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电工学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步子),学生在每一步作出正确的解答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高度和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 电磁感应教学 小步子教学 教学模式
一、产生背景
不少教师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基础差,反应慢,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节奏。确实,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他们掌握知识有局限性,灵活性不够:往往是老师教一点,知一点,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长期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何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最有效的安排就是:教师要把比较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即“小步子教学法”。
二、课题简介
小步子教学法,其实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再精致、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的步子,一步一清,步步相连,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因为步子被分解得更细、更小,知识的跨度就降低,坡度减小,学生就容易获得成就感;又因为步步之间有逻辑上的关联,启发性更强,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学原则
1.积极反映原则
前面提到了学生“听课”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地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映,然后给予强化,以巩固这个反映,并促使学生作进一步反映。
2.小步子原则
教学所呈现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每一步都能体现出问题的价值。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四、教学模式及其在电磁感应教学中的应用
小步子教学一般呈现出的是一种“直线式流程”。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知识点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下小步子: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一步一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下面举例说明在电磁感应这一内容中的应用。
案例1.电磁感应现象
互动环节:找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
任务布置:1.观察磁铁的动作(插入、拔出、静止)。
2.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实验现象:(学生总结)磁铁静止不动时,指针不偏转;插入或拔出时,指针发生偏转。
分解步骤:从试验现象入手,提出第一个问题,即:
第1小步: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什么产生?(电流)
由学生给出的答案,按照逻辑继续往下进行。
第2小步:为什么会产生电流?(磁铁靠近时,磁场增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磁铁静止时,磁场不变,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变化。所以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磁通的变化。)
既然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磁通量的变化,那么磁通量变化是产生电流的唯一条件吗?提出第3个问题。
第3小步: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吗?(学生实验,电路断开,发现无电流)。
由以上三步,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上面的例子通过一些分解步骤,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起到的效果是: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成就和自信。
案例2:楞次定律
内容: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
铺设的第一步:弄清里面的关键词“阻碍”。
老师:何谓“阻碍”,“阻碍=阻止”吗?
学生:……
感应电流是有方向性的,方向又该如何去判断?依据是楞次定律,也就是说楞次定律是用来判断电流的方向的。总结3小步:
(1)判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
感应电流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如果磁通量增加,怎样阻碍它的增加?产生相反的方向;如果减磁通量减少,怎样阻碍它的减少?产生相同的方向。即多的要减弱,少的要进行补充。
(2)由磁通量的变化→判断磁场方向(增反减同)。
(3)由磁场方向→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安培定则)。
通过小步子的及时刺激给予学生成功感,从中体验参与带来的快乐,因此学生便有了继续参与的兴趣。
五、注意的问题
使用“小步子教学法”,因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反应,所以还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没有什么比得到大家的肯定更让人兴奋。学生们尤其需要鼓励。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都可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这种教学法可以适用于多门课程,但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设计好步子该如何分解。只有合理地分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普莱西,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2]刘景海.成功教育.
关键词: 电磁感应教学 小步子教学 教学模式
一、产生背景
不少教师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基础差,反应慢,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节奏。确实,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他们掌握知识有局限性,灵活性不够:往往是老师教一点,知一点,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长期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何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最有效的安排就是:教师要把比较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即“小步子教学法”。
二、课题简介
小步子教学法,其实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再精致、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的步子,一步一清,步步相连,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因为步子被分解得更细、更小,知识的跨度就降低,坡度减小,学生就容易获得成就感;又因为步步之间有逻辑上的关联,启发性更强,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学原则
1.积极反映原则
前面提到了学生“听课”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地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映,然后给予强化,以巩固这个反映,并促使学生作进一步反映。
2.小步子原则
教学所呈现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每一步都能体现出问题的价值。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四、教学模式及其在电磁感应教学中的应用
小步子教学一般呈现出的是一种“直线式流程”。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知识点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下小步子: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一步一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下面举例说明在电磁感应这一内容中的应用。
案例1.电磁感应现象
互动环节:找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
任务布置:1.观察磁铁的动作(插入、拔出、静止)。
2.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实验现象:(学生总结)磁铁静止不动时,指针不偏转;插入或拔出时,指针发生偏转。
分解步骤:从试验现象入手,提出第一个问题,即:
第1小步: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什么产生?(电流)
由学生给出的答案,按照逻辑继续往下进行。
第2小步:为什么会产生电流?(磁铁靠近时,磁场增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磁铁静止时,磁场不变,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变化。所以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磁通的变化。)
既然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磁通量的变化,那么磁通量变化是产生电流的唯一条件吗?提出第3个问题。
第3小步: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吗?(学生实验,电路断开,发现无电流)。
由以上三步,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上面的例子通过一些分解步骤,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起到的效果是: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成就和自信。
案例2:楞次定律
内容: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
铺设的第一步:弄清里面的关键词“阻碍”。
老师:何谓“阻碍”,“阻碍=阻止”吗?
学生:……
感应电流是有方向性的,方向又该如何去判断?依据是楞次定律,也就是说楞次定律是用来判断电流的方向的。总结3小步:
(1)判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
感应电流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如果磁通量增加,怎样阻碍它的增加?产生相反的方向;如果减磁通量减少,怎样阻碍它的减少?产生相同的方向。即多的要减弱,少的要进行补充。
(2)由磁通量的变化→判断磁场方向(增反减同)。
(3)由磁场方向→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安培定则)。
通过小步子的及时刺激给予学生成功感,从中体验参与带来的快乐,因此学生便有了继续参与的兴趣。
五、注意的问题
使用“小步子教学法”,因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反应,所以还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没有什么比得到大家的肯定更让人兴奋。学生们尤其需要鼓励。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都可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这种教学法可以适用于多门课程,但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设计好步子该如何分解。只有合理地分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普莱西,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2]刘景海.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