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图文并茂是地理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对地图教学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巧用地图进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地理教学当作是一个“地球”的话,那么地图就是一个支点,教师运用这个支点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让整个地理课堂活起来更有效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传统地理课学时中巧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读图画图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巧用地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如果你有兴趣翻开所有的教材,或者你就会发现:在这么多学科的教材里文字最少、教图最多一本教材应该是地理科。或者你会这样说:那么一点文字怎样去完成45分钟的课堂教学?其实,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并能够牢固记忆。
(一)巧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相对于单纯的文字来说图画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教科书中的插图,让他们边欣赏边思考,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地理知识,并在课后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地理课堂教学图文结合变抽象为具体
《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图文结合,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體易懂。如:讲中国地理的“黄河流域”时,首先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图了解该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由于森林、草原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把它和华北平原的成因两层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述,并结合参看“华北平原上的冲积扇”插图,学生就很容易弄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对“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和“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这两个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教材虽然内容较多,恰当地运用地图和插图,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培养学生思维。
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结论。
二、运用地图教学,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无声胜有声,充分利用地图,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知识和对区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地理课堂图文并茂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地理事物分布东西南北,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熟悉、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必须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水平方向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首先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布,再对应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的明白植被带与气候的关系,不同气候下植被带也不同。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图,了解自然带在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的差异,再讨论更替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对所讲授的知识更清晰。所以,利用地图使学生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图教学构建地理实践能力的认知
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与责任感。通过有效课堂使地理原理通俗易懂,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的认知。地图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和联系。如讲授《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传统地理课学时中巧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读图画图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巧用地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如果你有兴趣翻开所有的教材,或者你就会发现:在这么多学科的教材里文字最少、教图最多一本教材应该是地理科。或者你会这样说:那么一点文字怎样去完成45分钟的课堂教学?其实,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并能够牢固记忆。
(一)巧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相对于单纯的文字来说图画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教科书中的插图,让他们边欣赏边思考,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地理知识,并在课后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地理课堂教学图文结合变抽象为具体
《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图文结合,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體易懂。如:讲中国地理的“黄河流域”时,首先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图了解该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由于森林、草原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把它和华北平原的成因两层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述,并结合参看“华北平原上的冲积扇”插图,学生就很容易弄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对“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和“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这两个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教材虽然内容较多,恰当地运用地图和插图,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培养学生思维。
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结论。
二、运用地图教学,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无声胜有声,充分利用地图,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知识和对区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地理课堂图文并茂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地理事物分布东西南北,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熟悉、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必须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水平方向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首先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布,再对应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的明白植被带与气候的关系,不同气候下植被带也不同。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图,了解自然带在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的差异,再讨论更替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对所讲授的知识更清晰。所以,利用地图使学生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图教学构建地理实践能力的认知
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与责任感。通过有效课堂使地理原理通俗易懂,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的认知。地图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和联系。如讲授《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