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是课前进行预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预习,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强化训练,通过实践让孩子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预习中有困惑,讨论交流时能集中注意力思索探究,提高预习水平,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激发阅读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对要学的知识做成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听课时便会豁然贯通,提高听课效率。对课前预习充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促使他更加努力,从而就会重视预习环节。长时间的坚持,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现课前预习的优势,自然地形成课前预习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可以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透过这双“眼睛” 揣摩一下文章的思路和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例如: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半截蜡烛是文章的线索, 贯穿全文,题目新颖,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半截蜡烛关乎伯诺德一家的性命,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如课文《钱学森》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坎坷而漫长的回国之路,让我们感受到他伟大而浓郁的爱国情怀。相关资料: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地恼火,海军军官金布尔甩下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他们还没收了钱学森的资料、书籍,污蔑他是间谍,把他抓了起来,关押在一个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后来,虽然钱学森被科学界知名人士保释,但他办公室、住宅的电话、信件还要受到严密检查。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从生字词入手,要求学生读准其字音,读准生字新词,阅读过程中遇到读不准或者不会解释的生字词时要及时查字典,并标注到课本上,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将文章当中出现的多音字,借助工具书或字典注明读音,并组词;不理解的词据所处的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判断,阅读课文时要眼、口、脑、手并用,预习时遇到上面问题时用笔圈划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解决,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如课文《半截蜡烛》生字新词中,自己会读、会写、能理解字词。
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认真指寻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如《半截蜡烛》一文中,①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②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③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扩展延伸、增强求知欲望 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搜集李白《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有关送别的诗。又如,《半截蜡烛》,可以想象: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作相应的拓展。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地由教师设置问题到自己能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再由教师的点拨指导,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预习能力。真正做到自己预设问题,达到预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指导方能实现。
结束语
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课前预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青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预习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考有很大作用。对于课前预习教师一定要给予精心指导,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阅读的效果,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
注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对要学的知识做成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听课时便会豁然贯通,提高听课效率。对课前预习充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促使他更加努力,从而就会重视预习环节。长时间的坚持,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现课前预习的优势,自然地形成课前预习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可以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透过这双“眼睛” 揣摩一下文章的思路和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例如: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半截蜡烛是文章的线索, 贯穿全文,题目新颖,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半截蜡烛关乎伯诺德一家的性命,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如课文《钱学森》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坎坷而漫长的回国之路,让我们感受到他伟大而浓郁的爱国情怀。相关资料: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地恼火,海军军官金布尔甩下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他们还没收了钱学森的资料、书籍,污蔑他是间谍,把他抓了起来,关押在一个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后来,虽然钱学森被科学界知名人士保释,但他办公室、住宅的电话、信件还要受到严密检查。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从生字词入手,要求学生读准其字音,读准生字新词,阅读过程中遇到读不准或者不会解释的生字词时要及时查字典,并标注到课本上,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将文章当中出现的多音字,借助工具书或字典注明读音,并组词;不理解的词据所处的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判断,阅读课文时要眼、口、脑、手并用,预习时遇到上面问题时用笔圈划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解决,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如课文《半截蜡烛》生字新词中,自己会读、会写、能理解字词。
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认真指寻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如《半截蜡烛》一文中,①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②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③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扩展延伸、增强求知欲望 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搜集李白《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有关送别的诗。又如,《半截蜡烛》,可以想象: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作相应的拓展。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地由教师设置问题到自己能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再由教师的点拨指导,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预习能力。真正做到自己预设问题,达到预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指导方能实现。
结束语
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课前预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青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预习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考有很大作用。对于课前预习教师一定要给予精心指导,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阅读的效果,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