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程实验走一段弯路或短时期的矫枉过正,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现将一年多的观察、分析、思考、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问题一】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内容被带入课文中。一些老师面对课文,认为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者是目标混杂,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同时做到目标清晰,一些老师便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使其各自为政。例如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以示重视、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应融入其他目标的教学中;有的甚至将“三维目标”等同于“三项目标”或“三个目标”。
【对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2.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3.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问题二】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欢的内容来读,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脱离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对策】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问题三】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部分老师没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个性理解、情感体验的要义,片面地认为“朗读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对策】
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问题四】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却只流于形式
比如,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运而生。但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使自主异化为自流。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三四成堆坐在一起讨论。且不说讨论的内容怎样,仅讨论的过程就令人担忧。不是一个人(优秀生)说,另外几个人听,就是大家叽叽喳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时,发言者所说内容仍是个人见解,并没有概括大家的意见。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对策】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偏差或一时还达不到應有的认识深度,从理想主义或经验主义出发,有意无意地给语文蒙上了一层炫目的铅华,遮蔽了它的自然本色。
1.摒弃功利。功利,会让教师走向自我展示,走向哗众取宠;让教学走向飘摇肤浅,走向华而不实;让语文迷失本貌,消融本体,丧失本真。
2.删繁就简。崔峦先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的教学主张。张庆先生也倡导“简法”,他认为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
3.强化训练。训练要促进学生母语的发展;训练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训练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程实验走一段弯路或短时期的矫枉过正,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若教师们都能做到“教学目标体现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盘活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遍地生花!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现将一年多的观察、分析、思考、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问题一】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内容被带入课文中。一些老师面对课文,认为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者是目标混杂,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同时做到目标清晰,一些老师便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使其各自为政。例如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以示重视、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应融入其他目标的教学中;有的甚至将“三维目标”等同于“三项目标”或“三个目标”。
【对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2.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3.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问题二】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欢的内容来读,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脱离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对策】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问题三】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部分老师没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个性理解、情感体验的要义,片面地认为“朗读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对策】
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问题四】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却只流于形式
比如,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运而生。但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使自主异化为自流。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三四成堆坐在一起讨论。且不说讨论的内容怎样,仅讨论的过程就令人担忧。不是一个人(优秀生)说,另外几个人听,就是大家叽叽喳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时,发言者所说内容仍是个人见解,并没有概括大家的意见。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对策】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偏差或一时还达不到應有的认识深度,从理想主义或经验主义出发,有意无意地给语文蒙上了一层炫目的铅华,遮蔽了它的自然本色。
1.摒弃功利。功利,会让教师走向自我展示,走向哗众取宠;让教学走向飘摇肤浅,走向华而不实;让语文迷失本貌,消融本体,丧失本真。
2.删繁就简。崔峦先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的教学主张。张庆先生也倡导“简法”,他认为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
3.强化训练。训练要促进学生母语的发展;训练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训练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程实验走一段弯路或短时期的矫枉过正,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若教师们都能做到“教学目标体现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盘活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遍地生花!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