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素养
小学阶段阅读课的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贾冠杰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提出阅读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获取知识,其二是获得愉悦。目前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一个是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课标”,另一个就是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突出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我们可以称其为:
1.0版Aims: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knowledge! Reading for pleasure!
我们再来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四个维度。其中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及情感态度的能力。较之前新课标的“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技能,增加了“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看文字,来解读文本。因此我们可以将核心素养下的阅读目标称为
2.0版Amis: Reading for ability!Reading for character!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反思日常教学,我们会发现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重视词汇及语法的教学,而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我们小学阶段阅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兴趣,培养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但是有的老师把阅读上成了词汇或者是语法课,既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又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碎片化的处理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也缺乏逻辑的连贯性,使其阅读能力不能得到系统完整的发展。想要给学生一堂优秀的阅读课,教师首先就要明确,我们要教授的不是词汇或句子的用法,而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让他们运用阅读策略获取需要的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或文化。整个阅读的过程不但是对文本的逐步深入的解读,也是学生思维逐步发展的过程。
2.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动的丰富,本文解读不够深入。
小学英语阅读课在激趣的同时,也该尽量返璞归真。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一节课把学生忙的团团转,但是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只记住了花哨的活动,对文本没有系统的,深入的理解,更不要说是思维的发展了。
3.虚假情境,无效设问,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我们目前普遍运用情境教学,但是有的课情境生来硬拽,支离破碎,甚至前后不连贯。环节之间既没有过渡也没有递进性。这样的情境既不符合思维的逻辑性,又缺乏语言交流的真实性。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力求基于单元的主情境,大家仔细翻看课文就会发现,我们的每个单元在整体情境下,每一个课时都是上一课时的递进和延续。所以在没有更好的情境的情况下,尽量立足课本,使情境的设计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较之其他课型,阅读课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一堂好课一定是随着文本的逐步深度解读,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深入的。简言之,就是说一定要让学生在你的课上动脑筋。我们都可以自查一下,一节课中,学生回答了多少个用“Yes”或者“No”回答的问题。比如说Do you like it ?或者Are you happy? 大多数学生都会顺着老师回答“Yes”,但是真的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吗?如果我们的问题只到这一步的话就是低质量的设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问一句 “Who doesn’t like it?” “Why?”来挑起矛盾,制造话题呢?仅仅是多一个追问,学生就“被迫”动脑筋了。这样的活动可能会出现很多的表达的错误,让我们的课堂显的不那么流畅,但是当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表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课堂开始进步的时候。
4.学生阅读量不够,缺乏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保证阅读课的质,更要扩充阅读的量。我觉得老师可以有计划,有指导,有反馈的将阅读常规化。比如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共读一本绘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做反馈。每个学生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同的,这样一节分享和反馈的课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很好的机会。或者也可以分小组在老师推荐的的书目里自由选择,共同完成一份阅读报告,可以用短文的形式写出来,也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示。再者,教师也可以找一些比较地道的小短文,小故事提前印好,将阅读在每节课常规化,用几分钟的时间全班一起快读阅读,获取信息,這也是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兴趣的好途径。
总之,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想要我们的阅读课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的目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思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