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孤城的诗歌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充满了拂拭不去的孤独,这份浓郁的孤独感横跨了诗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风华正茂时,细语吟哦的“我只希望/将自己套种进/你感觉中孤独的一隅”(《给缪斯》),捧着一颗赤诚之心,献祭给诗歌女神;中年到来后,不断地追问着“又拿什么来稳住命脉里的孤独”(《怎敌得,这人世的寂寥》),沉迷于发掘个体踽踽独行中的踉跄心境。孤独总是如影随形,是诗人穷尽文字与无尽思绪营造的伊甸园,借以远离世间那些名与利、情与爱的缠绕。值得深思的是,诗人并未仅仅耽于孤独层层包裹下的片刻安宁,而是主动去找寻能够破解稳定结构的动态因素。构建、消解、复归,在这种循环递进的思维演练中,诗人实现了与自我的对话、和解,也呈现出了在纷攘尘世里体悟、拥抱孤独的奥义所在。
寻觅纷攘尘世中的心灵孤岛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很难挣脱集体的束缚,这宿命发生的机制源于大部分个体无法很好地摆正自我在社会中应处的位置,当外在处境与内心诉求存在差别时,孤独感便会应运而生。为了纾解来自于纷攘尘世的巨大压迫力,个体往往需要建构出一座不被外界过度打扰的净地。孤城为自己建造的净地便是以诗承载、发抒心志,在那座或许仅存的心灵孤岛中找寻内心的平和宁静。“呐喊/一个人的海啸/卑微到/可以忽略”(《草木人间》),不惮发出孤独者虽微弱却有力的声音;“一个人/在内心走得踉跄/不露声色”(《夜行记》),在无边黑夜里反而照见了最本真的面目;“连天大雨/适宜激烈/适宜一个人/闪电一般走失”(《听雨》),在淅沥雨声中笺注发自深处的自省。不时地剖解、返观,使得这座心灵孤岛更加坚不可摧。
在《剩下来的时光,我打算这样度过》这首长诗里,孤城宣告了抉择后的未来人生走向。在左顾连绵群山、右盼清澈湖水的地方,悄悄地隐居下来,与人际往来告别。含着露水的嫩叶、有气有节的瘦竹、浸染岁月的紫砂壶、缓缓摇摆的卧藤椅、沾了灰尘的洞箫,这些物件成了陪伴隐者的良友,在日日的晨曦余晖、清醒瞌睡间读书吟诗、挥毫泼墨。当走出这一方空间,伫立的苍山、下山的蚂蚁、一地的阳光、枝头的梅花、天边的皓月都会给予诗人启迪,在不断的回忆中重构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我挣扎过/现在不了”,显露着历尽万般挣扎后的醒悟;“与八百里弓背的波浪一起/练习恢复平静与归隐”,动中取静颇为考验人的修为境界。
优秀的诗人不仅仅在于对文字出神入化的组合、运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语句超脱技术层面后所能抽绎出的精神旨归。而构成精神旨归的基底便是敢于解读自我,将刀笔转向灵魂的隐微处,层层剖析,毫不避讳地呈现在一己及世人眼前,《十年》这首诗便是人生沉浮辗转后的彻悟。在喧嚣的尘世,孤城为了找寻独自的寂静,在心灵深处建造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境”。在这十年里,一块好铁变得锈迹斑斑,诗人喟叹曾经的梦徒留在清风、月光、流水、记忆的咏唱中;时间不断地被拉长,也让诗人放下了一些人与事的纠缠。“在生存与文字之间寻求平衡”,是诗人在纷攘尘世与圣洁诗歌两者张力关系中抉择后的真挚自白。
在自然万物里纾解耽思苦闷
行走于人世间,为了清洗涌入双眸里的污浊,为了净化回荡耳际的腌臜,为了抱持笃定后的纯洁心灵,便不得不找寻那些能够化解不良情绪的出口。孤城给自己设定的情思寄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风物,以及那些走过的山水、村庄,从这些寄托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以抵抗世俗生活的不断侵蚀。“故乡一身湿漉/被草编的阳光/从雪地深处一再认领”(《春天,皖南一带》),羁旅游子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割舍不断的记忆,多会成为遭逢困难后借以获取力量的源泉。“蝴蝶披星戴月/涌往我们体内/捉拿隐士与狂徒”(《蝴蝶酿》),在醇香酒味的宽慰下,思绪在月光、银饰、蘑菇房、梯田间不断跳跃,也烛照出隐秘角落。“明月随了逝水/在别人的眼里风流/在自己的缄默中孤单”(《西河微茫》),墓穴里逝者生前爱恨情仇的交织记忆,墓园外一幢幢高楼里的万家灯火,两幅并置画面突显了孤独的永存。
在孤城的诗里,多有对自然民情的或勾勒或工笔,诗人足迹所到之处,便以善感灵心观览万物,从中发掘出不尽一致的体悟。“你凭栏观花/花在看你如何遣散内心/如何搬救兵/毕竟你在人海落单已久”(《柯村油菜花》),无边无垠的油菜花地,映照出了独自赏花、难以排遣心结的孤独。“有一些景致,需得柴刀开道/才可以相遇/循杯沿的喧嚣,容易撞见内心的空寂”(《蝴蝶谷》),在醉人景致笼罩下,重新思虑起喧嚣尘世里隐藏的一颗颗的空寂内心。“百里长川,一个时代遗落下的/空腹的旧褡裢/被红丝线绣成新锦囊”(《走西口》),在历史的宏阔叙事中,对一个个人微言轻者的观照,诸如离人反复揉搓的心尖、红窗花下细针脚里的叮嘱、荒草疯长中渐次消失的身影,更能显现出一流诗人对人性何为的思索与探赜。
滇南这块区域远离中心,拥有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风情,遂成了诗人在喧嚣尘世中荡涤心灵的所在。在《老阴山的风》这首诗里,“老阴山的风”与“老阴山”成了两个对立的面相,呼啸而来的风将山巅里的嶙峋怪石、隐形豪猪暴露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之中,不再有茂密丛林的遮蔽,沉默与嗷嗷叫也会随之显现。“老阴山的风,终于在我这块温热的/外省的石头这里,发现了/松动”,逃离了充满面具的城市生活,最本真的灵魂才得以彰显。
那诗心与哲思融通的践履者
对客观世界与主观内心的反映,诗歌与哲学采用的路径有所不同,诗歌往往以字词的变化组合来显现观照后的形象化思考,哲学则主要使用繁复的逻辑表达出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原理。卓异的诗歌不仅具有诗心,而且应是努力趋向与哲思融通,即兼具形式美感与内容深度,孤城的诗歌便可归于此类。“现在是春天。我要用减法写诗歌/把一切美好的/统统减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用减法写诗歌》),不仅仅是关涉诗歌的创作谈,更可引申至减去欲望的牵累才能轻装简行。“有时留下痕迹,几粒符号,将来者的/目光慢慢磨短/更多的/貌似高僧,被木鱼省略”(《皮囊》),在寥寥数语中便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关涉皮囊的多层次思考。“一个活着的人,走在去坟墓的路上/可以恐惧/也可以不假思索/無所谓”(《坠落之轻》),由半空中独自飞舞的一片羽毛,联想到徽州老城墙里一个日渐衰老的人,勾勒出了众生面对死亡时的不同状态。孤城以长短错落的诗句,书写着对世间万物运行机理的终极思考。
整体与部分间的辩证统一是哲学里颇为重要的原理,《一只乌鸦》这首短诗便很好地为这个哲学原理做了诗性注脚。诗人将一只乌鸦比拟作一团雪,在皑皑白雪中,这只乌鸦希冀挣脱束缚,以孤绝之力发出无尽呐喊,以坚守心志振翅冲破云霄。“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擦一望无垠的/白”,局部的黑与全局的白形成了巨大张力,也埋下了尝试转化的种子。若引申来看,诗中的乌鸦、白雪两个意象指涉出社会中的个体、群体间的错综关系,以数行短诗表明深刻哲理,文字功夫与思维深度不可不细察。
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很容易发展成关乎宗教的书写,孤城诗歌中不乏由善感诗心到深入哲思再到宗教之问的思维层次嬗递。“文印庵的香火有的是耐心/将尘世清明,细细地纹进彷徨者的内心”(《迷惑》),缭绕香火让纷攘世间的彷徨众生的内心显露无遗。“试图从身体内/拔除孽债,那些早年间欠下的软钉子”(《路过祠山寺》),从佛地路过,寺庙里的一朵睡莲、一盏烛火、一声梵呗都足以让诗人放下执念,祛除心中那些裹足不前的束缚。“一尊佛塔支撑起的/天空/区别于一缕炊烟支撑起的天空/同样,区别于/一幢高楼支撑起的天空”(《文峰塔》),观览一座佛塔,不同的心境读出了寺庙避居、乡野僻居、城市聚居间的区别。
诗人是人间的最孤寂者,他们敏感的内心时常被外物触动,有感而发的只言片语却往往不被世间众生理解,孤城亦复如是,笔名便是其心志的集中体现。品读孤城的诗歌,分明可见一位踽踽独行的诗人,以诗歌作舟,摇动双桨,尝试找寻纷攘世间里的心灵孤岛;把自己沉甸甸的身体与轻飘飘的灵魂放置在自然万物之中,纾解那些无端的苦闷;以诗性之笔包孕哲思之心,使得诗歌所能表现的精神向度更为多元深刻。孤城在虽为一己体悟却极为典型的无边孤独中尽情遨游,依凭诗歌的护佑,终至实现了与自我意志的和解。
寻觅纷攘尘世中的心灵孤岛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很难挣脱集体的束缚,这宿命发生的机制源于大部分个体无法很好地摆正自我在社会中应处的位置,当外在处境与内心诉求存在差别时,孤独感便会应运而生。为了纾解来自于纷攘尘世的巨大压迫力,个体往往需要建构出一座不被外界过度打扰的净地。孤城为自己建造的净地便是以诗承载、发抒心志,在那座或许仅存的心灵孤岛中找寻内心的平和宁静。“呐喊/一个人的海啸/卑微到/可以忽略”(《草木人间》),不惮发出孤独者虽微弱却有力的声音;“一个人/在内心走得踉跄/不露声色”(《夜行记》),在无边黑夜里反而照见了最本真的面目;“连天大雨/适宜激烈/适宜一个人/闪电一般走失”(《听雨》),在淅沥雨声中笺注发自深处的自省。不时地剖解、返观,使得这座心灵孤岛更加坚不可摧。
在《剩下来的时光,我打算这样度过》这首长诗里,孤城宣告了抉择后的未来人生走向。在左顾连绵群山、右盼清澈湖水的地方,悄悄地隐居下来,与人际往来告别。含着露水的嫩叶、有气有节的瘦竹、浸染岁月的紫砂壶、缓缓摇摆的卧藤椅、沾了灰尘的洞箫,这些物件成了陪伴隐者的良友,在日日的晨曦余晖、清醒瞌睡间读书吟诗、挥毫泼墨。当走出这一方空间,伫立的苍山、下山的蚂蚁、一地的阳光、枝头的梅花、天边的皓月都会给予诗人启迪,在不断的回忆中重构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我挣扎过/现在不了”,显露着历尽万般挣扎后的醒悟;“与八百里弓背的波浪一起/练习恢复平静与归隐”,动中取静颇为考验人的修为境界。
优秀的诗人不仅仅在于对文字出神入化的组合、运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语句超脱技术层面后所能抽绎出的精神旨归。而构成精神旨归的基底便是敢于解读自我,将刀笔转向灵魂的隐微处,层层剖析,毫不避讳地呈现在一己及世人眼前,《十年》这首诗便是人生沉浮辗转后的彻悟。在喧嚣的尘世,孤城为了找寻独自的寂静,在心灵深处建造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境”。在这十年里,一块好铁变得锈迹斑斑,诗人喟叹曾经的梦徒留在清风、月光、流水、记忆的咏唱中;时间不断地被拉长,也让诗人放下了一些人与事的纠缠。“在生存与文字之间寻求平衡”,是诗人在纷攘尘世与圣洁诗歌两者张力关系中抉择后的真挚自白。
在自然万物里纾解耽思苦闷
行走于人世间,为了清洗涌入双眸里的污浊,为了净化回荡耳际的腌臜,为了抱持笃定后的纯洁心灵,便不得不找寻那些能够化解不良情绪的出口。孤城给自己设定的情思寄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风物,以及那些走过的山水、村庄,从这些寄托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以抵抗世俗生活的不断侵蚀。“故乡一身湿漉/被草编的阳光/从雪地深处一再认领”(《春天,皖南一带》),羁旅游子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割舍不断的记忆,多会成为遭逢困难后借以获取力量的源泉。“蝴蝶披星戴月/涌往我们体内/捉拿隐士与狂徒”(《蝴蝶酿》),在醇香酒味的宽慰下,思绪在月光、银饰、蘑菇房、梯田间不断跳跃,也烛照出隐秘角落。“明月随了逝水/在别人的眼里风流/在自己的缄默中孤单”(《西河微茫》),墓穴里逝者生前爱恨情仇的交织记忆,墓园外一幢幢高楼里的万家灯火,两幅并置画面突显了孤独的永存。
在孤城的诗里,多有对自然民情的或勾勒或工笔,诗人足迹所到之处,便以善感灵心观览万物,从中发掘出不尽一致的体悟。“你凭栏观花/花在看你如何遣散内心/如何搬救兵/毕竟你在人海落单已久”(《柯村油菜花》),无边无垠的油菜花地,映照出了独自赏花、难以排遣心结的孤独。“有一些景致,需得柴刀开道/才可以相遇/循杯沿的喧嚣,容易撞见内心的空寂”(《蝴蝶谷》),在醉人景致笼罩下,重新思虑起喧嚣尘世里隐藏的一颗颗的空寂内心。“百里长川,一个时代遗落下的/空腹的旧褡裢/被红丝线绣成新锦囊”(《走西口》),在历史的宏阔叙事中,对一个个人微言轻者的观照,诸如离人反复揉搓的心尖、红窗花下细针脚里的叮嘱、荒草疯长中渐次消失的身影,更能显现出一流诗人对人性何为的思索与探赜。
滇南这块区域远离中心,拥有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风情,遂成了诗人在喧嚣尘世中荡涤心灵的所在。在《老阴山的风》这首诗里,“老阴山的风”与“老阴山”成了两个对立的面相,呼啸而来的风将山巅里的嶙峋怪石、隐形豪猪暴露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之中,不再有茂密丛林的遮蔽,沉默与嗷嗷叫也会随之显现。“老阴山的风,终于在我这块温热的/外省的石头这里,发现了/松动”,逃离了充满面具的城市生活,最本真的灵魂才得以彰显。
那诗心与哲思融通的践履者
对客观世界与主观内心的反映,诗歌与哲学采用的路径有所不同,诗歌往往以字词的变化组合来显现观照后的形象化思考,哲学则主要使用繁复的逻辑表达出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原理。卓异的诗歌不仅具有诗心,而且应是努力趋向与哲思融通,即兼具形式美感与内容深度,孤城的诗歌便可归于此类。“现在是春天。我要用减法写诗歌/把一切美好的/统统减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用减法写诗歌》),不仅仅是关涉诗歌的创作谈,更可引申至减去欲望的牵累才能轻装简行。“有时留下痕迹,几粒符号,将来者的/目光慢慢磨短/更多的/貌似高僧,被木鱼省略”(《皮囊》),在寥寥数语中便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关涉皮囊的多层次思考。“一个活着的人,走在去坟墓的路上/可以恐惧/也可以不假思索/無所谓”(《坠落之轻》),由半空中独自飞舞的一片羽毛,联想到徽州老城墙里一个日渐衰老的人,勾勒出了众生面对死亡时的不同状态。孤城以长短错落的诗句,书写着对世间万物运行机理的终极思考。
整体与部分间的辩证统一是哲学里颇为重要的原理,《一只乌鸦》这首短诗便很好地为这个哲学原理做了诗性注脚。诗人将一只乌鸦比拟作一团雪,在皑皑白雪中,这只乌鸦希冀挣脱束缚,以孤绝之力发出无尽呐喊,以坚守心志振翅冲破云霄。“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擦一望无垠的/白”,局部的黑与全局的白形成了巨大张力,也埋下了尝试转化的种子。若引申来看,诗中的乌鸦、白雪两个意象指涉出社会中的个体、群体间的错综关系,以数行短诗表明深刻哲理,文字功夫与思维深度不可不细察。
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很容易发展成关乎宗教的书写,孤城诗歌中不乏由善感诗心到深入哲思再到宗教之问的思维层次嬗递。“文印庵的香火有的是耐心/将尘世清明,细细地纹进彷徨者的内心”(《迷惑》),缭绕香火让纷攘世间的彷徨众生的内心显露无遗。“试图从身体内/拔除孽债,那些早年间欠下的软钉子”(《路过祠山寺》),从佛地路过,寺庙里的一朵睡莲、一盏烛火、一声梵呗都足以让诗人放下执念,祛除心中那些裹足不前的束缚。“一尊佛塔支撑起的/天空/区别于一缕炊烟支撑起的天空/同样,区别于/一幢高楼支撑起的天空”(《文峰塔》),观览一座佛塔,不同的心境读出了寺庙避居、乡野僻居、城市聚居间的区别。
诗人是人间的最孤寂者,他们敏感的内心时常被外物触动,有感而发的只言片语却往往不被世间众生理解,孤城亦复如是,笔名便是其心志的集中体现。品读孤城的诗歌,分明可见一位踽踽独行的诗人,以诗歌作舟,摇动双桨,尝试找寻纷攘世间里的心灵孤岛;把自己沉甸甸的身体与轻飘飘的灵魂放置在自然万物之中,纾解那些无端的苦闷;以诗性之笔包孕哲思之心,使得诗歌所能表现的精神向度更为多元深刻。孤城在虽为一己体悟却极为典型的无边孤独中尽情遨游,依凭诗歌的护佑,终至实现了与自我意志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