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谢冕《论诗》)诗歌词曲的寥寥数语,简约而不简单,语言的不连贯性、跳跃性,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思维空间,能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正是想象思维的运用,赋予诗歌更多品读和欣赏的内涵,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融入文化背景解读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明文章诗歌都体现一定的时事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从相应的文化背景中认识和学习诗歌,能使诗歌更具有血肉。将诗歌放入到文化背景中予以解读,能使得学生将意会转为一种内在探究需要。
  在融入文化背景解读时,应该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特色上予以揣摩,丰富诗歌表达的内涵。学生以现代的生活感知来审视诗歌,容易偏离作者表达的初衷。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以时空穿越的形式来感知诗歌文化背景,不仅能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动力,更能使学生对诗歌表达主题有更为明确的思维方向。融入文化背景解读诗歌,让学生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深化理解。从文化背景中解读诗歌,能使学生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融入文化背景解读诗歌,能使学生对作品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初衷有更为丰富的感受。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赏析中,如果对白居易此时的遭遇背景有一定的认知,就不难体味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意图。《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因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司马职位往往是安排“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接受监督看管。作者以处于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来暗示自己的不幸遭遇,让读者对白居易的“生不逢时”有深刻感受。
  二、围绕诗歌题目丰富认知
  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和眼睛。从简短的题目中揣摩文章表达主旨,能给遐想留下丰富的空间。以诗歌题目为鉴赏想象思维点,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精神,更能使他们在主动鉴赏过程中丰富主旨意图。
  诗歌作者在表达诗歌内容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概括,而作为诗歌精髓的内容定会由题目来予以体现。丰富诗歌的题目认知,能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水到渠成的自然衔接,准确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在教学中不妨以标题为线索,解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的真正趋向。对一些表面上与诗歌内容无关的题目,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予以深化理解,最大限度发挥其内化生成作用,提高理解准确性。
  从诗歌题目中挖掘值得探究的内容,能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情感。在赏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如果离开对题目的解读,学生容易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发生理解偏差,仅当成是写景抒情,就不能明白作者以事喻理来表达读书的感受。正是通过对诗歌题目的二次升华和揣摩,才体会到了诗歌题目妙笔生花的艺术效果。
  三、紧扣物境意象拓展延伸
  诗歌表达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风花雪月、有豪情壮志、有借古讽今。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和思,展现的是诗歌“含蓄蕴藉”之美。学生在紧扣物境意象中主动想象联想,自然有别有洞天之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时,一方面,突出物境的描述,鼓励他们从富有表达意义而又言简意赅的实词中体味作者的深刻内涵,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提及的“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让人体味秋荒和愁思;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好意象,让他们从作者的留白中体味其中的深层内涵意义。通过意象的人为艺术加工,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另辟蹊径的方式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拓展延伸物境意象,本身也就体现了对诗歌的升华。例如,在李商隐《锦瑟》赏析中,通过对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片段意象组合,诗人创造出富有情愫的朦胧情境之美,让读者在诗歌咏物的过程中体味“悼亡”和“自伤”情怀。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学习和理解诗歌,定会形成与众不同的认知感悟,有效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四、尝试换位思考走近作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诗歌赏析中,换位思考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自由快乐的阅读中形成“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换位思考使学生对作者的表情达意有更为丰富的认知。
  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观点来还原诗歌,能帮助学生更好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通过对诗歌开放化理解、整体性感知,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倘若随着诗人一同观察,定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独特感受。在尝试换位思考过程中,多给学生想象思维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由、自主、自然、自信的学习认知过程中探寻诗歌的奥妙;多以任务型话题为引导,帮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认知思维策略,将诗歌欣赏作为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鼓励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表达内心情感世界,帮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体味诗人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在与诗人对话中获得更为真切的认知感受,更能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之感。
  换位思考能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余地。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针对“笑”字,可引导学生与苏轼进行对话:为什么以周郎之笑来表达自己的哀心之叹?让学生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来体味面对同样如画的江山,周郎建功立业,而同样多才多情的“我”却落魄黄州,“我”不能不“苦笑”,“我”和周郎怎么能同日而语呢?这样自然而然让学生从怀古中体味诗人的悲哀之处。
  如上所述,运用想象思维来解读诗歌,能使学生在多元化体味诗人表达意图的基础上,赋予诗歌更多的想象空间,帮助他们体味诗歌蕴含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想象思维的运用也是丰富学生语言、感知情感和提高语言文化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驱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221300)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一门学科,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育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正好满足了这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语文教师采取创新的方式合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逐渐把“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  一、教育体制中的少教多学模式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手段与方式,用最小的投入与最少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担当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更承担着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的重要任务。学习是重要的,但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人不是为了学习而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奥斯
高考诗歌鉴赏题是较难得分的题型之一,许多学生在这一类型的题目考查中陷入泥潭,因此,分析这种题型并总结一些答题技巧很有必要。  一、紧扣诗歌题目,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在古代诗歌中,题目是作品内涵的一扇窗户,可以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目的,还可能蕴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于正确解读诗歌、领会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重视对诗歌题目的解读,从中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准确领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