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服用阿司匹林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司匹林自1899年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逾百年。20世纪6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被广泛用于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了卓越成效。
  
  阿司匹林的作用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姊妹病。“糖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糖友”人群的3倍,“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友”人群的2~4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健康人心血管内皮非常光滑,血液流畅无阻;而“糖友”由于“糖毒”和“脂毒”不断损伤血管内皮,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沉积于损伤的血管内皮,使光滑的血管内皮慢慢变得粗糙。日积月累,本来富有弹性的动脉慢慢变硬,即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糖友”致残或致死的重要因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动脉血管被血栓栓塞。一旦被血栓栓塞部位的组织、器官中断血液供给,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素,就会发生变性和坏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就引发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发生在供应脑的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
  阻塞血管的血栓是从哪里来的呢?产生血栓的罪魁祸首是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引发的。研究发现,“糖友”(尤其是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糖友”)血小板中血栓素合成明显增多,所以容易形成血栓。
  阿司匹林除具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外,还有阻断环氧化酶的作用,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就无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使心血管突发事件下降15%,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36%,脑梗死发生率下降27%。
  
  哪些“糖友”需服用阿司匹林
  1.40岁以上的“糖友”,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嗜烟、高血压、超重或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紊乱等高危因素中的一项者,就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据《美国内科医师健康研究》报道,“糖友”服用阿司匹林,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下降61%。循证医学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友”。比如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腔隙性梗死史,或脑梗死史;有间歇性跛行周围血管病史;有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尿史;有血脂紊乱等,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种预防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能大幅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6类“糖友”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1.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以免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2.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3.活动性肝病。
  4.忌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5.血友病。
  6.与抗凝药(肝素、双香豆素)、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联合应用时应谨慎,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
  最佳剂型:阿司匹林有普通型片剂和肠溶型片剂。普通型片剂在胃内溶解,容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伴有消化性溃疡的“糖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引起胃出血的风险。肠溶型片剂只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不会伤胃黏膜。因此,选择优质肠溶型阿司匹林片剂服用更安全。
  最佳剂量:据2002年英国总结了全球287个试验点结果的报道,每天服用75~150毫克效果最好。低于75毫克效果不能肯定,剂量过高,效果未必增加多少,还会增加不良反应。最佳剂量每日100毫克。
  服用时间:晚间10点以后人体活动少了,喝水量也少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了,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容易聚集。新生的血小板产生时间也是在晚间10点以后,服用阿司匹林2小时后血药浓度才会达到高峰,2~4小时才能发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时间段多在凌晨和早晨6:00~8:00。所以,晚饭后睡前1次服用阿司匹林效果会更明显。
  长期服用:血小板寿命平均10天左右,每天有十分之一的血小板是新生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新生的血小板聚集。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90%被抑制,就能发挥预防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若擅自停用阿司匹林48小时,则体内有聚集功能的血小板受到的抑制率低于80%,此时防止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保护作用即丧失。所以必须坚持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只要服用过程中无明显出血,就应该服用终身。
  (编辑/李文解)
其他文献
“三日可无肉,日菜不可无”,这是古人描写蔬菜重要性的一句话。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居民每天吃1斤蔬菜。而我国在2002年所做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每人每天吃的蔬菜仅27.6克,远远低于所建议的标准。特别是深色绿叶蔬菜,中国人吃得还远远不够。  绿叶蔬菜含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还有充足的水分,其所含的叶绿素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物质。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水果的量受到限制,维生素C的摄入量相对不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传统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理念改变就是建议尽早预防治疗、主张应用标本兼治的药物,主张尽早联合用药、要求多重干预,积极全面的治疗。    预防由“单一干预”向“多重管理”转变  我国里程碑式研究——大庆研究,在研究结束后随访的20年期间,仍然可以看到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较低,甚至在心血管发病率、累计死亡率方面都有降低趋势
期刊
我今年24岁,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生8个月的时候,就检查出了患有糖尿病,从此之后我就离不开胰岛素了,是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妈妈为我买了很多补品,每个月花在药品和补品上的钱就占了家里一半的开销。我现在长大了,也工作了,挣的钱足够养活自己,我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上班、开会、旅游、参加体育活动;唯一不同的是,我要注意自己的血糖,所以我的包里不是化妆品,而是胰岛素,还有升糖片。  说到这里,我就跟大家分享一
期刊
从2011年12月1日开始,中国卫生部发布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更加严格,纳入的患者更多,大概每十个孕妇就有一个“糖妈妈”,中国整体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将上升至10%以上。在此之前,美国糖尿病学会也已做了关于标准的变更。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加严格出于何种考量?对于“糖妈妈”及她们的后代,妊娠期血糖异常到底有何影响?我们又将如何规范化管理才能把危害减到最低?诊断的更严格化,纳入
期刊
明眸善睐,眉目如画……历来人们就以数之不尽的优美辞藻来形容眼睛的无限魅力。对于眼睛近视的年轻朋友,戴着框架眼镜免不了会遮住双眸的灵动。于是隐形眼镜的出现,使众多“眼镜族”对它趋之若鹜。然而,隐形眼镜虽有百般好,但适合所有人佩戴吗?    随意佩戴有危险  隐形眼镜,又叫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在佩戴隐形眼镜前应该经过专业验光师检查,且仔细评估后才可戴。不可随便
期刊
60岁的李先生患糖尿病20年,牙齿已经没有几颗了,吃一粒花生米都困难,还经常会出现牙床肿胀的情况,痛苦不堪。而80岁的王奶奶患糖尿病40年了,依然牙齿健全,吃花生米和坚果类食物不是问题。同患糖尿病,口腔健康状况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副主任医师荣文笙,她为“糖友”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维护牙齿健康的小方法。    血糖达标  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环境下,
期刊
糖尿病眼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其中以视网膜病变最为典型,它发病率高、失明率高、隐蔽性强。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因此及早保护小血管是防治之本。糖尿病患者应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并提前服用保护小血管的药物。一旦出现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等症状,首先要控制好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然后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确定眼底病变程度,以便采取激光、冷冻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
笔者的一位熟人今年75岁,患2型糖尿病12年,体重超重,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双下肢动脉硬化等。他最近三年一直患有足跟痛,位置在右足靠后偏外,行走时很痛,特别是刚起床的头几步非常痛,但是在门诊拍片一切都正常。专门排查过骨质疏松症,也没有异常。服药、外敷、单方都用过,但疗效均不佳。一天,他过来咨询我,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的意见是:如果你排除了骨质疏松症,其他的检查也未见异常,那基本
期刊
天气冷,人也似乎变得懒了,那些在好天气里随处可见、爱好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朋友们也更多地蜗居室内了。实际上大家知道,冬季血糖本来就容易波动,如果再减少运动甚至不动,就更可能导致血糖不稳,带来各种隐患。  河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郭晓玲告诉记者,中国古话有“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之说。当然,所谓“一勤”是概括,具体操作起来,可不止一勤。    勤强身、逸致病  郭晓玲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长寿的老
期刊
糖尿病的治疗个体化很强,它不像是治疗单一的肺炎病患,可以进行一体化抗生素的使用。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个体化更是明显,哪怕是血糖值及病程长短都一样,但是根据不同个人及不同情况,口服的药物也完全不同。因此合适自己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药。    选药是前提  怎样才能选到合适自己的药物呢?首先需要到专科医院做系统的检查,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并不是越贵越新的药就是好药。决定哪个药最适合患者,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