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机操作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上好计算机上机课,使学生真正学会并正确运用应掌握的操作技能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采用创造性、启发性、应用性、开放性、个体性、针对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上机教学作了阐述。
关键词: 计算机上机课 教学形式 多样性
上机操作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机时,利用生动形象的人机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眼心脑的合作并用能够形成强烈的专注,知识理解和吸收得都很快。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不按指定内容练习,而是凭个人的爱好、兴趣操作。这样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那么,职业学校如何上好计算机上机课,以使学生真正学会应掌握的操作技能并正确运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任务驱动,创造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创造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灵活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各班上机都安排好机房,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在每次上机之前我都给学生下达一份上机任务书,明确上机的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定向自学相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在任务书上明确上机计划及相关操作步骤。在充分准备后,学生在上机时就有事可做,知道该怎么做,做了之后能够获得成功。这样一个“自学—尝试—成功”的过程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很有成就感。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解决,也可由老师点拨解决,最后将完成这一过程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存在的疑问和建议等记录在任务书上后上交。老师认真批阅并进行总结,下次上课时把经验技巧和心得体会推广,同时解决个别同学的疑问。在下达任务书时,对于学生刚接触的操作要有明确的操作任务,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后,下达的任务书不再有具体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行设计。比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一节时,先下达具体任务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绘制自选图形、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操作,然后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自行设计班级的班徽、寝室室徽、篮球队队徽等,或绘制校园一角。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任务驱动”原则是一条基本原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
二、思维锻炼,启发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启发性教学”就是在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软件安装这一节时,学生上机的任务是分组采用默认方式安装不同的软件,要求仔细观察每一步对话框的具体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上机尝试,很快掌握了软件默认安装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停下来并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软件都可以采用一路默认的方式安装,虽然简单,但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刚才上机时要求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步对话框的内容,从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吗?”通过认真自学,再经过安装尝试,很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各组安装的软件不同,他们发现的问题也不同。有的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改变安装路径,否则都安装在C盘,C盘的容量就会越来越小,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有的同学提出:安装Office时,分典型安装和自定义安装,默认方式是典型安装,能不能通过自定义安装进行有选择的安装。还有的同学提出:他的软件在安装结束前提示可以选择安装一些插件,默认都是选中,不需要的话能不能不选它们等。然后,我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尝试一次软件的安装,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我总结: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就是安装软件时需注意的问题,合理地安装软件对我们使用和维护计算机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认真地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了软件安装应注意的问题,最终掌握了合理安装软件的方法,同时锻炼了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应用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机房上机时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充分体现计算机操作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对于毕业班学生,他们正在学习就业指导,上机时就教他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求职报告等;在学习Word制表时,让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值日表等相关表格;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让学生制作标语、条幅等;在学习Excel表格时,让学生制作期中考试各科成绩统计、班级账目统计等;在学习PowerPoint时,让学生制作同学生日贺卡、新年贺卡、个人风采展示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所练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调动了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分组合作,开放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开放性教学”就是积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加开放的合作关系。在计算机上机课教学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性的合作关系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分小组共同制作电子版报,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有的负责版面布局设计;有的负责素材的搜集;有的负责内容的整理;有的负责具体制作。在分工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回答,一会儿帮助,一会儿评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供学生参考。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巧、沟通能力得到训练,不仅高质量地完成电子版报的制作,而且全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既可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又可以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五、因人制宜,个体性教学
在计算机上机课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个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上机任务。通过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潜能,使他们学有所成,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录入时,由于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操作,对文字录入有一定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过,这就使得学生文字录入的水平不一。针对这一状况,我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不是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下达不同的上机任务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努力练习,只要认真练习就可以赶上并超过层次较高的学生。同时提醒层次较高的学生不可掉以轻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录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可喜的是在层次较高的学生中已涌现出许多拔尖的学生。
六、学科整合,针对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增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和加强全面整合、相互渗透。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针对性教学”就是在上机课中有意识地开展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我所在的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已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主要学习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办公软件的应用。我在教学中发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打破教材框架,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把计算机操作应用到各自的专业课中,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达到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知识来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任教机械、电子两个专业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因为他们的学期总课时相对较少,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我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保留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由于我的原专业是机械制造和工艺,对这两个班的专业课设置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完画笔工具和Word绘图工具后,就让机械班的学生运用所学的操作绘制《机械制图》中的简单三视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综合应用,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掌握了三视图的画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电子班的学生则教他们绘制电子线路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计算机上机课而言更应如此。只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真正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最终目的,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计算机上机课 教学形式 多样性
上机操作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机时,利用生动形象的人机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眼心脑的合作并用能够形成强烈的专注,知识理解和吸收得都很快。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不按指定内容练习,而是凭个人的爱好、兴趣操作。这样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那么,职业学校如何上好计算机上机课,以使学生真正学会应掌握的操作技能并正确运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任务驱动,创造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创造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灵活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各班上机都安排好机房,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在每次上机之前我都给学生下达一份上机任务书,明确上机的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定向自学相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在任务书上明确上机计划及相关操作步骤。在充分准备后,学生在上机时就有事可做,知道该怎么做,做了之后能够获得成功。这样一个“自学—尝试—成功”的过程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很有成就感。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解决,也可由老师点拨解决,最后将完成这一过程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存在的疑问和建议等记录在任务书上后上交。老师认真批阅并进行总结,下次上课时把经验技巧和心得体会推广,同时解决个别同学的疑问。在下达任务书时,对于学生刚接触的操作要有明确的操作任务,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后,下达的任务书不再有具体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行设计。比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一节时,先下达具体任务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绘制自选图形、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操作,然后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自行设计班级的班徽、寝室室徽、篮球队队徽等,或绘制校园一角。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任务驱动”原则是一条基本原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
二、思维锻炼,启发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启发性教学”就是在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软件安装这一节时,学生上机的任务是分组采用默认方式安装不同的软件,要求仔细观察每一步对话框的具体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上机尝试,很快掌握了软件默认安装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停下来并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软件都可以采用一路默认的方式安装,虽然简单,但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刚才上机时要求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步对话框的内容,从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吗?”通过认真自学,再经过安装尝试,很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各组安装的软件不同,他们发现的问题也不同。有的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改变安装路径,否则都安装在C盘,C盘的容量就会越来越小,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有的同学提出:安装Office时,分典型安装和自定义安装,默认方式是典型安装,能不能通过自定义安装进行有选择的安装。还有的同学提出:他的软件在安装结束前提示可以选择安装一些插件,默认都是选中,不需要的话能不能不选它们等。然后,我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尝试一次软件的安装,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我总结: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就是安装软件时需注意的问题,合理地安装软件对我们使用和维护计算机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认真地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了软件安装应注意的问题,最终掌握了合理安装软件的方法,同时锻炼了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应用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机房上机时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充分体现计算机操作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对于毕业班学生,他们正在学习就业指导,上机时就教他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求职报告等;在学习Word制表时,让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值日表等相关表格;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让学生制作标语、条幅等;在学习Excel表格时,让学生制作期中考试各科成绩统计、班级账目统计等;在学习PowerPoint时,让学生制作同学生日贺卡、新年贺卡、个人风采展示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所练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调动了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分组合作,开放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开放性教学”就是积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加开放的合作关系。在计算机上机课教学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性的合作关系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分小组共同制作电子版报,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有的负责版面布局设计;有的负责素材的搜集;有的负责内容的整理;有的负责具体制作。在分工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回答,一会儿帮助,一会儿评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供学生参考。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巧、沟通能力得到训练,不仅高质量地完成电子版报的制作,而且全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既可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又可以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五、因人制宜,个体性教学
在计算机上机课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个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上机任务。通过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潜能,使他们学有所成,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录入时,由于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操作,对文字录入有一定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过,这就使得学生文字录入的水平不一。针对这一状况,我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不是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下达不同的上机任务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努力练习,只要认真练习就可以赶上并超过层次较高的学生。同时提醒层次较高的学生不可掉以轻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录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可喜的是在层次较高的学生中已涌现出许多拔尖的学生。
六、学科整合,针对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增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和加强全面整合、相互渗透。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针对性教学”就是在上机课中有意识地开展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我所在的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已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主要学习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办公软件的应用。我在教学中发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打破教材框架,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把计算机操作应用到各自的专业课中,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达到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知识来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任教机械、电子两个专业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因为他们的学期总课时相对较少,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我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保留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由于我的原专业是机械制造和工艺,对这两个班的专业课设置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完画笔工具和Word绘图工具后,就让机械班的学生运用所学的操作绘制《机械制图》中的简单三视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综合应用,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掌握了三视图的画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电子班的学生则教他们绘制电子线路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计算机上机课而言更应如此。只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真正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最终目的,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