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司匹林自1899年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逾百年。20世纪6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被广泛用于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了卓越成效。
阿司匹林的作用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姊妹病。“糖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糖友”人群的3倍,“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友”人群的2~4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健康人心血管内皮非常光滑,血液流畅无阻;而“糖友”由于“糖毒”和“脂毒”不断损伤血管内皮,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沉积于损伤的血管内皮,使光滑的血管内皮慢慢变得粗糙。日积月累,本来富有弹性的动脉慢慢变硬,即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糖友”致残或致死的重要因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动脉血管被血栓栓塞。一旦被血栓栓塞部位的组织、器官中断血液供给,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素,就会发生变性和坏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就引发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脑的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
阻塞血管的血栓是从哪里来的呢?产生血栓的罪魁祸首是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引发的。研究发现,“糖友”(尤其是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糖友”)血小板中血栓素合成明显增多,所以容易形成血栓。
阿司匹林除具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外,还有阻断环氧化酶的作用,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就无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使心血管突发事件下降15%,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36%,脑梗死发生率下降27%。
哪些“糖友”需服用阿司匹林
1.40岁以上的“糖友”,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嗜烟、高血压、超重或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紊乱等高危因素中的一项者,就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据《美国内科医师健康研究》报道,“糖友”服用阿司匹林,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下降61%。循证医学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友”。比如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腔隙性梗死史,或脑梗死史;有间歇性跛行周围血管病史;有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尿史;有血脂紊乱等,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能大幅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6类“糖友”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1.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以免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2.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3.活动性肝病。
4.忌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5.血友病。
6.与抗凝药(肝素、双香豆素)、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联合应用时应谨慎,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
最佳剂型:阿司匹林有普通型片剂和肠溶型片剂。普通型片剂在胃内溶解,容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伴有消化性溃疡的“糖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引起胃出血的风险。肠溶型片剂只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不会伤胃黏膜。因此,选择优质肠溶型阿司匹林片剂服用更安全。
最佳剂量:据2002年英国总结了全球287个试验点结果的报道,每天服用75~150毫克效果最好。低于75毫克效果不能肯定,剂量过高,效果未必增加多少,还会增加不良反应。最佳剂量每日100毫克。
服用时间:晚间10点以后人体活动少了,喝水量也少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了,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容易聚集。新生的血小板产生时间也是在晚间10点以后,服用阿司匹林2小时后血药浓度才会达到高峰,2~4小时才能发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时间段多在凌晨和早晨6:00~8:00。所以,晚饭后睡前1次服用阿司匹林效果会更明显。
长期服用:血小板寿命平均10天左右,每天有十分之一的血小板是新生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新生的血小板聚集。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90%被抑制,就能发挥预防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若擅自停用阿司匹林48小时,则体内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受到的抑制率低于80%,此时防止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保护作用即丧失。所以必须坚持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只要服用过程中无明显出血,就应该服用终身。
(编辑/李文解)
阿司匹林的作用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姊妹病。“糖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糖友”人群的3倍,“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友”人群的2~4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健康人心血管内皮非常光滑,血液流畅无阻;而“糖友”由于“糖毒”和“脂毒”不断损伤血管内皮,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沉积于损伤的血管内皮,使光滑的血管内皮慢慢变得粗糙。日积月累,本来富有弹性的动脉慢慢变硬,即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糖友”致残或致死的重要因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动脉血管被血栓栓塞。一旦被血栓栓塞部位的组织、器官中断血液供给,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素,就会发生变性和坏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就引发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脑的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
阻塞血管的血栓是从哪里来的呢?产生血栓的罪魁祸首是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引发的。研究发现,“糖友”(尤其是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糖友”)血小板中血栓素合成明显增多,所以容易形成血栓。
阿司匹林除具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外,还有阻断环氧化酶的作用,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就无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使心血管突发事件下降15%,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36%,脑梗死发生率下降27%。
哪些“糖友”需服用阿司匹林
1.40岁以上的“糖友”,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嗜烟、高血压、超重或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紊乱等高危因素中的一项者,就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据《美国内科医师健康研究》报道,“糖友”服用阿司匹林,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下降61%。循证医学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友”。比如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腔隙性梗死史,或脑梗死史;有间歇性跛行周围血管病史;有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尿史;有血脂紊乱等,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能大幅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6类“糖友”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1.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以免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2.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3.活动性肝病。
4.忌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5.血友病。
6.与抗凝药(肝素、双香豆素)、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联合应用时应谨慎,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
最佳剂型:阿司匹林有普通型片剂和肠溶型片剂。普通型片剂在胃内溶解,容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伴有消化性溃疡的“糖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引起胃出血的风险。肠溶型片剂只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不会伤胃黏膜。因此,选择优质肠溶型阿司匹林片剂服用更安全。
最佳剂量:据2002年英国总结了全球287个试验点结果的报道,每天服用75~150毫克效果最好。低于75毫克效果不能肯定,剂量过高,效果未必增加多少,还会增加不良反应。最佳剂量每日100毫克。
服用时间:晚间10点以后人体活动少了,喝水量也少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了,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容易聚集。新生的血小板产生时间也是在晚间10点以后,服用阿司匹林2小时后血药浓度才会达到高峰,2~4小时才能发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时间段多在凌晨和早晨6:00~8:00。所以,晚饭后睡前1次服用阿司匹林效果会更明显。
长期服用:血小板寿命平均10天左右,每天有十分之一的血小板是新生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新生的血小板聚集。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90%被抑制,就能发挥预防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若擅自停用阿司匹林48小时,则体内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受到的抑制率低于80%,此时防止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保护作用即丧失。所以必须坚持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只要服用过程中无明显出血,就应该服用终身。
(编辑/李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