竞赛得出结果,不是吗?
细节五:掌握不牢,模棱两可。
题目:一根绳子长3米,剪去它的1/3,再剪去1/3,剩下多少米?
错例:3×(1- - )=1(米)
细节分析:这题形成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具体数量与抽象分率的知识掌握不劳,模棱两可。正确解法 是:3×(1- )-(1- )= (米)
细节六:生搬硬套,盲目类比。
题目:某猪场今年养猪1200头,比去年增加了1\5。去年养猪多少头?
错例:1200x(1- )=960(头)
细节分析:上述错解是因为学生进行简单模仿造成的。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学习整、小数有关内容。开始学习分数应用题时,他们很自然地把整、小数应用题中的思维模式运用于分数应用题中,受知识的迁移影响,也是学生生搬硬套,盲目类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细节七:依葫画瓢、心理眩感。
题目:造纸厂有一批数量为1008万张纸,每10万张为一大包,一辆车每次只能运4大包,约要多少辆车才能运完这批纸?
错例:1008÷10=100……8≈100(包)
100÷4=25(辆)
细节分析:这正是先前掌握的知识,心想依葫画瓢就能解决问题。先前学了四舍五入法,再加受到题中“约”字迷惑,将8万张纸约去了,在第二步中没有加一,其实这8万张纸在实际生活中也需要一辆车来运,不能浪费,正确答案应是25+1=26(辆)。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掌握规律,学生才能终生收益。只有让学生活学活用,答题时才能避免失误。
当然,学生出错的细节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有时候,同样的一道题目,同样的一道错题,错误的原因还不一样,因此出错的细节也不同。
新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反思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练习,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学生也正是在不断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