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粟裕身工作的十四年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长期在粟裕身边任秘书工作,从战火纷飞的1948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前后共14年时间。刚去的时候,我才21岁,离开的时候已经35岁,可以说,我是在粟裕身边成熟起来的。我与粟裕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分开后,我们之间的往来联系也一直未断过。正因为如此,粟裕逝世后,我非常悲痛,有好多话要说,不说不快,现谨以此文纪念老首长的百年诞辰。
  
  到粟裕身边工作酌三步曲
  
  我到粟裕身边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步曲:第一步,听说有粟裕这个名字;第二步,见到粟裕;第三步,调到粟裕身边工作。
  我是江苏泰兴人,家靠长江边上,和泰兴县城、黄桥镇正好成三角形。1940年夏天,我正在上小学,就听说了新四军的消息,说新四军如何如何的好,打仗很勇敢,是为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听到这个消息没几天,新四军真的来了。他们身穿灰色军装,左臂戴了新四军的臂章,臂章上面我记得还有一个“挺”字,脚穿草鞋,打了绑腿,很威武。此后不久,新四军在黄桥打了大胜仗,粟裕的名字就在我的家乡传开了,《黄桥烧饼歌》老百姓也唱起来了。就是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听说有粟裕这个名字。
  5年后,我第一次见到了粟裕,那时我已经是一名新四军战士。根据《双十协定》,粟裕率领苏浙军区机关和部队撤到江北。苏中军区在兴化城组织了一次欢迎大会,粟裕在会上作报告,讲日本投降后的形势和任务。他的声音很洪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跟他隔得很远,看得不是很清楚,没有看过瘾,当时想如果能近距离见到他的面,那就好了。
  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为了适应日本投降后的形势,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粟裕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我被分配到华中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工作。粟裕对机要工作十分重视,由他直接管。他到哪里,机要科就跟到哪里。他曾对管理员周金才说:“别的科驻地分得离我远一点没有关系,唯有机要科的驻地分得不要离我太远了。”粟裕对机要人员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都很关心,有时到机要科看电报,有时找机要人员谈心。我们同粟裕关系很密切,经常见面。
  粟裕对机要人员要求很严格。他一再强调。机要人员组织上要纯洁,政治上要坚定,纪律上要严格,真正经得起残酷战争环境的考验。在他的关心下,在新四军一师和华东野战军时期,机要部门没有发生一起动摇、投敌、叛党叛军的泄密事件。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前,陈毅、粟裕率领华野机关移到坦埠附近宿营,首长驻地、作战科、机要科驻地都遭到敌机的轮番扫射轰炸。作战科驻地落下好几颗炸弹。机要科驻地落下的炸弹更多,房子倒塌起火,好多人被埋到土里,幸好无一人伤亡。这引起粟裕的高度重视,他以为机要科的密码出了问题,马上找机要科长左金祥谈话,要他把问题彻底查清楚,并布置情报部长朱诚基从空中侦察我军的密码情况。后来查明,机要科的密码没有被敌人破译,而是一个俘虏跑到济南,向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告了密,才使坦埠遭到意外空袭。这样,情况查明了,他才放下了心。
  因为战役、战斗的频繁,粟裕的来往电报很多,尤其是收报很多,有的重要电报还要抄存,机要秘书徐玉田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被选调到粟裕身边工作。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48年7月,刚刚打完豫东战役不久,我们随同粟裕辗转到河南省永城县的陈集休息。到达陈集之后的第三天,7月20日的上午,左金祥告诉我:“小鞠开,经我们研究,决定调你到4725那里去工作。“4725”是电报明码的“粟”字,当时粟裕代号是"502",但我们机要科却习惯称他"4725"。这么突然,我简直不敢相信。吃过午饭,我就冒着烈日报到去了。我进屋时,粟裕正聚精会神地查看挂在墙壁上的军用地图。他听到我的报告声,便转过身来,一边把手中的一叠电报装进他那鼓鼓囊囊的军装口袋里,一边笑嘻嘻地向我打招呼:“小胖子,你来啦,欢迎你!”然后他叫我坐下来,问我愿不愿意到他这里工作。我实打实地说:“愿意是愿意,就怕工作做不好,增加首长的麻烦。”他说:“那没有关系,好好学习嘛。”接着他便同我拉起家常来,知道我是泰兴人后,很高兴地勉励我:“你是泰兴人民的后代,来我这儿工作,一定要为泰兴人民争气,不要丢脸。”
  我在粟裕身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管电报。电报在战争年代时间性很强,机密性也很强,不是“即刻到”就是“指人译”。因此,粟裕有个规定,来了电报马上送给他看,不许有一时半刻的耽误。我开始是严格按照要求办的,但时间久了,胆子大了起来,为了照顾他的休息,就自作主张,对有的自认为电报内容不那么紧张的(多数是后勤方面的电报),如果正碰上他吃饭和休息,就不立即送给他看。开始时粟裕不知道,有一次,为了查一件事,他发现一封电报已经来了,我因怕影响他的休息而压了下来。他便严肃地对我说:“打仗,时间就是生命,不论哪方面的电报,都不要压。孙子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可见后勤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现在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后勤更是战争胜利的保障,你怎么可以小看呢!”粟裕给我敲了警钟,打那以后,我对任何电报都做到随收随送,再也不耽误了。
  
  在谁海战役的日子里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粟裕彻夜未眠,我们陪了他一个通宵。这一夜,他不是看电报,就是看地图,或者是接电话、打电话,其余时间就是在房内、房外来回转,想问题。等到他把建议发动淮海战役的电报起草好发给毛泽东,已经是第二天早晨7点多钟。他进屋休息时,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考虑他的休息,有电报随时叫他。毛泽东经慎重考虑,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粟裕提出这个重要建议,反映了他的战略眼光,这可以说是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最不寻常之处,能够从频繁的军事行动中脱身出来,冷静思考具有战略全局性的大问题。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提出的关系战略全局的重要建议不下10次,如内线歼敌的建议、淮海战役的建议、上海战役的建议,均被毛泽东采纳。根据和他较长时间的相处、观察、体会,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提出这么多重要的建议,是和他勤于思考、忘我工作分不开的。他想问题想得深,既想眼前,也想长远;既想局部,也想全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他都考虑。我经常看到他陷入沉思之中,一起散步时他也是很少说话。这种情况,在每次重大战役发起之前,或者在考虑向中央提建议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他每天都看大量的电报,要看不知多少回的地图,打多少次的电话,亲自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因此,他对整个敌情、我情、友情,了解得十分细致、周详。他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团以上干部的了解,除了要政治部门给他搞一本详细的花名册以外,还要我告诉政治部给他搞了一本团职以上干部相册,以供他经常翻阅、 查看。
  1948年10月31日,粟裕又提出一个重大建议。他认为,淮海战役是中野和华野联合作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两大野战军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是不行的。为了统一行动,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他向毛泽东建议,华野归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他的这个建议11月1日就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经过半个月的酝酿,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粟裕不仅有战略全局观点,而且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作为16个纵队36万大军的统帅,如果有私心杂念,是不会主动提出这个建议的。
  担子拣重的挑,这是粟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这样去做的。在他的戎马一生中,要算挑淮海战役这副担子最重。淮海战役是分三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5个军12万人的任务交华野承担了。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虽然交给中野承担,但华野还派了5个纵队参战。到了第三阶段,杜聿明集团30万人被华野包围了,其担子沉重可想而知。
  有人认为,淮海战役到了第二阶段华野的担子轻了,中野的担子重了。从形式上看是这样,而实质上并不是如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可以说是粟裕战争生涯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粟裕自己说,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它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黄维兵团解决,让他和杜聿明集团靠拢,再让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同杜聿明集团靠拢,形成一个大坨坨,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华野5个纵队钳制、阻击了敌人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兵力约40余万人,距主攻战场最近只有五六十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再加上华野在几个方向作战,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敌人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难度。因此他感到紧张,为此曾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躺在行军床上指挥战斗。直到把黄维兵团解决了,他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在60多个日日夜夜里,粟裕没有好好地休息过。尤其是在战役最紧张的第二阶段,他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注视着战场敌情的随时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电话铃不断地响,他一个接一个地同对方讲话,声音都嘶哑了。有时,快天明时,我们去送电报,他还在思考问题、起草电文。医生给他买了一个简陋的“健脑器”,是铝制的,头发热了,就把它戴在头上可以帮助头部散散热,但这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当时,正值严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然而,他的头部却紧张得又烫又痛,他总是不言不语地一次又一次用冷水浇浇头,有时,索性用冷水打湿毛巾把头扎起来。身边工作人员见他满脸通红,太阳穴的筋鼓了起来,知道他血压高了,医生过来一量,高压已到260毫米汞柱,低压已到150毫米汞柱了,从来没有这么高过,把大家吓了一跳。在最紧张的第二阶段,他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复发,不得不带病躺在床上指挥作战,直到赢得整个战役的最后胜利。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他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能够参加。那时,我还不懂得这些病痛。有一次,我问他:“首长,你头痛是个什么感觉?”他说:“啊呀,不好受,头昏目眩,恶心呕吐,每根头发好像钢针往里扎,手碰都不敢碰。”
  
  两个司令
  
  粟裕战功赫赫,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异常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他曾对我们说:“我之所以能对革命作出贡献,是毛主席、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野战军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流血牺牲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的结果,我个人就是‘沧海之一粟’。”
  粟裕“两让司令”(1945年,他坚持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自己任副司令员;1948年,他坚持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自己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他深层次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粟裕曾对夫人楚青说过:我让司令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军事指挥员,战前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否则是打不了胜仗的。这就要求在指挥上一定要做到令行禁止。但是从客观上来讲,由于粟裕相对年轻、资历浅,作战指挥方面不便利的问题的确是有的。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对山东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山东老区干部中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的问题。有一位纵队司令员,因为抗上,不坚决执行命令,仗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打济南战役前,曲阜会议上,毛泽东来电报撤他的职,他痛哭流涕地检讨,请求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保了他,联名发电报给毛泽东,请求给他一个机会,毛泽东采纳了,才未撤他的职。这位纵队司令员的书面检讨,粟裕批示长期保存,以作为教训。当然,这位纵队司令员检讨还是算数的,没有开空头支票,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表现很好,尤其在淮海战役中,其所部担任阻援任务,打得非常出色。
  另一个例子,孟良崮战役前,粟裕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对部署有意见,就显得不耐烦,在电话里同粟裕不服气地争辩,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当时正好在旁边,陈毅听到话筒里对方说话声音很大,感到情况不妙,马上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同对方说:怎么?粟裕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经过陈毅电话中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发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陈毅很了解粟裕工作中遇到的苦衷,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总是全力无保留地支持他。
  随着一个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他不是怕谁不听他的指挥,有碍他面子上过不去,他是考虑到战役指挥中会经常“卡壳”或打折扣的事情,对战役胜利进程会有不利影响。因此。粟裕还是不愿意和陈毅分开,“让司令”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近年来有的文章说,这是指粟裕,如此张冠李戴,在社会上流传很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根据毛泽东对粟裕评衔的态度,可以肯定他指的不是粟裕,而是指有些闹军衔的人。当时,确实有人闹军衔。有的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嫌军衔低,拒绝接受组织上授给他的军衔,军装也不穿,军衔也不戴。但是粟裕对评大将军衔根本不存在不满意,这是我明确知道的。记得当时有一天,我看到党内的一份材料上,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信息后,当面报 告了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我原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议论这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什么意思。”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是多么淡薄啊!这次谈话,对我教育很深,震动不小。
  
  三十六载蒙冤
  
  粟裕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一生。而对他的伤害,往往来自党内。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对他的批判,是对他最大的一次伤害。他经历这次坎坷的时候,我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工作,结果,会议与毛泽东的指示背道而驰,批起刘伯承、萧克的“教条主义”,粟裕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来了。批粟裕,事前,粟裕一点不知道。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也没有找他个别谈话,先打一个招呼。我接到开会通知报告他5月24日上午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他还问我什么内容。我说,没有说。往常开会都要说内容,这次开会没有讲。这是一次有元帅们参加的50多人的小型会,他一到会,会上就集中火力,猛批他的什么“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有野心”等方面的问题。他哪里想到会这样向他袭击呢?这当头一棒打得他晕头转向,莫名其妙。不仅他本人感到突然,会后,他回来对我说,有的元帅也感到突然。
  大会开始,由三张小字报引路,罗列粟裕罪名三条:一是所谓“将帅不和”;二是所谓“告洋状”;三是所谓“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批完刘伯承、萧克后,拉开架势搞粟裕,就更加升温了,有人说温度37度不够,应该提到38度到40度,扯开火线批。因此,会议决定扩大范围,从军以上扩大到师政委以上,人数从4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会议还将军委办公厅三座门礼堂临时改作贴大字报场所,号召到会同志贴粟裕的大字报,揭发批判;还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好多到会的同志大吃一惊,思想弯子转不过来。转不过来也得转,会议主导舆论是转不转是态度问题。会议方向偏了,谈不上分清是非、实事求是了。
  谁也没想到这无情的一棒会落到粟裕的头上,很多人包括粟裕在内都想不通。粟裕对革命忠贞不二,执行毛泽东、党中央指示非常坚决,要是有个人主义、争权思想等方面的事,就不会两次让司令了,更不会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冒很大风险三次向毛泽东“斗胆直呈”了。有件事最能说明粟裕的为人。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判犯了“具有反党、反人民、反社会性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粟裕参加了这次会议,但他并没有推波助澜。当时,有人从关心粟裕出发,劝说粟裕联系自己的问题,在会议上提一提。可是粟裕没有这样做。他说,我不愿利用政治风浪来为自己服务,我的历史会证明我自己的。
  粟裕挨批50多天后,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在考虑谁跟他去军事科学院时,他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去。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首长,您放心,我绝不会因为您受到错误的批判,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放到军事科学院当个副院长,就另眼看您,就改变对您的敬仰的。您是我最钦佩的人,我不认为您是犯了错误,批判的那些问题,硬是强加您身上的。”我当即表态愿意跟他去,就这样最后确定我跟他到军事科学院去。
  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他当面向叶剑英表态:“叶帅,您放心,我不会倒下的。”粟裕说到做到,他工作不是马马虎虎,而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他的住处距上班的地方较远,中午也不回家,在办公室找个地方休息,从不迟到早退,早上班,晚下班,整天忙于开会,看文件,听汇报,找干部谈话了解情况,或者下部队搞调查研究,向中央军委、国务院写出很多有分量的报告,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赏、肯定、推广。
  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叶剑英非常敬重粟裕,两人工作上配合得很好。当时已经有人对粟裕另眼相看了,可叶剑英不是这样。1958年9月,叶剑英在欢迎粟裕的军事科学院常委会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长,而是叫粟裕为粟总。我是列席了这次常委会议的,这给我以强烈的印象。这样的称呼,出于叶剑英之口,非同寻常。以后,我多次陪同粟裕去看望叶剑英,叶剑英总是称粟裕为粟总。在这次会议上,叶剑英还决定院的日常工作主要由粟裕主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8月的一天,粟裕去看望叶剑英,叶剑英对他说:你1958年的问题,也该解决一下了。这个问题我已同小平同志谈过,他点了头表示同意,你可向中央写一个个人申诉报告。粟裕写了报告以后,叶剑英在他的申请报告上作了批示,认为应该解决。转到中央后,胡耀邦也批了要解决。但此后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好多人想不通,粟裕本人也是心急如焚,内心十分痛苦。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一回,他流泪了。他有一个强烈愿望,希望在他有生之年,问题得到解决。但没有等到问题的解决,他就含冤去世了。这是一件多么大的憾事呀!
  粟裕逝世后,经过楚青15年的不懈努力,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傅奎清等六位同志的呼吁,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的关心和过问下,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公开发表了刘华清、张震纪念粟裕的文章。文章缅怀了粟裕不平凡的一生,追念了他对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还特别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的冤案从此昭雪,虽然来得晚了,但终究得到解决,使九泉之下的粟裕得到告慰。
  1962年,是我跟粟裕工作的第14个年头,也是最后的一年。2月12日这一天,粟裕找我谈话,他说:“决定你到政治学院学习,我是考虑很久了,虽然这里工作需要你,但为了你的提高,还是让你去学习一下好。”临别前,除了照例请我吃饭外,他送我一个日记本,还亲笔在扉页上题了字:“学而后知不足。”这是他留给我的唯一亲笔写的手迹。我一直把他的这一教导记在心坎上,作为时时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其他文献
(美)巴巴拉·塔奇曼 著 孟庆亮 译/中信出版社/9787508660021/2016-10/68.00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巴巴拉·W·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提出,无视可行的替代方案而坚持与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即是愚政。由此,她研究了四个历史上著名且典型的政府愚行: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导致的教廷分裂、英国乔治三世在美洲殖民地不切实际的政策,以及美国在越南的自欺欺人。在这本书中,塔奇曼以其一贯充
你是否在感冒、咳嗽、鼻塞的时候喝过热水加蜂蜜?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人们的这种舒缓感冒咳嗽症状的做法提供了科学支持。  發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文章得出结论:蜂蜜对缓解上呼吸道系统感染症状比常规疗法更为优越。“蜂蜜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可以替代抗生素。蜂蜜可以帮助减缓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3名研究人员指出:上呼吸道系统感染是医生开出抗生素处方的最常见原因。“由于上呼吸道系统感
近日,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团队研发了一种柔软的织物机械抓取器,它可以像象鼻一样抓取和释放物体而不会将其损坏。  机械抓取器是一种仿生工具,它的外形酷似一条蛇,设计灵感来自于研究人员对自然界中诸如大象、蟒蛇、章鱼等动物肢体行为的观察。“大象、蟒蛇或章鱼之类的动物会利用其柔软、连续的身体结构来抓紧物体,同时增加接触的稳定性,使它们易于探查、抓握和操控物体。这些动物之所以能夠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有高度
泰国总理 英拉  2011年8月5日英拉被选举为第28任泰国总理。英拉·西那瓦是泰国前总理他信的最小妹妹,她以超过半数的得票率击败其他竞选者,顺利当上了泰国首位女总理。  韩国总统 朴槿惠  朴槿惠在2012年12月19日获得51.6%的得票率当选韩国总统,2013年2月25日她宣誓就职入住青瓦台。朴槿惠创下了第一位女总统、第一位未婚总统、第一位得票超半数总统和第一位“总统二代”(她的父亲是前韩国
【摘要】学困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育过程中,若要学困生乐意接受批评教育,那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言语贴切中听。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外,还必须根据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研究和变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教育方式  在班主任工作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中,学困生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的教
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新老师,你好!  新学期来了,你的教师生涯也正式开始了,从此以后,"教师节"真正成了你的节日,你的身份从学生变成教师啦!为了这个转变,你一定在知识方面做了充足准备,但是,你对教师这个职业有足够的认识和认同吗?成为一名教师,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思想和情感准备?也许现在,对这些问题,你的回答未必能底气充足。因此,本刊编辑特别约请几位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谈谈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
吴芝圃,河南省杞县人。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豫皖苏军区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河南省委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10月病故。近年笔者多次采访吴芝圃家人、身边工作人员和河南省有关同志。      嗜书一辈子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吴芝
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基于学生的“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和学科能力。下面,我以“锋与天气”为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设计古诗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描写天气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常常蕴藏着丰富的气象学知识。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通过古诗创设情境,
“我们都是少数民族”  第一届新疆班,有六个民族的学生。第一次大型集会时,我说:“在新疆部,我们都是少数民族。”同学们都笑了,你看我,我看你,好像在找不同,又好像在寻找认同。我把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展示给大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成为了新疆部师生做人做事的行动准则,也是师生的共同愿景。  “现在,才是北京”  大峪中学坐落于京西山谷,确实是潜心读书的好地方。不过在发奋学习的同时
钱学森对自己有“七不”,这里只讲四个“不”,这“四不”不容商榷,绝不改变。  一是不搞“走后门”的事。社会上到处存在“走后门”现象,一些事情往往要走后门才能办成。钱学森自然不会去“走后门”,同时他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他对许多事情,定下一个原则,然后就坚持这个原则,对谁也不开先例。  多年来,一些人为违背钱老定下的原则的一些事找到秘书,秘书只能按照钱老定下的原则,婉言拒绝。在秘书这里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