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要走出“以画代教”的误区,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因为美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所以教学生作画无可非议,但是以绘画示范来代替课堂教学的全部,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还会在认识上造成混乱,而且对实际教学也会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问题不得不认真严肃地来讨论它,以求获得明确认识。示范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偶然发生的。在教学中,应该用好“传、帮、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以画代教”不符合认识规律,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以画代教;教育规律;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自然美;艺术美
美术学科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首选学科。在想象和创作中,美感形象是照亮学生心灵的光芒,它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审美意识,在审美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而这种感性的思维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凭借逻辑思维是无法达到的。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靠理性方面的培养,也要进行对美的感知接受能力的感性方面的教育。科学史上就有众多大科学家凭借直觉灵感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生动事例。他们往往在长期理性的科学思維基础上凭借感性的创造力获得革命性的科学成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十分必要,它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一课。
一、“以画代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体现发挥于教学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所采取的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它们在不同课业中发挥自己特有作用,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拿绘画课来说,作品分析、欣赏、理论讲述、课堂示范、作业辅导等等,常常是互相配合的,即使示范本身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更不是偶然发生的。知识的传授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吸收消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单纯的以画代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以画代教”不符合认识规律,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
大家都知到,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教学虽有其特殊性,但就启发学生认识世界这点来看,也未超越人类共同认识规律。“以画代教”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一副让学生羡慕叹服的作品,示范只能让学生看到绘画步骤,却无法揭示绘画规律。学生掌握不到关键,就学不会,要学会,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使学生一次次由表及里完成一个认识过程。
三、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以画代教”不能充分实施美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行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美术素养,既表现为较高的美术技巧能力,更表现为较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仅仅教学生作画,当然不是全面的。因此,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全面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以画代教”不利于教师对教法的钻研和教学能力得提高
至今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优劣,他们只信绘画示范的“万能”作用,而把精力全部放在绘画练习上,孰不知教师的绘画能力与教学能力相互补充,同等重要,只会画是不行的。这样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钻研,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钻研教法就不能不能把我学生,就很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创造力
我们的审美愉悦是从欣赏开始的。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以欣赏艺术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会欣赏,懂得审美方法,提高欣赏水平,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自发性的创造活动。欣赏自然物和艺术品可以给学生带来审美经验,审美愉悦,并可以使之产生创作的灵感。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抒发情感,表达观念的产物,本身就是欣赏的对象。而欣赏者通过欣赏的对象,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观念、风格形式、形象塑造等等。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欣赏者同时具备了强烈自主的个性特征。欣赏还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在欣赏作品时会受其感染,体验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以及内心世界。
总之,当前的美术教育改革,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前提下,课程内容要充实,不能以单纯的绘画来代替课堂教学,代替课程的一切。黑格尔曾经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动笔,还要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新课题,把握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为新世纪培养全新人才。
关键词:以画代教;教育规律;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自然美;艺术美
美术学科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首选学科。在想象和创作中,美感形象是照亮学生心灵的光芒,它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审美意识,在审美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而这种感性的思维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凭借逻辑思维是无法达到的。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靠理性方面的培养,也要进行对美的感知接受能力的感性方面的教育。科学史上就有众多大科学家凭借直觉灵感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生动事例。他们往往在长期理性的科学思維基础上凭借感性的创造力获得革命性的科学成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十分必要,它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一课。
一、“以画代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体现发挥于教学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所采取的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它们在不同课业中发挥自己特有作用,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拿绘画课来说,作品分析、欣赏、理论讲述、课堂示范、作业辅导等等,常常是互相配合的,即使示范本身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更不是偶然发生的。知识的传授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吸收消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单纯的以画代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以画代教”不符合认识规律,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
大家都知到,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教学虽有其特殊性,但就启发学生认识世界这点来看,也未超越人类共同认识规律。“以画代教”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一副让学生羡慕叹服的作品,示范只能让学生看到绘画步骤,却无法揭示绘画规律。学生掌握不到关键,就学不会,要学会,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使学生一次次由表及里完成一个认识过程。
三、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以画代教”不能充分实施美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行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美术素养,既表现为较高的美术技巧能力,更表现为较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仅仅教学生作画,当然不是全面的。因此,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全面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以画代教”不利于教师对教法的钻研和教学能力得提高
至今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优劣,他们只信绘画示范的“万能”作用,而把精力全部放在绘画练习上,孰不知教师的绘画能力与教学能力相互补充,同等重要,只会画是不行的。这样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钻研,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钻研教法就不能不能把我学生,就很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创造力
我们的审美愉悦是从欣赏开始的。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以欣赏艺术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会欣赏,懂得审美方法,提高欣赏水平,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自发性的创造活动。欣赏自然物和艺术品可以给学生带来审美经验,审美愉悦,并可以使之产生创作的灵感。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抒发情感,表达观念的产物,本身就是欣赏的对象。而欣赏者通过欣赏的对象,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观念、风格形式、形象塑造等等。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欣赏者同时具备了强烈自主的个性特征。欣赏还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在欣赏作品时会受其感染,体验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以及内心世界。
总之,当前的美术教育改革,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前提下,课程内容要充实,不能以单纯的绘画来代替课堂教学,代替课程的一切。黑格尔曾经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动笔,还要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新课题,把握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为新世纪培养全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