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你既忐忑又期待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网购之旅,但是付款方式实在麻烦;QQ之类的聊天软件你已经驾轻就熟,也认识了陌生的网友;手机是刚刚配置的奢侈品,让生活方便高效了很多,可后来才发现男友在手机里对你说的所有加班,其实都是在会网友……那时,你觉得互联网很有意思,让世界变小了很多。
如今,你的各种文字、照片、视频、数据,已经跨过了U盘阶段,直接进入了全部上线的“云存储“;社交网站推荐的“你可能认识”的好友,正是十年没联系的初中死党;每个月的支付宝账单你都不敢看,但是有包裹寄到的时候又无比快活;你发现自己需要出门的理由越来越少,你时时刻刻攥着手机刷微博……你几乎已经感觉不到网络的所谓存在,因为它就是你的生活。
现在,如果有人动了你的电子设备,就好像是在用你的牙刷或是偷拍裙底,随之而来的恐惧是:有人在偷窥你的隐私。可实际上,Web2.0时代的窥私,早已不再像陈冠希的“艳照门”那样,需要偷走、拆解你的硬件设备了。
失控的个人信息
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在网上暴露自己或者别人的信息——邮件、即时聊天、买过的东西、写过的文字、贴过的照片和视频、加过的朋友……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数字足迹,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留下交易记录。如果隔两三天回头看,你会惊讶于自己在网上留下了这么多东西。
其实,只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人们愿意分享各种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从自我暴露中获得的快感,多过受到的伤害。所以,他们乐意用微博整日“碎碎念”,甚至不介意在网上贴自己喝醉了在马桶上发酒疯的照片。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将这些数据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关于我们私生活的编年史。这几年,随着微博、视频、社交网站等的爆炸性普及,“数字卷宗”的容量正在极度膨胀。而且,在这些卷宗中,并非只有你自己留下的信息,还包括别人留下的关于你的一切言论和信息。这让我们处于一个持久的“被观察”的状态中,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可搜索、可推测的,并向所有人开放。
“当一个产品免费的时候,产品就是你自己。”这条看起来拗口的格言其实并不难懂,Facebook 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看起来免费的服务,其实已经价值 930 亿美元。你在各类社交网站中输入了如此多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正是Facebook和Web 2.0时代雨后春笋般的无数小公司所倚赖的生财之道。
如今最流行的精准营销、社会化营销、移动广告等,无不是基于个人信息的高度精准化才能得以实现。虽然目前来说Facebook依然承诺不把大量的数据卖给营销商和广告商,但它目前主推的人脸认识技术和收购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都让人相信Facebook靠这些数据生财只是时间问题。
失控的网络社交
最近微博上有一条转发很踊跃的段子:“某人骂微博推荐系统:什么烂推荐系统,把我前女友推荐给我老婆,说你们有共同好友!还有一个女孩将前男友从QQ删除了,过几天弹出提示:你可能认识他。女孩心想:何止认识……”莞尔一笑后直面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跨过了关系经济时代的门槛。
小刘是名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前不久当他打开QQ时,发现自己突然出现在一个“推特好友”的圈子里,上面有不少自己在推特上的好友,“可我跟他们没互换过QQ呀”?小刘还发现,在另一个叫“高中同学”的圈子中,出现了很多很久没联系的同学,而有些同学,自己并不想见到。
小刘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各种使用QQ圈子后的感受开始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播,有人说,“太神了,那么久那么远的人都找到了”,也有的人大叫,“怎么前女友和现在的女友在圈子里碰头了”?
小刘有一丝恐惧:“QQ是不是分析了我平时的聊天记录,才能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为什么我自己的真实姓名会在圈子里展现给那些陌生人?”
社会网络营销学者申音,对QQ圈子引发的争议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时代,Google、Facebook会越来越多地记录个人信息,“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网络影响力就越大”。在推特和微博上,加V认证的人是少数,但因为公开了个人信息,他们的话在其专业领域内更可信,主宰了信息的流动。
因此,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个人社交生活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交会倒逼真实社交”。在今天,豆瓣、Google的推荐结果,有时准确程度已经超出了用户自我定位的程度。总有一天,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大量收集、分析、计算,“机器比你更懂你”。因此,个人在这个新社会的最重要能力,是“适应”而非“遗忘”。
针锋相对地,宣亚公司的社交网络研究者高济禾则认为,用工程师的思维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问题,是QQ圈子引发强烈不满的本质原因。他说,人类的社交关系并非简单在工具层面上即可以维护、增强的,其背后还有制度、社会结构的强大影响力。QQ圈子可以扩展人脉,但这种“意外扩展”带来的并非都是愉快,很可能会在复杂的关系作用下带来意外结局,例如发现“原来我室友和初中同学有一腿”“某下属和某哥们儿居然一起被抓过”等。
真正好的社交产品,应该尊重“遗忘”的权利而不是把所有信息都记录、推送过来;应该尊重用户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权是种假象;社交产品还应该嵌入制度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这种社交关系中掺杂了更多权力、利益与交换的用户环境下,不该指望着简单的算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人脉问题。
失控的位置服务
喜欢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吗?每次手机弹出“该应用需要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时,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很喜欢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说你在哪里?曾试图定位过自己的男女朋友?刚说的这些事情,即使自己没有这样干,身边多多少少也会有这样的朋友,因此你已经渐渐地从习惯到漠视。不过,随着这类行为的增多,失控的征兆已然显现。
移动终端地图和定位服务的发展,已经让别人很难再就身在何处这样的问题对你撒谎。这似乎是好事情。但是,随着这些LBS获取的信息越来越详细,关于位置的隐私也愈加没有保证。另一方面,Google Maps等地图导航应用技术已经由室外走进室内,以后你的手机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也许比你所知道的要更精确,更有用。
Girls Around Me,一款上线3个月后即被苹果下架的基于位置的交友应用。它的功能是寻找身边的女孩,找到之后做什么?更多的俗人,应该是约会、聊天、“办事”……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Girls Around Me可能只是面临更多的道德问题,但Girl Around Me显然走得太远,它接入 Facebook API,浏览者不仅可以扫描到身边有几个女孩,还能知道她们分别是谁、兴趣爱好、约会态度、宗教信仰、性趣取向……总之,所有用户自己在Facebook上记录过的东西。而在开发者网站对其的描述中是这样措辞的:想坠入爱河,还是寻找一夜情?Girls Around Me 可以帮助你!Girls Around Me 能显示最火爆的夜店有谁,怎么可以找到她们……浏览本地活跃姑娘们的照片,点击她们的相册,你还可以发现她们更多的信息。
科技博客作者John Brownlee在试用该应用两个月后,以一篇长微博《这款骇人应用不仅在未知情情况下跟踪女性,它将唤醒Facebook隐私政策》促使Girls Around Me最后以下架了事,但关于此事件的隐私权讨论还远未停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陌生人扫描到,并且被一定程度地了解,由此让别人单方面决定是否要和你发展出一段关系,而这一切都基于你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和强大的定位技术,你能接受吗?
如今,你的各种文字、照片、视频、数据,已经跨过了U盘阶段,直接进入了全部上线的“云存储“;社交网站推荐的“你可能认识”的好友,正是十年没联系的初中死党;每个月的支付宝账单你都不敢看,但是有包裹寄到的时候又无比快活;你发现自己需要出门的理由越来越少,你时时刻刻攥着手机刷微博……你几乎已经感觉不到网络的所谓存在,因为它就是你的生活。
现在,如果有人动了你的电子设备,就好像是在用你的牙刷或是偷拍裙底,随之而来的恐惧是:有人在偷窥你的隐私。可实际上,Web2.0时代的窥私,早已不再像陈冠希的“艳照门”那样,需要偷走、拆解你的硬件设备了。
失控的个人信息
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在网上暴露自己或者别人的信息——邮件、即时聊天、买过的东西、写过的文字、贴过的照片和视频、加过的朋友……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数字足迹,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留下交易记录。如果隔两三天回头看,你会惊讶于自己在网上留下了这么多东西。
其实,只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人们愿意分享各种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从自我暴露中获得的快感,多过受到的伤害。所以,他们乐意用微博整日“碎碎念”,甚至不介意在网上贴自己喝醉了在马桶上发酒疯的照片。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将这些数据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关于我们私生活的编年史。这几年,随着微博、视频、社交网站等的爆炸性普及,“数字卷宗”的容量正在极度膨胀。而且,在这些卷宗中,并非只有你自己留下的信息,还包括别人留下的关于你的一切言论和信息。这让我们处于一个持久的“被观察”的状态中,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可搜索、可推测的,并向所有人开放。
“当一个产品免费的时候,产品就是你自己。”这条看起来拗口的格言其实并不难懂,Facebook 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看起来免费的服务,其实已经价值 930 亿美元。你在各类社交网站中输入了如此多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正是Facebook和Web 2.0时代雨后春笋般的无数小公司所倚赖的生财之道。
如今最流行的精准营销、社会化营销、移动广告等,无不是基于个人信息的高度精准化才能得以实现。虽然目前来说Facebook依然承诺不把大量的数据卖给营销商和广告商,但它目前主推的人脸认识技术和收购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都让人相信Facebook靠这些数据生财只是时间问题。
失控的网络社交
最近微博上有一条转发很踊跃的段子:“某人骂微博推荐系统:什么烂推荐系统,把我前女友推荐给我老婆,说你们有共同好友!还有一个女孩将前男友从QQ删除了,过几天弹出提示:你可能认识他。女孩心想:何止认识……”莞尔一笑后直面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跨过了关系经济时代的门槛。
小刘是名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前不久当他打开QQ时,发现自己突然出现在一个“推特好友”的圈子里,上面有不少自己在推特上的好友,“可我跟他们没互换过QQ呀”?小刘还发现,在另一个叫“高中同学”的圈子中,出现了很多很久没联系的同学,而有些同学,自己并不想见到。
小刘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各种使用QQ圈子后的感受开始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播,有人说,“太神了,那么久那么远的人都找到了”,也有的人大叫,“怎么前女友和现在的女友在圈子里碰头了”?
小刘有一丝恐惧:“QQ是不是分析了我平时的聊天记录,才能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为什么我自己的真实姓名会在圈子里展现给那些陌生人?”
社会网络营销学者申音,对QQ圈子引发的争议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时代,Google、Facebook会越来越多地记录个人信息,“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网络影响力就越大”。在推特和微博上,加V认证的人是少数,但因为公开了个人信息,他们的话在其专业领域内更可信,主宰了信息的流动。
因此,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个人社交生活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交会倒逼真实社交”。在今天,豆瓣、Google的推荐结果,有时准确程度已经超出了用户自我定位的程度。总有一天,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大量收集、分析、计算,“机器比你更懂你”。因此,个人在这个新社会的最重要能力,是“适应”而非“遗忘”。
针锋相对地,宣亚公司的社交网络研究者高济禾则认为,用工程师的思维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问题,是QQ圈子引发强烈不满的本质原因。他说,人类的社交关系并非简单在工具层面上即可以维护、增强的,其背后还有制度、社会结构的强大影响力。QQ圈子可以扩展人脉,但这种“意外扩展”带来的并非都是愉快,很可能会在复杂的关系作用下带来意外结局,例如发现“原来我室友和初中同学有一腿”“某下属和某哥们儿居然一起被抓过”等。
真正好的社交产品,应该尊重“遗忘”的权利而不是把所有信息都记录、推送过来;应该尊重用户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权是种假象;社交产品还应该嵌入制度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这种社交关系中掺杂了更多权力、利益与交换的用户环境下,不该指望着简单的算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人脉问题。
失控的位置服务
喜欢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吗?每次手机弹出“该应用需要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时,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很喜欢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说你在哪里?曾试图定位过自己的男女朋友?刚说的这些事情,即使自己没有这样干,身边多多少少也会有这样的朋友,因此你已经渐渐地从习惯到漠视。不过,随着这类行为的增多,失控的征兆已然显现。
移动终端地图和定位服务的发展,已经让别人很难再就身在何处这样的问题对你撒谎。这似乎是好事情。但是,随着这些LBS获取的信息越来越详细,关于位置的隐私也愈加没有保证。另一方面,Google Maps等地图导航应用技术已经由室外走进室内,以后你的手机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也许比你所知道的要更精确,更有用。
Girls Around Me,一款上线3个月后即被苹果下架的基于位置的交友应用。它的功能是寻找身边的女孩,找到之后做什么?更多的俗人,应该是约会、聊天、“办事”……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Girls Around Me可能只是面临更多的道德问题,但Girl Around Me显然走得太远,它接入 Facebook API,浏览者不仅可以扫描到身边有几个女孩,还能知道她们分别是谁、兴趣爱好、约会态度、宗教信仰、性趣取向……总之,所有用户自己在Facebook上记录过的东西。而在开发者网站对其的描述中是这样措辞的:想坠入爱河,还是寻找一夜情?Girls Around Me 可以帮助你!Girls Around Me 能显示最火爆的夜店有谁,怎么可以找到她们……浏览本地活跃姑娘们的照片,点击她们的相册,你还可以发现她们更多的信息。
科技博客作者John Brownlee在试用该应用两个月后,以一篇长微博《这款骇人应用不仅在未知情情况下跟踪女性,它将唤醒Facebook隐私政策》促使Girls Around Me最后以下架了事,但关于此事件的隐私权讨论还远未停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陌生人扫描到,并且被一定程度地了解,由此让别人单方面决定是否要和你发展出一段关系,而这一切都基于你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和强大的定位技术,你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