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积极的人,你就会看到一个积极的世界,就会生活在积极状态之中;如果你是一个消极的人,你就会看到一个消极的世界,就会生活在消极的状态之中……
我在心里祈祷:儿子,你可以玩玩游戏,但是千万别上瘾!千万别上瘾!……结果,儿子真的上瘾了
咨询室里,白女士讲述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不时被自己的抽泣打断。她的儿子小双今年14岁,上初二,因为痴迷手机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目前休学在家。她的丈夫费先生经营国际航运业务,经常随船出行,一走就是两个月。近两年,因为夫妻关系不睦,费先生不怎么回家,理由冠冕堂皇:公司业务需要。
“其实我早就有感觉,他外面有人。”白女士语气笃定。
我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聊聊小双吧,他在小学阶段是尖子生,怎么短短两年时间变成了后进生,还迷上了手机游戏?”
“我早就知道,他早晚会玩游戏上瘾!”白女士的语气还是那么不容争辩,“小升初考试后的那个暑假,他没有假期作业,我不放心他一个人去参加夏令营,只好把他关在家里。他提出要求,买一部智能手机。当时我就心里一动,他该不会玩游戏上瘾吧?但担心归担心,看看他的伙伴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我家经济情况又不差,怎么能落后呢?于是我给他买了一部高配的智能手机。现在想想,那是我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个决定……”说着说着,她就泣不成声了。
她告诉我,那天,小双拿到新手机高兴坏了,刚充好电就下载了游戏《王者荣耀》,迫不及待地联系朋友来联机,一直玩到半夜11点。
“当时我就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白女士心有余悸,“小双玩游戏时的专注劲儿,那种废寝忘食的勤奋劲儿,我从来没有见他学习的时候有过。我在心里祈祷:儿子,你可以玩玩游戏,但是千万别上瘾,千万别上瘾,否则你的前途就完了,我的生活也没啥指望了!可是祈祷有什么用呢?现实果然被我言中,小双成了网瘾少年,自毁前途!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造孽啊……”
我问:“您经常有类似不好的预感吗?”
白女士重重点头:“是的,而且都不幸被我言中。我是一个乌鸦嘴,我丈夫骂我是巫婆,说要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我一定会被烧死。”
我好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说说看,你的哪些预言成真了?”
白女士扳着指头说:“我上初中的时候,预言自己考不上复旦附中,后来果然以2分之差落榜;高考前,我预言自己考不上上海的大学,又被我言中,只好去读大专;小双6岁的时候,我预言他学不会游泳,果然他学了两个月还是不会换气;现在您看,小双玩游戏上瘾的预言也被我言中了。您说奇怪不奇怪,凡是生活中重大的事,我是怕什么来什么,难道这就是命运的捉弄?”
我说:“冒昧地问一句,您是否预言过丈夫会背叛您?”
白女士大吃一惊:“没错,结婚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预感,刚才我没好意思说。不过,您是怎么猜到的?”
我问:“中考前您预感自己考不上复旦附中,高考前您预感自己考不上上海的大学,是否加倍努力学习?后来,您预感小双学不会游泳,是否与教练商讨过解决办法,或是鼓励小双大胆尝试?您感觉丈夫可能会有外遇,是否主动规避,比如做些什么来加深夫妻感情?总之,您是否为打消自己的预感做过什么?或者怀疑自己的预感纯属杞人忧天?”
白女士迷茫地看着我,缓缓摇头:“我的预感一向很准的,为什么要自我怀疑?既然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为什么要做无用功?我只是感叹命运对我不公平。”
我笑了:“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您在捉弄自己。”
当你预感到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在潜意识里阻止后一种可能性的发生,即便事情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最终也会变成你想象的那样
我告诉白女士,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自证预言”,意思是说,有些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内心的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己当初的预言成真。也就是说,当我们渴望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会倾向于寻找更多符合该期望的信息,会不知不觉做出一些符合此类信息的行动,最后那个事情就真的发生了。
“比如,”我举例说明,“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人预言某家银行即将破产,不到两周这家银行就真的破产了,大家都感叹当初预言的正确性。其实,这个预言实现的过程是这样的:预言者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其预言在小范围引起了恐慌,大家纷纷去该银行提款。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于是一窝蜂去挤兑。众所周知,银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筹集那么多现金给储户,于是破产了。”
白女士说:“那是妖言惑众,我的预言从来没有说出口过。”
我告诉她,自证预言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由偏差的自我认知导致偏差的行为,大多不会说出口。比如,一个女生觉得自己人缘不好,于是在学校回避与同学打交道,更不敢与同学说知心话,但是在同学们看来,她的回避显得很不友善,性格过于内向,于是也不接近她,最后,她真的人缘不好。
还有的同学一次考试成绩不佳,便预感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再用功也没用,于是自暴自弃,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学习,结果接下来的考试一塌糊涂。他在心里说:“看,我果然不是一塊读书的材料!”
“总之,”我总结,“当您预感到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在潜意识里阻止后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您的情绪也会顺应您的内心。即便事情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最终也会变成您想象的那样。”
大多数孩子活在父母的偏见之中,最终成为父母最不愿孩子成为的那种人
白女士将信将疑:“如果说我的预感影响了我的行为,我无话可说,毕竟产生预感的大脑和指挥我行动的大脑是同一个大脑,但是,我的预言没有说出口,怎么会影响到小双呢?”
我告诉她,自证预言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别人,即对对方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该期望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我在心里祈祷:儿子,你可以玩玩游戏,但是千万别上瘾!千万别上瘾!……结果,儿子真的上瘾了
咨询室里,白女士讲述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不时被自己的抽泣打断。她的儿子小双今年14岁,上初二,因为痴迷手机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目前休学在家。她的丈夫费先生经营国际航运业务,经常随船出行,一走就是两个月。近两年,因为夫妻关系不睦,费先生不怎么回家,理由冠冕堂皇:公司业务需要。
“其实我早就有感觉,他外面有人。”白女士语气笃定。
我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聊聊小双吧,他在小学阶段是尖子生,怎么短短两年时间变成了后进生,还迷上了手机游戏?”
“我早就知道,他早晚会玩游戏上瘾!”白女士的语气还是那么不容争辩,“小升初考试后的那个暑假,他没有假期作业,我不放心他一个人去参加夏令营,只好把他关在家里。他提出要求,买一部智能手机。当时我就心里一动,他该不会玩游戏上瘾吧?但担心归担心,看看他的伙伴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我家经济情况又不差,怎么能落后呢?于是我给他买了一部高配的智能手机。现在想想,那是我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个决定……”说着说着,她就泣不成声了。
她告诉我,那天,小双拿到新手机高兴坏了,刚充好电就下载了游戏《王者荣耀》,迫不及待地联系朋友来联机,一直玩到半夜11点。
“当时我就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白女士心有余悸,“小双玩游戏时的专注劲儿,那种废寝忘食的勤奋劲儿,我从来没有见他学习的时候有过。我在心里祈祷:儿子,你可以玩玩游戏,但是千万别上瘾,千万别上瘾,否则你的前途就完了,我的生活也没啥指望了!可是祈祷有什么用呢?现实果然被我言中,小双成了网瘾少年,自毁前途!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造孽啊……”
我问:“您经常有类似不好的预感吗?”
白女士重重点头:“是的,而且都不幸被我言中。我是一个乌鸦嘴,我丈夫骂我是巫婆,说要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我一定会被烧死。”
我好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说说看,你的哪些预言成真了?”
白女士扳着指头说:“我上初中的时候,预言自己考不上复旦附中,后来果然以2分之差落榜;高考前,我预言自己考不上上海的大学,又被我言中,只好去读大专;小双6岁的时候,我预言他学不会游泳,果然他学了两个月还是不会换气;现在您看,小双玩游戏上瘾的预言也被我言中了。您说奇怪不奇怪,凡是生活中重大的事,我是怕什么来什么,难道这就是命运的捉弄?”
我说:“冒昧地问一句,您是否预言过丈夫会背叛您?”
白女士大吃一惊:“没错,结婚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预感,刚才我没好意思说。不过,您是怎么猜到的?”
我问:“中考前您预感自己考不上复旦附中,高考前您预感自己考不上上海的大学,是否加倍努力学习?后来,您预感小双学不会游泳,是否与教练商讨过解决办法,或是鼓励小双大胆尝试?您感觉丈夫可能会有外遇,是否主动规避,比如做些什么来加深夫妻感情?总之,您是否为打消自己的预感做过什么?或者怀疑自己的预感纯属杞人忧天?”
白女士迷茫地看着我,缓缓摇头:“我的预感一向很准的,为什么要自我怀疑?既然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为什么要做无用功?我只是感叹命运对我不公平。”
我笑了:“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您在捉弄自己。”
当你预感到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在潜意识里阻止后一种可能性的发生,即便事情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最终也会变成你想象的那样
我告诉白女士,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自证预言”,意思是说,有些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内心的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己当初的预言成真。也就是说,当我们渴望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会倾向于寻找更多符合该期望的信息,会不知不觉做出一些符合此类信息的行动,最后那个事情就真的发生了。
“比如,”我举例说明,“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人预言某家银行即将破产,不到两周这家银行就真的破产了,大家都感叹当初预言的正确性。其实,这个预言实现的过程是这样的:预言者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其预言在小范围引起了恐慌,大家纷纷去该银行提款。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于是一窝蜂去挤兑。众所周知,银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筹集那么多现金给储户,于是破产了。”
白女士说:“那是妖言惑众,我的预言从来没有说出口过。”
我告诉她,自证预言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由偏差的自我认知导致偏差的行为,大多不会说出口。比如,一个女生觉得自己人缘不好,于是在学校回避与同学打交道,更不敢与同学说知心话,但是在同学们看来,她的回避显得很不友善,性格过于内向,于是也不接近她,最后,她真的人缘不好。
还有的同学一次考试成绩不佳,便预感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再用功也没用,于是自暴自弃,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学习,结果接下来的考试一塌糊涂。他在心里说:“看,我果然不是一塊读书的材料!”
“总之,”我总结,“当您预感到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在潜意识里阻止后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您的情绪也会顺应您的内心。即便事情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最终也会变成您想象的那样。”
大多数孩子活在父母的偏见之中,最终成为父母最不愿孩子成为的那种人
白女士将信将疑:“如果说我的预感影响了我的行为,我无话可说,毕竟产生预感的大脑和指挥我行动的大脑是同一个大脑,但是,我的预言没有说出口,怎么会影响到小双呢?”
我告诉她,自证预言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别人,即对对方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该期望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