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概念生“根”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建构是指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学习总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所以在建构科学概念时,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概念根植于其中。文章从链接新知生长点,运用类比,架设支架,通过比较,诱发争议,寻找认知偏差等方面介绍如何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科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2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7
  科学教学中,许多学生抱怨:“科学概念听不懂”,或“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表明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清清楚楚,但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不透彻、不准确,还是不能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中重建认知结构,表明科学概念还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心理学家尼克森认为,学习就是事实的联系,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已知的东西结合起来,把零星的知识织进有机的整体。概念建构是指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即学习者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认知结构,这些认知往往具有隐蔽性、片面性、主观性,会影响、干扰、阻碍科学概念的建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即学生研究,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的过程,即研究学生认知结构、认知规律、认知心理等。让科学概念生“根”,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建构、重构科学概念。
  一、链接新知生长点,让学生理解新知
  新知如同“新枝”,总是长在原有“枝条”上,因此学习者要建构新知识,就需要以已有知识作为生长点,这样新知识才能与原来的知识建立关联,形成有意义的知识表征。教学中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找准生长点,并加以延伸、拓展,建构起新的概念。
  例如,关于“用排气法收集CO2”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气体沉浮原理缺乏明确的感性支持;课堂上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无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导致对空气排出的方向无法判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活动,寻找相关实例,挖掘出新知的生长点。 (1)设置实验:食用油与水充分混合后静置,让学生观察和解释现象;(2)观察思考CO2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实验;(3) 让学生举出类似的实例,以加深对气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对于气体向哪里排?为什么排?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中是模糊的、隐性的,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其显性化、可视化,为学生领悟科学原理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越多,形成新知识的时间越长,这样建构的知识就越深刻、越牢固。
  二、运用类比,化解教学难点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有些科学概念较抽象,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阻碍了抽象概念的建构。为了找到知识的“根”,用形象宏观的事例作类比,让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分子作为微观世界的入门概念,不能用微观术语来解释;同时本身缺乏直观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很难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对分子概念的建构,所以借助宏观实例作类比,并通过学生的想象达到建构分子的目的。(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非常小的颗粒构成,如巨大的沙雕可以研磨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像大象、河马这样巨大的生物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胞颗粒构成等等,为建立分子模型构造出雏形,为理解蔗糖分子奠定了基础。(2)蔗糖溶解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想象:在水中蔗糖被“研磨”成极小的分子,以至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些分子的存在。
  对于分子,学生的原有认知几乎是空白,通过类比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联想和共鸣,勾勒出分子雏形,为理解溶液中的蔗糖分子打下基础。可见,一个新概念的建立,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搭建支架,让学生理解新知
  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概念建构需要的认知超出学生的原有认知范围,会导致难以理解。所以通过搭建与新知有关的支架,使其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从而建构起牢固的概念。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学生对于“空气中物质的除去,气体体积测量”这些知识点是模糊的、片面的,而教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忽略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导致新知难以“消化吸收”,所以通过架设支架,使其纳入学生的认知范围,实现知识的建构。(1)反复操作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用转换法测量气体体积的思想。(2)点燃集气瓶内的红磷,并立即盖上瓶塞,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集气瓶的瓶塞为何不易打开?从而让学生明白:集气瓶内氧气减少并导致气压降低。
  教学中由于弥补了学生的认知缺失,使得新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自然无痕地建构起新知。所以恰当的铺垫能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关键点,达到启迪思维、促进迁移的目的。
  四、通过比较辨别,让学生的认知更清晰
  初学科学时,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片面性,许多相似概念容易混淆,且有负迁移作用。通过比较辨别相互间的异同点,消除干扰,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所以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概念的比较、辨别,让学生的认知更清晰,有更坚实的根基。
  例如,以元素和原子为例,虽然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花了大量时间,但是学生对二者关系始终模糊不清。为了深刻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运用了比较的方法。(1)比较1H、2H、3H三种微粒的区别和关系,(2)比较H与1H、2H、3H的关系,在学生的比较辨别过程中,克服了原有认知中的片面性,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题海战术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仅造成师生精力的浪费,还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对于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辨别,建构知识网络,才能达到有效建构的目的。   五、通过诱发争议,让学生从错误中醒悟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认知中的有些错误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的方式,很难改变。让学生在错误点上诱发争议,在相互争辩中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结构,激起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从根本上改变错误认知,重构科学概念的目的。
  例如,为了辨别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的关系,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争议中,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如判断:饱和溶液加水就变成稀溶液,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溶质含量一定多,加水稀释后溶质含量减少就变成了稀溶液。而有的学生马上反驳:饱和溶液本身并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石灰水中溶质含量仍很少。 然后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情况下,针对暴露出来的错误,老师作为引导者,把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到概念的定义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生1:我受表面文字的误导,认为浓溶液总是饱和溶液;生2:我虽然会背概念,但在思考问题时又忽视了概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六、寻找认知偏差 完善概念内涵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已经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这些特定的认知有时会影响、干扰、阻碍新概念的建构,导致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主观性。因此教师要正视这些认知结构,通过教学活动不断调整或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科学概念。
  例如,关于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对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一位学生问老师:在水中不也有氧气吗?为什么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另一位学生很快地替老师解围: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啊。为了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1)让学生在类比中领悟: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2)在含有白磷的热水中通入氧气,观察水中白磷的燃烧现象。(3)让学生举例说明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实例,这样使学生对于燃烧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基于“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这种生活经验,产生了认知偏差,老师围绕这一观点,将学生置于新知与已有经验的矛盾中,引领学生的思维交锋,不断更新和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丰富和完善概念内涵。
  尊重学生,不仅表现在人格上,更在于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认知心理的了解和尊重,还在于对学科中有利于学生发展因素的挖掘。教师只有认识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意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按其内在的节律生长,才能真正做到让知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中,实现有效建构。
  参考文献
  [1] 荀步章.数学有效教学:从儿童的认知基础出发[J]. 教学与管理,2014,8
  [2] 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 [J]. 人民教育,2013,24
  [3] 匡金龙.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6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为例,谈了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经过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初三化学教学进入综合性的专题复习阶段。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简单罗列知识点、用习题练习代替知识点等教学方式,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If you’ve ever seen a picture of a grandparent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wondered what made their hair go from dark to light, join us as we find out why hair goes gray.  如果你曾经看过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想知道是什么让他们的头发颜色
摘要:通过带领指导学生做一系列的课外拓展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亲自深入实践,不仅增强了理解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实验;反思;实践;趣味;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愛好:阅读,游泳  座右铭:人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了就一定会失败。  就读学校班级:河北省阜城县第四中学七(2)班  指导老师:张超  My good friend is Sally. She comes from Australia. She is studying in No. 4 Middle School now and so am I.  She is a tall and lov
摘要:以一道鉴别题为基础进行发散,诱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能力得到升华,再辅助以化学实验,以真正达到复习之目的。  关键词:鉴别;深思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5  在初中化学第二轮复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If you think of the jobs robots could never do, you would put doctors and teacher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It’s easy to think of robot cleaners and factory workers, but some jobs need people’s special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作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
Is reading English hard? Did you read anything in English this week? How much of it did you underst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2” means3 how much you understand of what you read. Even if you read an En
摘要: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享受快乐的课堂。让化学课堂走向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交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
摘要:本文利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化学相声《碳氏兄弟》复习碳的氧化物的知识,让学生在相声表演中进一步感悟其中的化学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达到寓知于乐,以趣渡学的目的。  关键词:相声;趣味;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