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灵魂奇妙的瞬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99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闭空间内数个人物的命运纠葛一直是悬疑小说钟爱的情节套路,从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起被无数次的重复,滥觞至今似乎很难再取得突破。我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房客》(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再次向这个题材发起了挑战。
  雷电交加的暴雨夜,四男一女五位房客受困于一所民国时期建成的古旧府邸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五个人在无聊中轮流讲故事打发时间。随着深夜的来临,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相继发生,五个人都愈发感觉到自己陷入莫名的危机中,而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渐渐发现,这一切又与从未露面的房东密切相关。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天亮之前,必然会有答案。
  《最后的房客》摆脱了多数同类型小说谋杀、破案等固定模式,将悬疑方向转向内心,这与我之前的中篇小说《沙漠孤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没有凶杀、侦探、本格推理等悬疑元素,但故事仍能带领读者拨开重重迷雾,在千回百转中与作者一起探究人性的幽处、体味命运的无常。
  我大约5年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写了一个1000来字的小故事,自觉不错,也得到了他人的称赞。渐渐,很多创意浮现心头,心中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几年的时间内创作了十几篇短篇小说和一篇中篇小说。布鲁克斯、沃伦在其编著的《小说鉴赏》一书中指出:小说是进行中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它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扩展。我正是把小说创作做了自己生活的扩展,将自己较为庞杂的兴趣知识都融入了作品。
  当创作长篇小说的夙愿还未实现之时,我就想把手头已有的短篇集结出版,但考虑到短篇集杂乱无序,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有一个大的故事可以把这些短篇故事包糅进去。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早前一个短篇创意的基础上,创作了《最后的房客》这部长篇小说,将我这些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囊括在内,阶段性总结自己创作历程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地形成了《最后的房客》独特的叙事结构。
  鲍温在《小说的技巧》里说: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怎样算是会说故事,我认为就是如何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有所创新。刚才我所言,《最后的房客》将我近些年创作的若干短篇套嵌入一个大故事中,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了类似《十日谈》或《坎特伯雷故事集》式的叙事模式,以五个人物轮流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各个短篇。这种套嵌式的叙事方法近年来并不常见,尤其是在以快节奏为特点的当代悬疑小说中更是罕见。《最后的房客》自开篇起就在不疾不徐地耐心铺垫、有条不紊地推进叙事、踏踏实实地塑造人物。这个封闭空间中五个人物讲故事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第一幕”,它耐心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人物性格,也是小说最值得玩味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虽然采用了《十日谈》式讲故事的模式,但与之不同,《最后的房客》中的各个小故事并非完全独立的存在,它们与主情节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故事讲述者的性格和内心思虑,这提高了小说的趣味性和阅读体验,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作家王栋

  各小故事讲述完毕后,主线故事节奏逐渐加快,小说进入到“第二幕”,离奇事件的集中爆发环节。悬疑小说的主要特质在这一幕开始体现:诡异的环境、互不信任的人物、似隐似现的幕后黑手……奇妙的人、奇妙的事,不经意間,读者就被带入一个亦真亦假的奇幻空间,急于找出“迷宫”的出口,但又享受在这探秘的过程中。峰回路转间,小说来到了“第三幕”,即解密环节。几经反转后,当事实的真相摆在眼前,读者则又会惊呼原来如此,但转念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正如我前文所言,在前两幕情节的发展中,我或明或暗地埋下了很多伏笔、暗示和呼应之处,这些细节上的铺垫使得最后的反转水到渠成。就大众读者而言,第一次阅读未必能完全体会到这些设计,所以《最后的房客》值得反复回味。
  这种“三幕式”结合“套嵌式”的叙事策略紧凑而富有成效,保证叙事节奏的同时又扩展了作品的维度,同时主线故事还满足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要求(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府邸中,整个发生时间不超过12小时,并且情节连贯),这使它的情节更富有张力,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加的畅快。
  个人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优秀的小说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故事本身,即精彩、独特、犀利的故事情节;二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说小说的结构,怎样将这个故事展现给读者;三是小说的风格和文笔,小说能否带给读者顺畅甚至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四是故事所能体现的价值,或者说是意义。
  前两点上文已做了说明,而小说的风格则是见仁见智。我并未如当今很多同类型小说那样或是刻意地堆砌悬念、炮制恐怖氛围;或是追求形式化的表达和犀利的语言风格;或是在题材上标新立异,打破道德底线,《最后的房客》还是在如古典小说般踏踏实实的叙事中,通过电影化的场景描写尽量给读者以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般进入那个封闭空间。小说的行文自然顺畅,虽偏向灰暗和阴郁,但又非绝望和恐怖。结局冷中带暖,无奈中带着些许的温情,流露出如泣如诉的人文关怀。就第四点来说,我近年来创作的这些短篇,大多看似是灵光乍现之作,似乎只是些奇妙的小故事,但这其中却蕴含着我对社会、科技、人性、哲学等的思考和感悟,而主线故事,不仅统领全篇,也通过各人物之口对小故事进行了解读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讽或消解了某些概念。在严肃的话题中融入“无中生有”“欲辩忘言”“边界消弭”的题旨,通过哲学、社会学、意识形态的形象描述,金钱、容貌、社会热点的抽象表达,尽可能让读者在获得体验式阅读效果的同时,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正如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各个故事指向的是叙述者和被述着的灵魂,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那奇妙的瞬间。
  (作者系青年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其他文献
天平八年(736),唐僧道璿应邀至日本传授律学,道璿在传律的过程中,也将华严宗、天台宗、北宗禅的思想传入日本。这是天台宗进入日本的开始。天平胜宝五年(754),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将《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四教义》等天台宗经典带入日本,其弟子法进亦曾向日僧讲授“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推动天台宗经典在日本的传播。道璿将天台思想传入日本,但具体情形阙载,故难
《藏珠记》的作者乔叶曾多次强调这部小说是“一次任性的写作”,她就是想写一部和《来自星星的你》类似的大唐少女穿越到现代的小说,但我个人认为作者在任性的同时也有诸多考量,任性而不随意。而且,作者在文学的轻与重之间拿捏得当,让这本书既轻松易读,又触及了一些重的东西,延续了乔叶一贯的写作风格。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时下流行的穿越题材,又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气息;既揭露了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又用广阔的胸怀
对于《荒原问道》这部长篇小说,徐兆寿投入了极大的期望和热情,几易其稿,初稿完成后,曾向不同范围的专家学者、批评家、学生征询过意见,这足可以看出他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  《荒原问道》是徐兆寿中年书写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寄予了写作“野心”的作品。这部书中有着一个文化学者兼作家多年的人生体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他文学书写的变迁和希望对以往写作的超越。  应该说,《荒原问道》的创作,标志着徐兆寿创作
屈骚与词,一个“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一个多“绮筵公子,绣幌佳人”(欧阳炯《花间集序》),这样两种看似很难产生紧密联系的文体,宋代词人却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以致“《离骚》”“屈原”“芰荷”“独醒”这样的语词在宋词中出现较多。接受角度:多种形象,多重精神  屈原其人其作,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人格韵味。宋词对其之称引,可看出宋人对屈原形象的具体评价与感受,对屈原人格精神的直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晚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门派。追溯其产生,《孟子·尽心上》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常被视为肇端。但实际上,先秦诸子多有“心论”。假如把晚明心学比喻成浩瀚的长江,诸子们对心的认识和讨论就是长江源头的涓涓细流,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晚明心学的产生和形成,因此不应、不能
早在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便已凭借代表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波兰国内的文坛上享有盛誉,《雅各书》与《云游》两部小说使她两次荣膺波兰的最高文学荣誉尼刻奖,同时她还凭借《云游》一书于2018年获得英国布克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波兰作家。但另一方面,托卡尔丘克的名声也伴随着批判的声音,有民族主义者谴责她为叛国者
丁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重要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历史文化学者,艺术教育家。他勇气超人,早年即远远地走在时代前面,常人仅能远远望见其背影,他总是如先知一般很早感知到历史之变,并积极向世人传递他超前的思考。他探索的脚步经年不息,他所做的研究和源源不断推出的各种作品,打通了文史学术研究与视觉艺术的边界,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可能形态和可能达到的高度的认识。  《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是丁方先
在阅读爱情悲剧时,我们常见到书中人的殉情之举,“殉情”是我们合上书页前所经历的最后一个事件。在漫长的文学史中,维特死了,安娜死了,杜丽娘死了,刘兰芝死了,梁山伯死了,罗密欧死了……他们的死因不尽相同,有的因爱人移情别恋,有的因世俗禁锢自由,也有的因幻觉业已破灭。如同一个爱情迷宫,无论之前他如何行走其中,他的出口却只有死亡一个。  如果再算上所有的通俗小说,这个名单的长度能超过爱情本身的长度,这些殉
《今夜有暴风雪》的开头有“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  姑娘在站台上,小伙子在车厢内。小伙子从窗口探出身,姑娘拽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  小伙子泪流满面!  几个知识青年同情地望着他们。  有人摇着头,轻轻地说:“北大荒姑娘……”  小说临近结尾,暴风雪之夜,知青骚动,秀梅对他的知青丈夫刘迈克说:  我绝不埋怨你抛弃了我,更不会记恨你的。我不是那样的女人……知
1917年与1918年间,尚在求学阶段的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当看到“盖义务感情,虽可为去恶之作用,而大人君子,决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之者,大抵由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而陶铸之焉”,不禁写了这样一段按语:  谚所谓一人舍死,百人难当者,皆由其一無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泡尔生所谓大人君子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由活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