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一门学问,切忌浅尝辄止,贵在挖掘深意。读书如何求深,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教学中,我们“适当求所以入”,在深入寻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要“终当求所以出”,将有关课文纵横比较,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寻找规律,起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踏上阅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进出自如。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观念
学生的阅读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感。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多元世界”,它体现文章学、逻辑学、美学等多种科学的内涵和规律。一篇完整的课文需要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我把它分解成三个步骤: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领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也是学生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深入到思想的过程。
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迅速了解文章的文体、背景、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中心思想等,对文章作基本定向性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局部解析奠定基础。
局部解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细处,对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以及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整体领悟,就是在整体感知和局部解析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表达目的等进行再认识,对文章的语言、谋篇技巧、表现手法,从全局的高度驾驭局部,局部理解透了有利于整体领悟。
二、培养学生善思善疑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这些都是古代学者提出要“思疑”的精辟论述。教学生从有疑处释疑,从无疑处寻疑。
1.从词语中领悟语境义
如《我的老师》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在要打的意思。”文中的“狡猾”如按常规理解应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但文中这样理解显然不符合题意,从这一语言环境看,教师佯装发怒,高高举起教鞭,又轻轻地放下,而这一点却被孩子们观察到了、理解了,并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爱我们”。
2.从重点句思辨中理解句子隐含义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出自冷漠的掌柜之口,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以当今经济观点看,欠债还钱似乎也理所当然。然而,认真领会其语言环境,就不难理解;掌柜的只有在结账的时候才提起孔乙己,甚至当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走上穷途末路时,他也念念不忘那19个钱,他那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跃然纸上,同时,那四次“19个钱”在课文中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分明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其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的足迹,暗示了孔乙己悲苦命运的必然终结。
3.从语段中把握文章要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检测中的版块内容也是越来越大,而作为语段的阅读质疑问难培养,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重视。如《晋祠》中写到水的特点一节,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表意上看从水的多、清、静、柔四个层次的水的特征构成这个语段的中心,从语文知识上看许多重点词语应了解和掌握,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要理解,多种说明方法要掌握。
一个语段正如一小篇文章,包含着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要素,一段之内,必然涉及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方法等问题。如能引导学生从语段单位认真地品味其内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良好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时,如果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及时厘清其事、体会其情、领悟其境、明了其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1.辨明文体
在阅读文章时迅速地感知文章的体裁,有助于根据不同的文体阅读采取不同的方法。表达方式的不同,其文体也不同,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问题的要素不同也可辨析文章的文体。
2.厘清文脉
文脉,就是文章的思路、行文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即为表现主题前后彼此联系的线索和条理。“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厘清文脉是找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意图的一条通途。抓文脉的方法有:抓线索、分层次、抓衔接等。
3.体验文情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所选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情感直露的文章,学生容易把握,难点是那些含蓄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透视文章所采用的比喻、烘托、隐喻等委婉手法去获得“文情感”。
高尔基的《海燕》就是运用象征手法来热情地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捕捉那些渗透于描写、叙述、议论中的隐隐情愫,通过形象分析,使学生受到熏陶,以培养其美好的思想情操的底蕴。
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这一话题,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运用,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会换来桃李的芬芳。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临水学区(735000)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观念
学生的阅读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感。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多元世界”,它体现文章学、逻辑学、美学等多种科学的内涵和规律。一篇完整的课文需要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我把它分解成三个步骤: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领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也是学生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深入到思想的过程。
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迅速了解文章的文体、背景、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中心思想等,对文章作基本定向性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局部解析奠定基础。
局部解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细处,对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以及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整体领悟,就是在整体感知和局部解析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表达目的等进行再认识,对文章的语言、谋篇技巧、表现手法,从全局的高度驾驭局部,局部理解透了有利于整体领悟。
二、培养学生善思善疑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这些都是古代学者提出要“思疑”的精辟论述。教学生从有疑处释疑,从无疑处寻疑。
1.从词语中领悟语境义
如《我的老师》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在要打的意思。”文中的“狡猾”如按常规理解应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但文中这样理解显然不符合题意,从这一语言环境看,教师佯装发怒,高高举起教鞭,又轻轻地放下,而这一点却被孩子们观察到了、理解了,并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爱我们”。
2.从重点句思辨中理解句子隐含义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出自冷漠的掌柜之口,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以当今经济观点看,欠债还钱似乎也理所当然。然而,认真领会其语言环境,就不难理解;掌柜的只有在结账的时候才提起孔乙己,甚至当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走上穷途末路时,他也念念不忘那19个钱,他那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跃然纸上,同时,那四次“19个钱”在课文中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分明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其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的足迹,暗示了孔乙己悲苦命运的必然终结。
3.从语段中把握文章要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检测中的版块内容也是越来越大,而作为语段的阅读质疑问难培养,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重视。如《晋祠》中写到水的特点一节,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表意上看从水的多、清、静、柔四个层次的水的特征构成这个语段的中心,从语文知识上看许多重点词语应了解和掌握,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要理解,多种说明方法要掌握。
一个语段正如一小篇文章,包含着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要素,一段之内,必然涉及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方法等问题。如能引导学生从语段单位认真地品味其内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良好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时,如果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及时厘清其事、体会其情、领悟其境、明了其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1.辨明文体
在阅读文章时迅速地感知文章的体裁,有助于根据不同的文体阅读采取不同的方法。表达方式的不同,其文体也不同,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问题的要素不同也可辨析文章的文体。
2.厘清文脉
文脉,就是文章的思路、行文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即为表现主题前后彼此联系的线索和条理。“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厘清文脉是找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意图的一条通途。抓文脉的方法有:抓线索、分层次、抓衔接等。
3.体验文情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所选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情感直露的文章,学生容易把握,难点是那些含蓄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透视文章所采用的比喻、烘托、隐喻等委婉手法去获得“文情感”。
高尔基的《海燕》就是运用象征手法来热情地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捕捉那些渗透于描写、叙述、议论中的隐隐情愫,通过形象分析,使学生受到熏陶,以培养其美好的思想情操的底蕴。
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这一话题,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运用,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会换来桃李的芬芳。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临水学区(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