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分析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以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跨学科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注重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无缝融合”。同时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提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关键词: 跨学科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 无缝融合 双螺旋
  “跨学科”又被称做“交叉学科”,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相互渗透、在相互交叉地带彼此融合而产生的跨越单一学科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跨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2015年至今已有635余篇学术论文,足见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程度。各级高校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众多跨学科专业之一,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特点。根据我国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数字娱乐产品的社会需求发展,数媒人才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制作、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课程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有别于非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整合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成立于2010年的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在各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和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和设计及其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我校该专业专职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专”和“通”的平衡中,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引入工程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无缝融合”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告、项目管理等众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这两门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建设围绕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综合交叉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業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等。
  1.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加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包括绘画基础和三大构成。2.专业主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艺术设计能力,包括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想想设计与动画、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3.专业方向课是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游戏开发”方向的课程包括游戏概论、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等;“动漫设计”方向包括二维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4.专业拓展课全部为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对专业深度和市场前沿的认知。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Paws3D跨平台游戏开发、摄影摄像技术、离散数学、动态网站开发、信息技术前沿、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5.集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性的培养。
  结合该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文理兼收的生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兼顾学生技术实践创新和艺术设计培养,把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无缝融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化设置方法。模块式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但同时各模块间严重缺乏有机联系和贯通。“螺旋式”指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姿态[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搭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对人文素养、科技技术的理解能力良莠不齐,且普遍缺乏艺术基础。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多元自主化“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1.“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根据招生情况,该专业的新生大部分缺乏艺术基础,且不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对计算机软件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表现得参差不齐。但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合格的艺术设计和欣赏水平。因此,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要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在实践创新指导和艺术水平等专业理论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计算机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知识的难度和高度次第提升,最终在专业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呈现螺旋式进步。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方向,着重夯实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重根基。第一学期的绘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通过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学期的三大构课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视觉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兼顾所有专业方向,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开设课程分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把同时期的专业基础课所学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同时,通过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图像处理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第三学期开设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学期开设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设计与动画、操作系统、C#长须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第六学期开设软件工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在不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方向课程的难度随时间纵向加深,知识融合度随时间横向加密。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开发性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主要开设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所需知识储备后的第三学期及之后。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科素养提升,同时把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于指导数字媒体技术作品的创新制作,从难度、广度和融合度上呈现螺旋式上升,使学生一步步成为专业数媒人才。
  2.“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都要最终应用于实践创新制作中。如何把没有艺术功底和计算机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最终培养成合格的数媒人才,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学年: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的C 面型对象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周学时设置均为1节理论、2节实践,学科基础课程中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课程更是每周4节均为实践课。通过课时多倍于理论课的实践课开设,学生不仅理解理论知识,更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实践应用创新意识。
  第二學年:专业主干课开设了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Pasw3D跨平台游戏开发等课程。该学年,课程数量、难度大幅度提升,且所有课程的实践周学时均为2学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需求。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包括了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包括动态网站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程度明显加大,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更加灵活和彻底。同时增加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为后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
  第四学年:专业知识学习已经结束,专业素养已具备,毕业实习能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使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灵活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艺术实践和计算机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最后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结合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语
  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专业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涉及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要求更高。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要兼顾多门学科的特点,从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出新专业的前沿性、创新性等特色,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生源特点建设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结合我院学生文理兼收、缺乏艺术根底等特点,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难度、广度上的螺旋式上升,并在融合度上逐渐加强,始终以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数媒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泊平,李国庆,刘晔,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C].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2011:87-90.
  [3]黄莓子,唐波.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J].美术大观,2014(12).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研究(02015074)
  资助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精准教学是手段,核心素养是目标。如何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从依法治国的教学热点出发,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定程序”教学难点,开展精准的教学设计、讲解与练习,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精准教学 核心素养 依法行政 依法执政 人民当家作主  精准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狭义的“精准教学”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
摘 要: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多次修订,内容多次丰富、扩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思政课学习效果的强化。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尤其是Bb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  关键词: Bb网络教学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
摘 要: 贾迎春是贾府的二小姐,相貌气质才华并不出众,性格相当懦弱,诨名“二木头”。迎春的个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一类从未在家庭中得到过温暖和爱、被忽视、被否定的个体的典型性格和行为特征。  关键词: 红楼梦 贾迎春 心理学  关于《红楼梦》中贾府的二小姐贾迎春的讨论不多,因为在众多如钻石般璀璨的女性中,迎春并不出众,作者曹雪芹并没有给迎春太多笔墨。但迎春的个性从心理学角度
摘 要: 学界普遍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有现实的影子,本文从此出发,探究诗歌中“云之君”“仙之人”(群仙)在现实里可能的原型人物,并分别从“权贵”“东鲁诸公”和“李白”的角度推进,还原梦境里诸仙可能的原型形象。  关键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群仙原型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云之君”和“仙之人”,早年的议论主要集中在“之”字究竟是结构助词还是凑足音节上;除此之处,鲜有争
摘 要: “姑”和“姨”是亲属称谓语中两个重要的词汇,文章通过二者的发展演变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生活交际中准确运用。  关键词: 汉语亲属称谓语 姑 姨 同名异指 异名同指  引言  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称谓语是一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是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系中
摘 要: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生本课堂这一维度,分析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以供广大同仁指正。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生本课堂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是一项基础综合的工作,目的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尽管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一
摘 要: 随着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更加注重法律素养的形成,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日益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常州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调查,延伸至全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状况,阐述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大学生法律素养 培育路径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
摘 要: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最基本理念。语文课堂探究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不断修正,将此问题或情况引向深入,形成多样化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碰撞出创新思维火花,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让开放的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探究 求同存异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
摘 要: 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论述了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之间的水平与能力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学生的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齐步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保证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探索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其产生背景、理论依据等方面介绍了分层次教学,并以金融学教学为例说明了实践过程,最后对分层次教学的结果及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金融学 分层次教学 学生分层 教学分层 评估分层  一、分层次教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