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文教学维度建构策略探寻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教学科普文时,往往存在着语文味与科学味的剥离,单一性和复杂化的离散等问题。普实和普适是一种教学理念,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该回归普实与普适。因此,普及、普实、普适,这就是教学科普文的三个维度,能同时达到这三个维度,也就实现了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普及 普实 普适 科普文教学 维度建构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集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则成了附庸之物,其实,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简单化的文本解读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
  科普文究竟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普实性,教学策略的普适性,是实现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一、从了解走向深究:科学知识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就是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低层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对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是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这样全班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有一些学生对大熊猫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能对大熊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天敌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有关大熊猫的有趣故事”。这时,老师把大家感兴趣话题进行了分类,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知识,下一节课的时候,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就让学生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从了解到深究,进一步激发和延续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从了解到深究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从准确走向生动:科普文普实的教学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学文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的准确。笔者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片段一:
  师:科学家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来的?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水的第一种来源。(学生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他在讲解的时候有一词说得特别好,你注意到了吗?
  生:“也许”这个词。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讲解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呢?不用不行吗?
  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师:对,这样说话就显得严谨、准确多了。
  这一段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推测”“推断”“也许”这些词语的区别,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小学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文表达不仅准确,还表现出生动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表达。
  片段二: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那么,你们这些小观众们爱听吗?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在对话中品讀、感悟,使学生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有趣。从用词的准确走向语言的生动,这也是科普文普实的价值取向。
  三、从特殊走向一般: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中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1.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品出语言之妙,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在语言文字中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科普文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老师教学方法的普实、教学策略的普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这样,理性、科学的文本和课堂才能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在“科普文”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达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重境界,这也是科普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企业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细胞,是经济社会的基
【摘 要】  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情境,以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为情感基础,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情境化教学 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使教师头疼不已。学生在作文写作时,“老、旧、虚、拼”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导致教师在上作文课时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只能自己闭门造车,而学生一提起写作就
【摘 要】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视野,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反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学生更好地作文、积累字词句以及学习其它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中,教师须给学生介绍符合小学生实际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更多地涉猎知识,同时通过有效的与生活和其它学科结合进行拓展阅读,汲取更广泛的营养,进而有效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课外 生活 学科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精神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加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介人护理干预,连
煤炭设计企业技术管理同其他生产单位相比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既要对设计负责,还要对施工、设备安装以及建设单位的正常生产负责。又由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周期相对工程建设周期要
通过对葡萄酒旅游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消费者对葡萄酒旅游的消费需求,以期能为各类葡萄酒旅游更好地定位于目标市场提供帮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休
社会变革之快,无法想像,尤其体现在近两年的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当互联网思维及其衍生出的新经济模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之时,物业
【摘 要】  在作文写作中,经常有学生抱怨不知写啥,没有典型的材料充实文章。究其原因是占有材料少,平时积累少,到使用时“捉襟见肘”了。为了提高学生积累材料的认识,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习惯,笔者从几年来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材料积累、运用,收获颇佳。  【关键词】  作文 写作 材料 积累  在作文写作中,“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目标与要求的同一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内容的一致性和方法的互补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统优势,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
摘 要 调查研究了试验地南繁青稞(云南元谋)蚜虫种类、蚜虫群体数量、温湿度以及肥水条件与黄矮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蚜虫种类主要有禾谷缢管芽、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程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温干旱条件下青稞黄矮病发病严重。肥水条件好的地块,青稞黄矮病发病较轻。  关键词 青稞;南繁;黄矮病;蚜虫  中图分类号:S435.1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