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首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刘堂江先生发表《拳头作品:〈人民教育〉的“秘密武器”》一文。文中提到,“李树喜同志采写报道优秀班主任刘纯朴的大型通讯《春雨之歌》,再一次产生轰动效应。李树喜在文中提炼的经典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家喻户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究竟源于何处?
  带着这种疑惑,经过一番探寻,笔者了解到,关于此语来历,坊间(包括网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论语》,一说出自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两种说法的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令笔者愕然。
  遍检整部《论语》,确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并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确有“导之以理,动之以情”,然亦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该书在大陆最早出版于1986年,晚于《春雨之歌》发表的1978年。可知,两种说法都不确切。
  于是,笔者向李树喜先生本人求解。回复是:“我不敢独擅其美。我的印象,此类话早存于民间。当年写作时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引经据典。记忆中至少‘晓’字是我自己的。有待文友查证。”
  经检索古籍,笔者有了新的发现。“动之以情”,早见于《宗伯集》(明孙继皋撰)和《四书湖南講》(明葛寅亮撰)。“晓之以理”,早见于《江湖长翁集》(宋陈造撰)、《洛水集》(宋程珌撰)、《甘水仙源录》(元李道谦辑)。而将类似的两个句子合用,见之最早的是《元史·刑法志》“诸鞫狱不能正其心,和其气,感之以诚,动之以情,推之以理,辄施以大披挂及王侍郎绳索,并法外惨酷之刑者,悉禁止之”。在这里,“动之以情,推之以理”,是指审讯时要被告人口供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论文中偶有出现,见之于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与苏力先生商榷》、姜小川《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及其评析》的文章。
  1978年,李树喜先生在采写《春雨之歌》中,或是天赐灵感,或是冥冥有期,巧变“推”字为“晓”字。一字之修,颇具创意。而将“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合璧,更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有效的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查询到当年的档案资料。1978年6月21日,国家科委副主任童大林在《人民教育》报送的李文打印稿上批示:“方毅同志:请你抽空看看这篇文章。我已建议以教育部的名义授予刘纯朴同志模范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在人民日报全文刊载此稿。刘纯朴同志的事迹,对各条战线的基层党政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都会有启发,值得大力宣传。”(方毅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当时国家科委管教育部)。当日,方毅批示:“请邓副主席审定。刘老师事迹很动人,报导也写得很好。我同意童大林同志意见,授予刘老师模范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并全文刊载此稿。”邓小平随即批示“同意”。邓小平和方毅的肯定与批示,全国报刊等媒体的广为播发,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理念不仅深入教育界并扩展到其他领域,成为经典的教育方法,由此实现了其从司法方法论到教育方法论的过渡。“晓”字,与教育界倡导的启发式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论,又恰恰可从“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的教育观中推导而出,以至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其出自《论语》而鲜有质疑。
  现在可以肯定,是李树喜先生首次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论正式引入教育领域,而且迅即扩展到全社会,成为一句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的习语了。对此,李树喜先生厥有其功。
  法律是至刚之学,教育是至柔之学,却因一字之修而天然耦合。在司法、教育活动中都应倡导“情”与“理”之兼用。回观漫漫来时路,俯察历史纵深处,不禁让人心生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有一个女孩,她出生在德国,却被视为荷兰人的骄傲, 至今仍然有无数荷兰公民强烈要求政府追认她的荷兰国籍。虽然她不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法律不允许死后追授国籍,但2004年荷兰KRO电视台评选10大荷兰伟人,她却当选,名列第八。她就是以一本日记震撼世界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这本风靡全球的日记叫做《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全球最多人阅读的100本书之一。自1947年发表以来,以65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
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今年恰逢丰先生诞辰110周年,应编辑部之邀作此小文,以表纪念。参考丰先生对自己作品曾经做的一个主题含义上的分类,我将他一生的绘画创作分为五类,即生命诗意、童真诗意、古典诗意、民俗诗意、叙事诗意。分门别类地归纳丰子恺绘画的诗意很困难,因为诗意内涵丰富复杂,而分类难免有交叉重叠,但这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故我斗胆
2000年,《致愤青》出版,在书中,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依然承认自己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一位“一个头发花白的、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  仅仅一年以后,他因为支持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从《国家》杂志辞职,与以前的同志分道扬镳(这种“决裂”在他身上发生过多次,其中包括和曾经是好友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进而,他宣布自己不再是一位“左派”。  事实上,他可
2015年是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中国史记研究会与司马迁故里最高学府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将在2015年10月中旬联合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对于弘扬司马迁的创新精神,推动《史记》研究,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这篇短文,借《博览群书》笔谈平台,漫议这一话题,期以抛砖引玉。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三者集于一身。他有着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和
人类社会究竟应该怎样生存和发展?这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遭遇到人口爆炸、资源(含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连续冲击,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并提出了种种对策与理论。近些年来,学术界不仅从生态环境并且也从社会生态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其中叶峻教授的《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简
/一/  彭程先生为上世纪90年代崭露头角的新散文作家群的重要成员,一向备受文学界的关注。作为忘年交,我们相知相重近二十年。他的几部散文作品,特别是《急管繁弦》,获赠之后,我曾认真赏读,受益良多。其散文新作《在母语的屋檐下》近将付梓,驰函邀序。我自知并非理想人选,但却之不恭,且又深感荣幸,遂唯唯以应。  古籍中讲:“序者,绪也,谓端绪也。”意谓序言应能帮助读者理出一些头绪,指出本文之独具特点。依此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宗白华曾高亚评价这个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边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直到陶渊明出现之前,最具艺术精神、
马明博在其作《观音的秘密》中屡屡提及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法师于清凉山中闭关已逾一年,世事纷扰,熙攘依旧。我想他只是暂时出离了红尘缠缚,把自己孤悬一隅,以峭拔的、挂了空的生命,来探求足以安定现实人心的普遍之路。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挂了空的时代,是把人从家庭、世界、宗教等一切能获得价值来源的沃土里连根拔起的时代。个体获得“解放”,又不知不觉被囚禁在自我利益与世俗成功的牢笼中;个人获得“选择的自由”,
《1942》票房大败,观众顶李安踩冯小刚,面对波折,冯师挥挥手:这都不是事儿。曾经的师友、《非诚勿扰2》再合作的王朔也安慰冯小刚说:艺术片赔了不算啥,下回鼓捣个喜剧,再赚回来就是了。二人合作的《私人订制》就是他口中的这部喜剧,影片刚刚上映,能否补回之前的亏空我们不好说,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这一次恐怕是砸定了。  说起《私人订制》,还要从二人结交之初说起,当时王朔名满天下,冯小
2013年的最后几天,“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执行主任刘慧莉和她小伙伴,在云南丽江,拜访了当地刚刚成立一年的“丽江鹰猎文化协会”。  协会秘书长李实,送给她一本刚刚出版的书,这本书名字叫《丽江鹰猎文化》。里面浩浩荡荡地写满了中国古代鹰猎文化的历史,以及世界上鹰猎文化的趋势。  在到丽江之前,刘慧莉和她的小伙伴们,已经收集了好几本与鹰猎文化有关的书,包括新疆塔城贺振平先生写的《猎鹰——图说中国驯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