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打造有效数学课堂?这是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如何创设数学问题串是非常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创设 问题串有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近几年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研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过度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1:在学完七年级(下)第1章节《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ACB=80°,则∠P=
问题2: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60°,则∠P=
问题3: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则∠P=
问题4:已知△ABC中(如 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问题5:已知△ABC中(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通过上述问题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系统地掌握了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的度数与角∠A的数量关系。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攻坚克难
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知不觉地顺利渡过“难关”。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创设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案例2:如何“引导”与“激发”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下面一道题:
若 ,求 的值。
在讲解那个题目之前,我预先设计了下面几个小问题:
问题1:若实数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2:.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3: 若 , ,则式子 的值是。
问题4: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5: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通过铺设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效果很好。创设有效问题串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设计开放化的“问题串”,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重讲解、重记忆、重模仿、轻思维。”如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我在上《一次函数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象信息题,我以下面这道题为题材,进行了问题串设计。
题目:九年级同学到市府广场去春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步行的同学先出发,如图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步行的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早出发几分钟?
问题2:谁先到达终点?比另一队早几分钟?
问题3: 骑车的同学在出发后多长时间追上步行的同学?
问题4: 你根据函数图象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在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他们的出发地相同” “骑车的同学追上步行的同学时离开出发地有多远?”有三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回答的三个同学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多组同学的相互补充,共从图上罗列了近20条信息。
这种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的机会,表达他们对问题的多层次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课堂上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问题.为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经之一便是与课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就可以获得.
总之,数学课堂,无论课型如何,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并正确运用。可以说,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维《创设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科研2008,12
(2)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 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关键词:创设 问题串有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近几年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研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过度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1:在学完七年级(下)第1章节《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ACB=80°,则∠P=
问题2: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60°,则∠P=
问题3: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则∠P=
问题4:已知△ABC中(如 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问题5:已知△ABC中(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通过上述问题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系统地掌握了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的度数与角∠A的数量关系。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攻坚克难
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知不觉地顺利渡过“难关”。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创设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案例2:如何“引导”与“激发”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下面一道题:
若 ,求 的值。
在讲解那个题目之前,我预先设计了下面几个小问题:
问题1:若实数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2:.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3: 若 , ,则式子 的值是。
问题4: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5: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通过铺设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效果很好。创设有效问题串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设计开放化的“问题串”,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重讲解、重记忆、重模仿、轻思维。”如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我在上《一次函数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象信息题,我以下面这道题为题材,进行了问题串设计。
题目:九年级同学到市府广场去春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步行的同学先出发,如图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步行的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早出发几分钟?
问题2:谁先到达终点?比另一队早几分钟?
问题3: 骑车的同学在出发后多长时间追上步行的同学?
问题4: 你根据函数图象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在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他们的出发地相同” “骑车的同学追上步行的同学时离开出发地有多远?”有三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回答的三个同学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多组同学的相互补充,共从图上罗列了近20条信息。
这种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的机会,表达他们对问题的多层次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课堂上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问题.为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经之一便是与课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就可以获得.
总之,数学课堂,无论课型如何,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并正确运用。可以说,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维《创设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科研2008,12
(2)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 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