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率比较低,“选而不修”在选修课上也成了普遍现象。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东北石油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进行了对策探讨与研究,加强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改进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完善课程评估制度,增加选修课的门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11-03
“从心选择,尊重你的内心,在大学里你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和兴趣,选你感兴趣的课程,不要困扰于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著名企业家李开复曾经对于大学选修课作出这样的告诫。选修课和必修课一起组成了高校课程体系,同时选修课也填补了专业必修课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补全相关专业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又由于选修课给学生在选择上有很大的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对口选择,这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了很多让我们担忧的问题,比如逃课现象严重,选课最求成绩和好过。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一直流传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消极言论,导致这种现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长此以往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只能作为一种增加学生学分的例行工具。针对此种现象,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合适的对策来改善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的200名本科生。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了调查:①实地调查与访问。对课堂实地考察和交流访谈,进行记录和整理。②问卷调查。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有效回收率95.4%。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选课并非兴趣使然,异化选课标准盛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5%的同学是根据兴趣选修专业相关的课程,相反,绝大部分同学却不是在考虑自身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选课的。以学分要求作为选课依据的比例为47%,这说明选课的学分对同学们的课程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考勤要求低,考试容易,对老师喜欢等其他因素为标准的比例为30%。另外,有18%的同学是在综合考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标准,再作出其选择。见图1。
(二)选课系统管理不规范:选课需“拼杀”
目前高校选修课均为“先到先得”,尽管很多高校也推出了不同年级分时段选课,但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过选课时段服务器爆满而“当机”的状况。“好不容易上了系统,却发现原本兴趣的课程满额了,只能另外开选。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表明,文科类选修课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占35%。医学类选修课也有30%的学生喜欢,工科类占23%,而理科类是最少的,只有12%。
(三)选课出勤统计
49%的同学会经常去上所选课程;每次都出席的同学只占29%,还有20%的同学很少去上,从上述数据可知,教务系统中显示的选课人数,并不代表实际听课人数。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原因缺陷自己的选修课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选修课,能保持较高的出勤率,不是全勤,也是正常的。但是从统计结果看来,本校的选修课出勤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大家对于选修课还是用着认真的态度的。
(四)重学分偏好热门课程:选课导向渐趋功利
选修课的考试成绩与奖学、评优休戚相关。“只有选修课不挂科,才能参与奖学评优”,不少大学生坦言,除了就业,迫于评奖和学分等压力,都会对自己如何选课产生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示,学生心目中“好”课的标准就是,容易通过、容易得高分、老师要求不严。同学们选课的标准各有不同,有的同学为了修够学分而选择考试容易的课程,有的同学则选择一些打分高的课程,以保证自己的结业成绩。由此可见,选课的标准与听课的标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同学们没有选修该门课程,并不代表对其毫无兴趣。受功利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选修课上还存在着“偏食”现象。为了对毕业后的就业等有一定帮助,如今大学生普遍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口才演讲等课程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不少课程最后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而且出勤率也比较低。
三、提高大学生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选修课的开设在我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大部分同学对选修课都有着正确的认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就做的完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可能是有多种因素所影响的,比如开设时间短、教学观念的保守、资源资金的短缺等,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在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笔者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看法和建议,咨询了很多相关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一)满足学生需求,完成自主选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世界地理、计算机游戏、酒店管理等,这些趋向学生职业方向的都可以吸引学生报名参加。还有一些贴近生活的课程,比如社交礼仪、卫生学、心理学等;也有一些体育锻炼的课程,比如足球、羽毛球、篮球、武术、轮滑等。以上的种种,在各高校都是热门选项,这也导致了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有的选修课人山人海,有的却可能因为人数过少而不得不停开。这些热门的选修课,又因为要求人数上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大一部分同学也被迫放弃自己钟爱的一门课程,就出现了“所学非想学”的现状。不仅仅在数量上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在质量上也往往打了折扣,专业选修课可能未必是专业的老师来开的课,而且在时间上学生也要百分百的听从安排,没有选择和自主权,往往使得学生很疲惫,尤其是一些课程会安排在晚上。学校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调查明显不够,但是我们得明白只有真正的以服务学生为目的,才能真正的让学生选好课、学好课。 (二)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灵活设置考试方式
学校应有选修课程内容简介,报名前发给学生,以免盲目选修。不要限定人数名额,应完全放开,按照选修人数确定班次,而不应是先设班次,限定名额硬性分配,从而导致由报名顺序而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应由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既自主选择课程,也应自主选择教师。
选修课的授课方式相比必修课更加的灵活,为了减少学生的应试心态,期末考核应该也是灵活多变,让学生不只是单单地关注考试的重点内容。采取的方式上要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并且能够学有所获,发挥课程小组的团队作用,建立成绩评定的基本标准,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的学生来制定,无论是笔试、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都可以,要坚决杜绝学生混学分的现象。标准制定的同时,需要严格的配套制度来进行严格的执行与监督,以保证灵活多变的选修课考核可以有效地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地解决高校公共选修课所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三)上课时间自主化,尽量避免时间冲突
选修课的安排一般都是在下午、晚上或者周末,对于学校来说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控,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束缚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往往会出现无精打采的教与学,疲惫的精神状态,教学质量肯定也随之大打折扣。选修课在各高校会有规定学生大学的时光里要修完几门课程,很多高校会在大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以后更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使得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里的课程安排非常满,空闲时间极度减少了。这样的现象对于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情,因为很多学生要面临着实习,如果课程安排与实习发生冲突,学生会选择性地放弃去选修一门课程,因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实习经验比一门课程更有实际意义。除去实习,也有忙于做兼职、考研、社会活动等而不得不放弃上课。为了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学校可以将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浓缩为几周内,全部的课程安排尽量在大一到大三之间全部教授完,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四)取消学分制度,让学生从心选课
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否需要点名、是否容易通过,这样的选课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易,得高分、容易过的课程都成了选修课中的“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选修课却成了“冷门”。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责任心差。做事全凭热情,遇到问题习惯于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原因。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学生选课进行科学指导。首先,学校应大力宣传开设的选修课,要求每门课程都配有明确的课程介绍,包括开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授课方法、开课时数、教材和参考书目、考试要求、先修课程要求、教师概况,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建议等,让学生选得明白。其次,学校应取消学分制,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而对旷课次数多和旷考者取消选修资格,并予以处罚。
(五)校际合作选修课,营造双赢局面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各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特色课程与优秀教师的结合,使各个学校的选修课都显示出独特的一面。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高校密集区域开始尝试建立教学共同体。各校之间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的选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气氛,并增加了学生间的校际交往。因此,校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优秀课程的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的共赢举措。
四、结束语
高校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根据自己专业特点与培养要求设置选修课程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国内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太多,导致“千校一面”,何必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上呢?国外很多大学的选修课比重都在60%。当今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陈旧的灌输式教育上,这对学生完全没吸引力,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课、传授知识,能不能让学生激烈地参与讨论,能不能改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交互式、探讨式教育,能不能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当下课程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明业,李欣则.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
[2]荆晓艳.关于改进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意见[J].甘肃科技,2010,(16).
[3]刁晓平,李少华.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6).
[4]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张斐.校际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
基金项目:该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重点项目)(2011年68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文翠(1970-),女,汉族,吉林省桦甸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移动学习,web数据挖掘。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11-03
“从心选择,尊重你的内心,在大学里你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和兴趣,选你感兴趣的课程,不要困扰于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著名企业家李开复曾经对于大学选修课作出这样的告诫。选修课和必修课一起组成了高校课程体系,同时选修课也填补了专业必修课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补全相关专业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又由于选修课给学生在选择上有很大的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对口选择,这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了很多让我们担忧的问题,比如逃课现象严重,选课最求成绩和好过。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一直流传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消极言论,导致这种现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长此以往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只能作为一种增加学生学分的例行工具。针对此种现象,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合适的对策来改善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的200名本科生。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了调查:①实地调查与访问。对课堂实地考察和交流访谈,进行记录和整理。②问卷调查。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有效回收率95.4%。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选课并非兴趣使然,异化选课标准盛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5%的同学是根据兴趣选修专业相关的课程,相反,绝大部分同学却不是在考虑自身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选课的。以学分要求作为选课依据的比例为47%,这说明选课的学分对同学们的课程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考勤要求低,考试容易,对老师喜欢等其他因素为标准的比例为30%。另外,有18%的同学是在综合考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标准,再作出其选择。见图1。
(二)选课系统管理不规范:选课需“拼杀”
目前高校选修课均为“先到先得”,尽管很多高校也推出了不同年级分时段选课,但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过选课时段服务器爆满而“当机”的状况。“好不容易上了系统,却发现原本兴趣的课程满额了,只能另外开选。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表明,文科类选修课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占35%。医学类选修课也有30%的学生喜欢,工科类占23%,而理科类是最少的,只有12%。
(三)选课出勤统计
49%的同学会经常去上所选课程;每次都出席的同学只占29%,还有20%的同学很少去上,从上述数据可知,教务系统中显示的选课人数,并不代表实际听课人数。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原因缺陷自己的选修课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选修课,能保持较高的出勤率,不是全勤,也是正常的。但是从统计结果看来,本校的选修课出勤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大家对于选修课还是用着认真的态度的。
(四)重学分偏好热门课程:选课导向渐趋功利
选修课的考试成绩与奖学、评优休戚相关。“只有选修课不挂科,才能参与奖学评优”,不少大学生坦言,除了就业,迫于评奖和学分等压力,都会对自己如何选课产生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示,学生心目中“好”课的标准就是,容易通过、容易得高分、老师要求不严。同学们选课的标准各有不同,有的同学为了修够学分而选择考试容易的课程,有的同学则选择一些打分高的课程,以保证自己的结业成绩。由此可见,选课的标准与听课的标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同学们没有选修该门课程,并不代表对其毫无兴趣。受功利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选修课上还存在着“偏食”现象。为了对毕业后的就业等有一定帮助,如今大学生普遍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口才演讲等课程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不少课程最后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而且出勤率也比较低。
三、提高大学生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选修课的开设在我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大部分同学对选修课都有着正确的认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就做的完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可能是有多种因素所影响的,比如开设时间短、教学观念的保守、资源资金的短缺等,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在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笔者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看法和建议,咨询了很多相关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一)满足学生需求,完成自主选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世界地理、计算机游戏、酒店管理等,这些趋向学生职业方向的都可以吸引学生报名参加。还有一些贴近生活的课程,比如社交礼仪、卫生学、心理学等;也有一些体育锻炼的课程,比如足球、羽毛球、篮球、武术、轮滑等。以上的种种,在各高校都是热门选项,这也导致了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有的选修课人山人海,有的却可能因为人数过少而不得不停开。这些热门的选修课,又因为要求人数上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大一部分同学也被迫放弃自己钟爱的一门课程,就出现了“所学非想学”的现状。不仅仅在数量上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在质量上也往往打了折扣,专业选修课可能未必是专业的老师来开的课,而且在时间上学生也要百分百的听从安排,没有选择和自主权,往往使得学生很疲惫,尤其是一些课程会安排在晚上。学校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调查明显不够,但是我们得明白只有真正的以服务学生为目的,才能真正的让学生选好课、学好课。 (二)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灵活设置考试方式
学校应有选修课程内容简介,报名前发给学生,以免盲目选修。不要限定人数名额,应完全放开,按照选修人数确定班次,而不应是先设班次,限定名额硬性分配,从而导致由报名顺序而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应由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既自主选择课程,也应自主选择教师。
选修课的授课方式相比必修课更加的灵活,为了减少学生的应试心态,期末考核应该也是灵活多变,让学生不只是单单地关注考试的重点内容。采取的方式上要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并且能够学有所获,发挥课程小组的团队作用,建立成绩评定的基本标准,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的学生来制定,无论是笔试、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都可以,要坚决杜绝学生混学分的现象。标准制定的同时,需要严格的配套制度来进行严格的执行与监督,以保证灵活多变的选修课考核可以有效地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地解决高校公共选修课所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三)上课时间自主化,尽量避免时间冲突
选修课的安排一般都是在下午、晚上或者周末,对于学校来说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控,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束缚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往往会出现无精打采的教与学,疲惫的精神状态,教学质量肯定也随之大打折扣。选修课在各高校会有规定学生大学的时光里要修完几门课程,很多高校会在大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以后更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使得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里的课程安排非常满,空闲时间极度减少了。这样的现象对于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情,因为很多学生要面临着实习,如果课程安排与实习发生冲突,学生会选择性地放弃去选修一门课程,因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实习经验比一门课程更有实际意义。除去实习,也有忙于做兼职、考研、社会活动等而不得不放弃上课。为了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学校可以将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浓缩为几周内,全部的课程安排尽量在大一到大三之间全部教授完,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四)取消学分制度,让学生从心选课
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否需要点名、是否容易通过,这样的选课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易,得高分、容易过的课程都成了选修课中的“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选修课却成了“冷门”。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责任心差。做事全凭热情,遇到问题习惯于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原因。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学生选课进行科学指导。首先,学校应大力宣传开设的选修课,要求每门课程都配有明确的课程介绍,包括开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授课方法、开课时数、教材和参考书目、考试要求、先修课程要求、教师概况,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建议等,让学生选得明白。其次,学校应取消学分制,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而对旷课次数多和旷考者取消选修资格,并予以处罚。
(五)校际合作选修课,营造双赢局面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各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特色课程与优秀教师的结合,使各个学校的选修课都显示出独特的一面。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高校密集区域开始尝试建立教学共同体。各校之间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的选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气氛,并增加了学生间的校际交往。因此,校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优秀课程的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的共赢举措。
四、结束语
高校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根据自己专业特点与培养要求设置选修课程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国内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太多,导致“千校一面”,何必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上呢?国外很多大学的选修课比重都在60%。当今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陈旧的灌输式教育上,这对学生完全没吸引力,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课、传授知识,能不能让学生激烈地参与讨论,能不能改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交互式、探讨式教育,能不能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当下课程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明业,李欣则.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
[2]荆晓艳.关于改进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意见[J].甘肃科技,2010,(16).
[3]刁晓平,李少华.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6).
[4]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张斐.校际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
基金项目:该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重点项目)(2011年68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文翠(1970-),女,汉族,吉林省桦甸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移动学习,web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