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孩子往往被过度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散步》一文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敬老”,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上主抓这一点,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孝亲敬老课,也许对学生一生都会有所教益。
1)课前布置。一部分学生注意搜集爸爸妈妈照顾老人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找一些爸爸妈妈与老人在一起的照片;一部分从网上搜集林秀贞等敬老爱老事迹材料;再一部分寻找有关敬老爱老内容的歌曲(光盘或磁带)。
2)学习课文,深挖“敬老”主题。首先,从“我”这个主要人物探讨:
①文中“我”的突出表现是什么?(孝)由此可见,本文主题即为“敬老”。
②“我”的孝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因为儿子的诚恳、孝敬,老迈的母亲变得顺从;第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对母亲的万分疼爱;第三,“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我”的决定体现了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这一头。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作品主题。生活中一家三口散步游玩的极其普遍,但陪老人出来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对身体虚弱的老人;给老人提供物质保障的不少,但关注老人精神生活的却不多;宠爱孩子,委屈老人的现象很普遍,把老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很少,尤其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的老人。播放用MP4录制的2则公益广告:一则是儿孙陆续打电话说不回去吃饭,老人在一次次失望之余只有孤独的叹息;另一则是老人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小孩子们在吃饱喝足后纷纷离去,留下一桌杯盘狼藉和孤独的老人。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之一 ——很多老人得不到及时的赡养与精神安慰。进而明确:老人们需要关爱与尊重。
4)探讨敬老的意义:使家庭和美。文中体现家庭和美的地方:“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再深入探究“敬老”与家庭和美的关系,问题及结果如下:
①如果散步不带母亲,结果会怎样?虽然其三口人高兴了,但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
②如果发生分歧时顺从儿子,委屈母亲,结果如何?老人同样会有“外人”的疏离感,内心会很不快乐。
③如果我决定走大路时妻子执意顺从儿子,会如何?那样不论结果怎样走,母亲都会有被冷落的感觉。也会助长孩子的私心而变得不听话。可见作为儿媳,和丈夫一样尽孝有多重要。
④对儿子的影响——从小灌输“敬老”观念,孩子也会变得乖顺有教养,长大后,也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成为有修养的人。这样“敬老”之风代代传,家庭何愁不和美,社会何愁不和谐?
5)借助多媒体,了解生活中“孝”的故事,强化“敬老”意识。学生从网上搜集到很多故事。其中,解放初期,陈毅当上海市长期间执意为母亲洗其藏起来的屎尿衣裤的故事,让学生们很受感动;“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对学生触动也很大。
班上一位学生还讲述了妈妈细心照料生病住院的奶奶时的点点滴滴:喂水喂药,擦澡洗脚,端屎端尿……同时放映妈妈与奶奶在一起的照片,老人脸上的微笑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美,学生深受感染。
6)拓展延伸,深化“敬老”内涵。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以轻衬重,以小见大,从中年人这一代人责任的高度,把敬老爱幼的内涵从家庭延伸到了民族与社会,意在呼吁大家共同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
多媒体放映:
①苏北一小山村的张建国与礼珍夫妇捡个落魄村头的老妈养起来的视频故事;
②林秀贞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几位孤寡老人的有关视频材料;
③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太平村冯祖增在丧子丧偶后由养女细心赡养,仍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文字材料。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义,强化学生头脑中的“敬老”观念。
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光盘,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把“孝”与“敬老”美德带回家庭,传向社会。
1)课前布置。一部分学生注意搜集爸爸妈妈照顾老人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找一些爸爸妈妈与老人在一起的照片;一部分从网上搜集林秀贞等敬老爱老事迹材料;再一部分寻找有关敬老爱老内容的歌曲(光盘或磁带)。
2)学习课文,深挖“敬老”主题。首先,从“我”这个主要人物探讨:
①文中“我”的突出表现是什么?(孝)由此可见,本文主题即为“敬老”。
②“我”的孝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因为儿子的诚恳、孝敬,老迈的母亲变得顺从;第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对母亲的万分疼爱;第三,“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我”的决定体现了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这一头。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作品主题。生活中一家三口散步游玩的极其普遍,但陪老人出来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对身体虚弱的老人;给老人提供物质保障的不少,但关注老人精神生活的却不多;宠爱孩子,委屈老人的现象很普遍,把老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很少,尤其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的老人。播放用MP4录制的2则公益广告:一则是儿孙陆续打电话说不回去吃饭,老人在一次次失望之余只有孤独的叹息;另一则是老人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小孩子们在吃饱喝足后纷纷离去,留下一桌杯盘狼藉和孤独的老人。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之一 ——很多老人得不到及时的赡养与精神安慰。进而明确:老人们需要关爱与尊重。
4)探讨敬老的意义:使家庭和美。文中体现家庭和美的地方:“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再深入探究“敬老”与家庭和美的关系,问题及结果如下:
①如果散步不带母亲,结果会怎样?虽然其三口人高兴了,但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
②如果发生分歧时顺从儿子,委屈母亲,结果如何?老人同样会有“外人”的疏离感,内心会很不快乐。
③如果我决定走大路时妻子执意顺从儿子,会如何?那样不论结果怎样走,母亲都会有被冷落的感觉。也会助长孩子的私心而变得不听话。可见作为儿媳,和丈夫一样尽孝有多重要。
④对儿子的影响——从小灌输“敬老”观念,孩子也会变得乖顺有教养,长大后,也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成为有修养的人。这样“敬老”之风代代传,家庭何愁不和美,社会何愁不和谐?
5)借助多媒体,了解生活中“孝”的故事,强化“敬老”意识。学生从网上搜集到很多故事。其中,解放初期,陈毅当上海市长期间执意为母亲洗其藏起来的屎尿衣裤的故事,让学生们很受感动;“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对学生触动也很大。
班上一位学生还讲述了妈妈细心照料生病住院的奶奶时的点点滴滴:喂水喂药,擦澡洗脚,端屎端尿……同时放映妈妈与奶奶在一起的照片,老人脸上的微笑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美,学生深受感染。
6)拓展延伸,深化“敬老”内涵。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以轻衬重,以小见大,从中年人这一代人责任的高度,把敬老爱幼的内涵从家庭延伸到了民族与社会,意在呼吁大家共同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
多媒体放映:
①苏北一小山村的张建国与礼珍夫妇捡个落魄村头的老妈养起来的视频故事;
②林秀贞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几位孤寡老人的有关视频材料;
③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太平村冯祖增在丧子丧偶后由养女细心赡养,仍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文字材料。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义,强化学生头脑中的“敬老”观念。
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光盘,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把“孝”与“敬老”美德带回家庭,传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