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美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花糖
   “拨隆冬——拨隆冬——”远远传来一阵阵拨浪鼓的声音,我和小伙伴紧紧地跟在卖货郎的后面,挑着担子的货郎便会说:“去家找点小盒子、旧鞋底、破绳头、塑料布,还有药草,拿来换米花糖吃啊!”
   听了卖货郎的话,我们一哄而散,跑回各自的家里,真的就拿来一团旧塑料布、两双旧鞋底、三个从村卫生室捡来的盛药水的小盒子,还有破绳头,我从院墙外面的空地里薅来一大把益母草和夏枯草,卖货郎说:“不要急,不要急,每人都有好吃的。”然后,他把孩子们拿去的物件分门别类放好,再掀开用铁丝网罩着的笼子小门,从里面掏出米花糖,有的人给一个,有的人给两个,有的人给三个,有的小伙伴嫌少,连哭带喊的,卖货郎赶紧又掏出一个米花糖给他,待这个孩子止住了哭声,他挑着担子很快就走向另一个巷子了。
   有一次,一个孩子把他父亲刚刚换下的半新黄球鞋也拿来换了米花糖,晚上他父亲回到家里找鞋子却找不到,孩子在大人的叱骂下才告诉了真相,他父亲拿过扫把将孩子一顿暴打。第二天,孩子的父亲又拿了别的旧物将那双半新的黄球鞋换了回来。
   卖货郎是宿迁人,中等身材,挑着卖货的担子,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扁担在肩上总是一闪一闪的,左手扶着扁担,右手举着拨浪鼓起劲地摇,孩子一听见拨浪鼓的声音,就会从四面八方拥来,很快就把货郎担围得水泄不通。每次,我和小伙伴们都会从家里找来一些旧物,换了米花糖,把米花糖拿在手里,放在鼻子下闻一闻,一股香味直抵肺腑,在手里赏玩半天,也舍不得咬上一口,而是一路小跑着回到家里,从挎包里掏出焐得滚热的三颗米花糖,先给妹妹一颗,再给两个弟弟每人一颗,我用舌头舔了一下嘴唇,问他们:“好不好吃啊?”弟弟和妹妹一起点头:“很好吃啊,二哥,你怎么不吃啊?”我说:“这次拿去的旧东西有点少了,央求卖货郎半天,才给了三个米花糖。”妹妹说:“二哥,那下次你再多拿点东西去换哦!”我说:“是的啊!”只一会儿,三颗米花糖就進了他们的肚子,我用手抹去他们嘴上的碎屑,看见他们满足的样子,我也感到十分开心。
   那时候,好像家中永远有拿不完的旧物件,只要听到拨浪鼓的声音,我和小伙伴们都会翻箱倒柜地找出一些旧物,然后一路奔跑,来到货郎担前,手里拿着卖货郎给的米花糖,那种满足感真的无法言喻。
  烧白果
   外婆家的房子后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银杏树,我们都叫白果树。白果树的主干太粗了,五六个大人才能将树搂过来,要想爬到树上更是不可能。初秋时节,白果树上挂满了白果,望着高高悬挂着的白果,我和几个小孩站在树下,馋涎欲滴。
   如何才能把青青的白果从树上弄下来呢?我找来外婆家隔壁的王云,他跟我同年,年龄不大,辈分却高,我要叫他“二舅”,他是我舅舅的近族。还有一个玩伴,年龄也和我一般大,也要叫“二舅”,他也是我舅舅的近族。每次我到外婆家,我和这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那时我不叫他们“二舅”,都是喊他们小二子,大人们也是这样喊的。三个人商量了半天,决定用石头砸,三个人轮番用小石块,朝悬挂在树枝上的白果掷石头,每次都能砸到几颗白果,一会儿,就能砸下来一挎包的白果,三个人每人分到一份,各自回家了。我把白果拿回家,让正在烧锅做饭的小姨把白果放在灶膛的火里烧。一会儿,小姨从灶膛的火里扒拉出一颗白果来,将壳子剥掉,把有些青色的白果肉放进我的嘴里,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好极了。有谁把白果放进火里烧,吃过那种青青的软软的白果肉呢?
   从初秋开始,只要我去外婆家,就会和两个二舅到房子后面的白果树下砸白果,有几次,石头差点砸到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儿,回家后被母亲又训斥了好久。深秋时节,熟透的白果从树上落下来,每天早上,我都会和附近的小孩儿到树下捡拾掉下来的白果。白果的数量多了,小姨就把白果的外衣除下来,把白果放在太阳下面晒一会儿,然后放在锅里炒。锅里炒出来的白果肉,与灶膛里烧出来的白果肉一样鲜美,一样清香扑鼻。
   如今,外婆早已去世多年。有时候到外婆家,仍会来到高大的白果树下,仰望那高大的树冠,两行泪水不由自主地从脸颊流下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手捧着一条陈旧的项链,忽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人呼唤我的乳名了。想到乳名,母亲给我讲的那些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   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中,母亲一连生下三个姑娘,好胜心很强的母亲,在这个留存着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家族中,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几个姐姐便都被取了招弟、有弟之类的名字,以期盼个好兆头。   桂花飘香的那年,我出生了。吕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亲朋好友和
期刊
风烟一晃入仲秋,山野间的谷物一片金黄,顶着穗子的腰杆似乎顶着了千钧重担,被压得弯曲,无法直起来。   老农们拿着镰刀,进入谷地,把一穗穗谷子切下,用驴车拉回,在自家窑顶的打谷场上,使唤骡子和驴子拉着碾子,碾碎谷穗,再用簸箕簸出谷秸,留下谷子,再去脱谷机上脱去谷皮,留下金黄色的颗粒,那就是小米。   像这样的小米,在潞城处处可见。倘若你去了潞城合室乡,问起小米,老乡或许会和你说道说道关于小米鲜气
期刊
父亲虚岁八十四了。两年前摔了一跤,轻度中风,要强的他需要依靠拐杖蹒跚挪动,看着让人心疼。   父亲年轻时很能干,记忆中没有他做不来的事。作为农民,农活他样样在行,作为生产队干部,他是农村带头人。可再能干,一个人要养活老老少少十口人,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常常要向生产队、供销社借粮、赊账过日子。为了养家,父亲是较早兼做小买卖的农民。一部单车,他把从村里收上来的稻谷、花生、番薯运到墟里卖,又從墟里拉回海
期刊
不经意间,舅舅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我又想他了。   我家在村西头,舅舅家在村东头。从西往东,母亲走得多;从东往西,舅舅来得少。外婆生育了7个孩子,只有母亲和舅舅姐弟俩命硬活了下来。舅舅比母亲小7岁,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外公外婆相继走了,孤孤单单的舅舅唯有依靠我的母亲了,母亲为了舅舅操了不少心,劳了不少神。她照看舅舅长大,辅助舅舅成家,只要有自己吃的一口就不会少了舅舅的那一份。分田到户头一年,母
期刊
1977年,我7岁,开始上学了。父亲在县城上班,放假后,父亲叫我到他身边去使嘴跑腿。有一天,他带我上街,经过新华书店时,我跑了进去,看到一本《红岩》放在玻璃柜里,就对父亲说,我想买本《红岩》。   父亲让卖书的阿姨拿出一看,定价一元两角,父亲有些吃惊:“太贵了!”父亲一月的工资四十六元,猪肉七角五分一斤。   回到老家山上,母亲带我去供销社,称了十斤盐巴,还给我买了两支铅笔:一支一分钱,另一支
期刊
是的,尤加利就是桉树。   尤加利,别名桉树,主要产于澳洲。较两个名字而言,我更喜欢称尤加利这个洋名字,但与崇洋媚外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尤加利树没有好感,就如我,起初对它也有着很深的误解。网络上流传说只要有尤加利树生长过的地方,其他植被均不能生长,另外,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特别大,于是,尤加利树就有了“抽水机”的外号,更有甚者,还称其为“缺德树”。可见,尤加利树是多么不受人欢迎呀!  
期刊
每年,我们都要赴翔顺飞天蚕度假区象窝茶园举行登高、书法挥毫采风联谊活动。嫩绿的茶叶,漫山的碧青,蜿蜒的观光山路,清澈的湖水,无边的蓝天白云,在建的酒店别墅,采茶者的身影,喜悦的游客……象窝茶园宛如一串串绿色翡翠,镶嵌着五彩缤纷。   我与象窝禅茶结缘,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我和同样爱好禅茶的同事,年年都登上象窝茶园,欣赏飞天蚕、双石顶的自然风光,品尝“佛地金龙”象窝禅茶。那时象窝茶园的规模比不
期刊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头一年。正值秋季,是栽种油菜时节,我想父亲一定会在田间忙碌,因此,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奔自家责任田。   穿过一窝窝深深的田垄,再越梯形田坎层层上爬,步入曲弯而行的田埂,父亲的背影嵌入眼帘。我眨了眨眼,突然发现父亲是跪在泥土上的。哎呀,莫非父亲的腰疾?他穿着那件已被汗水浸染泛黄的白色短袖汗衫,低着头,躬着腰,佝偻着瘦小的身子,似乎缩成了一团。屁股是坐在双
期刊
晚年的母亲,对养花情有独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小镇上,几乎没人养花,唯独我家不大的小院里,却种植了很多鲜花。   我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小院,欣赏母亲的杰作,几平方米大小的花园里,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花园的四周还摆放着十多盆盆景,虽然不是精品,但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一盆盆都很漂亮。母亲盆景的花盆很有特点,全都是一些破脸盆、破锅、破水缸改做的,组成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在长青的盆景中,仙
期刊
深秋的西咸,给人以诗意的浪漫。   漫步沣滨小镇,行走在《诗经》里,眼帘的景物如此绝丽,心房的诗情如此绝美,温柔的诗风如此绝妙,远古的礼乐如此迷人,就连天上飘动的云朵,也停下脚和着礼乐醉美在天际。   这就是诗的神力!就是国学文化的神奇!就是《诗经》文化的魅力!就是我邂逅诗意生活的西咸新区《诗经》里。   踏足《诗经》里,先秦时期的《诗经》之河,礼乐之地,水丰物美,鹭鸟翔集,“蒹葭苍苍,白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