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要由追求数量、速度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能否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是衡量学科教育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落,实现教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话题教学法概述
话题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需要,选取恰当的综合性素材作为问题情境,让师生根据问题情境所设置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展开质疑激趣、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提炼建构、情感升华,在师生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达成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当然,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最好的方法是参与社会实践,最好的教室是课堂之外。但在我国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全日制教学,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仅有的空余时间要应付大量的作业,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开展。话题教学法选取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作为话题,在三尺讲台狭小教室就可以纵论天下事,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话题教学策略初探
(一)国家角度宽广视野选取热点话题,实现政治认同
教育部在细化落实《课标》发布会中指出,4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政治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认同,还包括信仰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等等。基于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基于政治认同范围的广泛性,我们筛选话题时,应该站在国家角度宽广的社会视野选取话题,并与党的新发展理念新方针政策对接,引导学生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比如在上《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时,遵循国家角度、宽广视野的原则,我选取了香港暴乱这个话题。通过探究香港暴乱的由来,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核心素养。再比如讲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我选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习总书记“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认同。
(二)坚持问题导向,展开话题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以话题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以作出正确的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比如,在讲《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这一课时,我以香港暴乱话题为依托,以“暴乱分子是爱港还是乱港?”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明辨是非,在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再比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我以“明星天价薪酬”话题,以“从分配机制角度如何促进娱乐业良性健康发展”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天价薪酬现象,探究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的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依托话题情境,开展活动体验,内化法治意识素养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行为知之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依托话题情境,开展辩论会、模拟听证会、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增强法治意识素养。比如,在讲《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这一课时,我依托“香港暴乱”这个话题情境,围绕“猫为何怕老鼠?——香港警察为何不敢放手抓捕暴乱分子?”这个学生充满疑惑的问题,创设香港模拟法庭,通过审判“暴乱分子”,学生体验到了香港执法权、立法权、司法审判权三权分立的法治特点,体验到了香港资本主义法治与大陆社会主义法治的不同,增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认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又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我以“明星天价薪酬”这个热门话题为依托,以“天价薪酬是否合法?”为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明星、粉丝、、制片方、政府官员、低收入群众展开辩论。学生在亲身活动中,体验到了合情合理与合法的区别,体验到了法治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增强了学法懂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治意识。
(四)围绕热点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公共参与能力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務,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途径,政治课程的教学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并在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由于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课外时间少,因此课堂模拟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教学方式。我的主要做法是将学生分为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提前将探究话题分派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学期承担1-2次话题探究主讲任务,可以有至少一周到2个月的准备时间,以展示调查报告、模拟社会现实、组织话题辩论、主讲探究课题等等,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在《民主决策》这一课中,我提前预设“高中非毕业年级是否可以开展课外补课”这个贴近学生的热门话题,让学生模拟听证会,政府代表、学校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专家代表、社会群众代表都由学生担任,从策划、主持、模拟召开都交给学生。先给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带着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有关听证会的流程、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当堂模拟表演。学生在角色表演中体会到了参与的乐趣,培养了公共参与意识,增强了公共参与的能力。
总之,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我国教育正由追求分数成绩向追求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政治教师要及时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包括话题教学法在内的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要由追求数量、速度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能否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是衡量学科教育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落,实现教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话题教学法概述
话题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需要,选取恰当的综合性素材作为问题情境,让师生根据问题情境所设置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展开质疑激趣、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提炼建构、情感升华,在师生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达成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当然,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最好的方法是参与社会实践,最好的教室是课堂之外。但在我国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全日制教学,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仅有的空余时间要应付大量的作业,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开展。话题教学法选取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作为话题,在三尺讲台狭小教室就可以纵论天下事,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话题教学策略初探
(一)国家角度宽广视野选取热点话题,实现政治认同
教育部在细化落实《课标》发布会中指出,4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政治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认同,还包括信仰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等等。基于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基于政治认同范围的广泛性,我们筛选话题时,应该站在国家角度宽广的社会视野选取话题,并与党的新发展理念新方针政策对接,引导学生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比如在上《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时,遵循国家角度、宽广视野的原则,我选取了香港暴乱这个话题。通过探究香港暴乱的由来,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核心素养。再比如讲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我选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习总书记“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认同。
(二)坚持问题导向,展开话题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以话题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以作出正确的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比如,在讲《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这一课时,我以香港暴乱话题为依托,以“暴乱分子是爱港还是乱港?”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明辨是非,在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再比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我以“明星天价薪酬”话题,以“从分配机制角度如何促进娱乐业良性健康发展”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天价薪酬现象,探究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的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依托话题情境,开展活动体验,内化法治意识素养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行为知之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依托话题情境,开展辩论会、模拟听证会、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增强法治意识素养。比如,在讲《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这一课时,我依托“香港暴乱”这个话题情境,围绕“猫为何怕老鼠?——香港警察为何不敢放手抓捕暴乱分子?”这个学生充满疑惑的问题,创设香港模拟法庭,通过审判“暴乱分子”,学生体验到了香港执法权、立法权、司法审判权三权分立的法治特点,体验到了香港资本主义法治与大陆社会主义法治的不同,增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认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又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我以“明星天价薪酬”这个热门话题为依托,以“天价薪酬是否合法?”为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明星、粉丝、、制片方、政府官员、低收入群众展开辩论。学生在亲身活动中,体验到了合情合理与合法的区别,体验到了法治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增强了学法懂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治意识。
(四)围绕热点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公共参与能力
《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務,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途径,政治课程的教学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并在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由于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课外时间少,因此课堂模拟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教学方式。我的主要做法是将学生分为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提前将探究话题分派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学期承担1-2次话题探究主讲任务,可以有至少一周到2个月的准备时间,以展示调查报告、模拟社会现实、组织话题辩论、主讲探究课题等等,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在《民主决策》这一课中,我提前预设“高中非毕业年级是否可以开展课外补课”这个贴近学生的热门话题,让学生模拟听证会,政府代表、学校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专家代表、社会群众代表都由学生担任,从策划、主持、模拟召开都交给学生。先给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带着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有关听证会的流程、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当堂模拟表演。学生在角色表演中体会到了参与的乐趣,培养了公共参与意识,增强了公共参与的能力。
总之,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我国教育正由追求分数成绩向追求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政治教师要及时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包括话题教学法在内的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