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由来等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x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的大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做了不懈努力。后经研究发现,细菌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寻找杀死这种细菌的新药。直到青霉素的发现,才使得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最初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研究伤口感染时注意到,许多防腐剂对人体细胞的伤害甚于对细菌的伤害,他认识到迫切需要找到某种有害于细菌而无害于人体细胞的物质。
  1922年,弗莱明在做实验时发现了一种溶菌霉的物质。溶菌霉产生在体内,是粘液和眼泪的一种成分,对人体细胞无害。它能够消灭某些细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对人类特别有害的细菌面前无能为力。因此这项发现虽然独特,但并不显得十分有影响力。
  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时,弗莱明还注意到在培养基中,霉周围区域里的细菌消失了,他准确地断定这种霉能生产某种对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不久后,他证明了这种物质能抑制许多其它有害细菌的生长。弗莱明根据其生产者霉的名称(青霉菌)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实验表明,青霉素对人体或动物都无毒害现象。
  弗莱明的结果发表于1929年,但起初并未引起重视。他指出青霉素会有很重要的用途,但是他自己无法发明一种提纯青霉素的技术,致使这种灵丹妙药十几年一直没能得到使用。
  1935年,两位英国医学研究人员霍德华·瓦尔特·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鲍里斯·钱恩偶然读到了弗莱明的文章,对他的发现很感兴趣。他们重复了弗莱明的工作,证实了弗莱明的结果。然后,他们提纯青霉素,给实验室的动物加以试用,并于1941年给病人试用。他们的试验清楚地表明这种新药具有惊人的效力。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证明。
  在英美政府的鼓励下,医药公司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于是,很快就找到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起初,青霉素只是留给战争伤员使用,但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医疗中也能够使用了。1945年战争结束后,青霉素的使用已经遍及全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促进了其它许多“神气药物”的诞生,成了人类发展抗菌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仍是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
  
  发明微波的故事
  
  微波炉又称微波烤箱,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用微波辐射来加热食品的烤箱,在炉子的上方侧面装有磁电管,通电后产生微波,微波穿通食物,使食物内分子产生高温振荡、摩擦生热。微波炉比一般烤箱烹制更快捷,并带有温度调控系统和定时器。
  珀西·斯藩塞是美国雷西恩公司的一位工程师。1945年的一天,斯藩塞正在做雷达起振实验时,上衣口袋处突然渗出暗黑色的“血迹”。同事们慌忙对他说:“您受伤了,胸部流血了!”斯藩塞用手一摸,胸部果然湿糊糊的,他一下子紧张起来。但稍加思索后,他立刻明白了,这只不过是一场虚惊:原来是放在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他换了件干净衬衣继续工作。
  可口袋里的巧克力为什么会融化呢?斯藩塞抓住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难道是微波起的作用?”他的脑子里突然闪出这个想法。
  
  斯藩塞开始用微波对各种食品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微波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被物质吸收并在物质内部传递而产生热效应,能使周围的物体发热。于是,他便决定研制一台能用微波烹饪的炉子。一段时间后,一台简易的微波炉制造成功。斯藩塞用姜饼做试验,他先把姜饼切成片,然后放在炉内烹制。在烹制时,他屡次变化磁控管的功率以选择最适宜的温度。经过若干次试验,姜饼终于熟了,食品的香味充满了整个房间。
  1947年,雷西恩公司根据这个微波加热原理,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供饭店和团体使用。但这种微波炉的成本太高,寿命短,推出后未能被市场接受。1965年,工程师乔治·福斯特对微波炉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和斯藩塞一起设计了更耐用、价格更低廉的微波炉。1967年,一种家用的、售价低廉的微波炉开始推向市场,当年销售量就超过了5万台,以后的销售量逐年大幅度上升。80年代起,微波炉开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
  由于用微波烹饪食物又快又方便,不仅味美,而且有特色,因此,有人诙谐地称之为“妇女的解放者”。
其他文献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地震能否被预测”等成公众关注科技问题    地震能否被预测、癌症能否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能否最终被证明……这些问题入选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  “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和“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评选结果也同时发布。  为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今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个10”系列评选
针对德国大肠杆菌疫情,华大基因的研究团队日前再获研究新进展,公布了第三版的含有最新测序数据的大肠杆菌基因组完整图谱,并且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合作研制出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将无偿提供检测实验方法细节及所需引物序列信息,给全球范围内的病情诊断、疫情监测和污染源调查提供支持。  德国大肠杆菌疫情自今年5月中旬暴发以来,已对德国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疫情也正陆续蔓延至欧洲各地。全球科研
激光时钟20亿年误差不到1秒    科学家们目前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新一代的激光时钟,这种时钟计时极其精准,在20亿年时间里几乎不会产生1秒的误差。这种迄今计时最为精准的激光时钟未来可应用于卫星导航,其在追踪地面移动目标时精度可以保持在1米以内。  科学家们设计制造的这种新型时钟以激光作为测量参考,能够使得20亿年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未来,这种新型时钟可以广泛应用在地面卫星导航上,将使得汽车自动驾
新保鲜剂可使食物保质期延长数年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的保鲜剂,可将食物的保质期延长至几年。  这种神奇的保鲜剂名叫“比辛”(bisin),存在于部分无害细菌中。  研究人员称,比辛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李氏杆菌等有害病菌的滋生,从而有效防止肉类、鱼类、禽蛋和奶制品的腐败变质,延长海产品、奶酪制品和罐头食品等的保质期限。  一些加入了比辛的食品无需放在冰箱里就可以存放几年的时间;甚至
我的父亲康念祥是江西吉安禾埠桥康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1930年10月红军解放吉安时参加队伍,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斗。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时,父亲被安排担任博古的警卫员。  笑谈“掌玺大臣”  父亲回忆说:“博古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看到我强壮高大很高兴。”那时离战略转移(当时还没有提出“长征”的概念)只有10天的时间了(中央机关10月10日从瑞金开始转移)
永不撞车的双轮电车    在最为艰难的经济时期,往往会诞生一些最具创新力的思想。美国一家汽车公司联手电动机车制造商,开发了一款新型环保双轮电车——PUMA。PUMA集快速、便捷、安全、清洁、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是世界各地传统轿车的理想替代品。  这项研发计划名为“都市个人机动与可达性”(Personal Urban Mobility and Accessibility),英文缩写为PUMA,
筷子机器人    台湾某科技大学教师提出“筷子机器人”的设想,近日付诸形成。由于“筷子机器人”具有学习能力,设想者希望它未来运用生活帮助人类,例如宠物狗,或进入战地搜寻地雷,甚至登上获刑。由于这种机器人是筷子搭起来的,重量很轻,也很便宜,只要两千元新台币的成本据可以完成一个。  研发者是个横跨管理、生物、计算机领域的对才学着,十五年前写论文提出这一设想,最近形成明确的构想;把这些筷子兜成机器人。 
日前,美国GE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宣布将与美国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仿生光敏传感器。据悉,这种传感器灵感来自蝴蝶翅膀因其本身纳米结构所具备的敏锐的感光性和化学感知特性,将比传统传感器更加灵敏,而且成本更低,有望应用在爆炸物检测、水质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健康等领域。 蝴蝶翅膀有一个神奇功能——在不同气体环境中能够显示不同的色彩。这是由于蝴蝶翅膀鳞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纳米结构,这种结构对周围的气体环境非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承载着杰兜和露丝的爱情的巨轮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冰山而不幸最终沉没。而央视热播电视剧《旗舰》中,我海军将领依靠声呐避过暗礁,闯过死亡海域,俘虏屡犯我领海的外国潜艇。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除了本身年代科技发展的差距,关键还在于声呐。究竟什么是声呐?声呐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要了解声呐,首先要了解声波。声波是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手段。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天独厚的更只有声波。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