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九五三年布拉格学派提出了结构主义一词,其源头可以上溯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从此,文学理论家们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直接影响,认为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独立的或核心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在与它对立的因素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我们通过应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解读《论语·学而篇》潜在的符号结构,有助于消除其表面的费解和神秘性。
[关键词]结构主义;结构;符号;解读;《论语·学而篇》
[中图分类号]1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65—02
结构主义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支。结构主义一词是布拉格学派一九三五年提出的,但其源头可以上溯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从未使用过“结构主义”一词,但是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某些术语都出自他的那本《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自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前,索绪尔在结构主义思想中占据着泰斗的地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具有任意性和区别性特征的符号构成的系统,语言现象中充满了二元对立(Binaryopposition):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的对立,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对立,共时(synchronic)与历时(diachronic)的对立等等,这些对立项使语言成为活生生的功能系统。索绪尔提出的二元对立的价值系统成为后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石。索绪尔的功绩在于他教会文学批评家们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文学本文,找出制约本文(相当于言语)的潜在结构(相当于语言)。文学理论家受到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独立的或核心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在与它对立的因素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文学是一种符号的系统,结构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与个别作品本文的接触来研究文学语育活动方式和阅读过程本身。
结构主义企图寻找每一种现象之下的潜在结构。那么什么是结构主义者所说的结构呢?结构是现象之下的秩序、系统,或者更进一步来说,结构是由若干成分构成的系统,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动都会引起所有它成分的变动;而系统正如数学家们所说的不变式(invariant),其内部的转换可以产生许多同类的模式或变体。所以,结构的组成部分只有在自己结构之内溶为一体时才有意义。任何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构造的,能够为人所知的那种关系。让·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即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
结构主义的研究重点是“不变式”,它注重在共时关系下考察结构赖以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结构主义力图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及语言本身之外的客体的活动,把符号赖以产生成意思的潜在的整套规律分离出来。六十年代随着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它对构成特定文学作品基础的最基本的文化规则的注意以及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现在结构之中的看法,都有助于消除文学作品原有的神秘性。文学作品在结构主义者眼里变成了符号学的“文本世界”,它的价值不是看文学作品表面原文,原文以及它实际表达了什么将被悬而挂之,结构主义者首先关心的是使文本成为可能的客观的符号结构。那么现在我们就以《学而篇》为例用结构主义者解读的方法去揭开《论语》的神秘面纱。
《论语·学而篇》共十六章。第一章讲学习以及师徒、朋友关系。第二章讲孝弟,指出父子兄弟君臣关系。第三章讲“仁”的对立面“巧言令色”。第四章讲忠、信。第五章讲“道千乘之国”即治国、处事、待人、爱民的要点,是学而篇中归结概括的一章。前五章其实已经总结了全章的主要符号系统。这就是“本立而道生”中的“道”,是孔门师徒劝导人们“学而时习之”的内容所在。
第一章孔子开头便讲学习。全书讲“学”的地方很多,但到底讲是什么学习始终都比较含糊,后两句中的“朋友”“君子”也是极其简约概括,他们是何许人也?文中对“朋”“君子”并没有做清楚的交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
孔子的语录与第四章曾子的话是相对应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试看两章的对应:
孔子:学而时习之。曾子:传不习乎?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
以上的对应指出了人的三种关系:一是师徒间传授与学习的关系;二是朋友间的“信”的关系;三是自己与他人“忠”的关系。“学”、“朋”、“人”都是有所指的,但在文中都被暂时悬挂搁置,重要的是标出“忠”、“信”。第八章孔子又讲到“君子”、“学”、“友”,再次讲到“主忠信”,与第一、第四章形成前后连贯呼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信”在《学而篇》中显得特别重要。第五章又讲“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六章接着讲“谨而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七章是子夏的语录,讲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十三章有子语录,开头即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将“信”、“义”相连。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篇》中有六章讲到“信”,并且“忠”、“信”相连,“信”、“义”相连,此外还有“孝”、“弟”,第二章有子语录中讲到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忠、孝、信、义就是“仁”的要求,是为人之根本,也是治国之要道。“本立而道生”恰恰道出了“天下有道”的“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学而篇》很大程度上忽略符号的所指对象,或者说,符号所表示的真实客体被搁置一边,集中探讨的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孔子、有子、曾子、子夏等儒家卫道士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结构作了“音位”式的排列,不是分析一个个“音素”,而是在所列举的“音位”符号上标出“忠、信、义、孝、弟”,这些抽象的语言符号引出了种种的人际结构关系,其根基就是“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这些符号系统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个层次都有尊卑长幼上下。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成员都融入整体,小至一家家族大至远方天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非常形象、世故 的注脚。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心理非常注重关系和整体。反映儒家思想的《论语》蕴涵着深刻的结构主义思想,因而儒家必然要在整体利益的维护的视角下,要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守其位、各明其分、各行其道,提倡协同,讲求秩序,重视和谐。有这样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最终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与掌”。
解读《论语·学而篇》中我们多少已经触及了符号学。符号学Semiotics我Semiology指的是对符号的系统研究,而这也正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观点。结构主义者认为:句子本身就是一些语言符号,句子按照约定俗成的文学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意义。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说:“由于布拉格学派的作品,‘结构主义’这个术语开始或多或少地和‘符号学’一词融合起来”。“结构主义”这个词本身表示一种探究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的对象,它把某些一般不认为是符号系统的东西也看作符号系统。“符号学”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它一般都应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根据二项对立的结构主义方法,符号同样可以区分为对立的两项,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分析作品整体结构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中有子在讲“孝”、“弟”时,就提供了“犯上”这一对立项。第三章反面论述,“巧言令色,鲜仁矣。”第一、第四章中连续三个问句“不(亦)…….乎?”其中也暗含着正、反对照。
《论语》的结构主义解读解说了中国古往今来的上下尊卑的符号系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群体的人,只有在社会整体的体系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在社会整体结构中,个人必须学会自我调节,调节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收敛个体欲望,维护整体利益。历史也证明了,正是在重整体、重人际关系的传统社会心理下,我们才会顾全大局,民族精神力量才能凝聚为一体。当然,应该看到,由于强调整体的利益、结构的稳定,个人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精心、苦心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的发展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难以得到重视。
“天不变,道亦不变”。符号系统的结构如数学公式一样本身不会变化,但是符号的意义会变,戴着符号的人更会变。二千多年前的圣贤们随历史远去了,然而重符号的传统、习俗依然保留着,人处在世间这个大整体中必须有自己的符号地位,而且要符合符号意义。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这样不难看出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它表明,要成为人,就必须成为结构主义者。这或许就是解读《论语·学而篇》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吧。
[参考文献]
[1]Eagleton,T.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Minneapol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2]Hawkes,T.Structurelism and Semiotics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3]熊兵.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金克木.元文探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6]丘文明,丘文郊,丘文星,丘文祁.论语英译今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袁源]
[关键词]结构主义;结构;符号;解读;《论语·学而篇》
[中图分类号]1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65—02
结构主义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支。结构主义一词是布拉格学派一九三五年提出的,但其源头可以上溯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从未使用过“结构主义”一词,但是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某些术语都出自他的那本《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自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前,索绪尔在结构主义思想中占据着泰斗的地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具有任意性和区别性特征的符号构成的系统,语言现象中充满了二元对立(Binaryopposition):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的对立,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对立,共时(synchronic)与历时(diachronic)的对立等等,这些对立项使语言成为活生生的功能系统。索绪尔提出的二元对立的价值系统成为后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石。索绪尔的功绩在于他教会文学批评家们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文学本文,找出制约本文(相当于言语)的潜在结构(相当于语言)。文学理论家受到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独立的或核心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在与它对立的因素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文学是一种符号的系统,结构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与个别作品本文的接触来研究文学语育活动方式和阅读过程本身。
结构主义企图寻找每一种现象之下的潜在结构。那么什么是结构主义者所说的结构呢?结构是现象之下的秩序、系统,或者更进一步来说,结构是由若干成分构成的系统,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动都会引起所有它成分的变动;而系统正如数学家们所说的不变式(invariant),其内部的转换可以产生许多同类的模式或变体。所以,结构的组成部分只有在自己结构之内溶为一体时才有意义。任何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构造的,能够为人所知的那种关系。让·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即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
结构主义的研究重点是“不变式”,它注重在共时关系下考察结构赖以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结构主义力图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及语言本身之外的客体的活动,把符号赖以产生成意思的潜在的整套规律分离出来。六十年代随着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它对构成特定文学作品基础的最基本的文化规则的注意以及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现在结构之中的看法,都有助于消除文学作品原有的神秘性。文学作品在结构主义者眼里变成了符号学的“文本世界”,它的价值不是看文学作品表面原文,原文以及它实际表达了什么将被悬而挂之,结构主义者首先关心的是使文本成为可能的客观的符号结构。那么现在我们就以《学而篇》为例用结构主义者解读的方法去揭开《论语》的神秘面纱。
《论语·学而篇》共十六章。第一章讲学习以及师徒、朋友关系。第二章讲孝弟,指出父子兄弟君臣关系。第三章讲“仁”的对立面“巧言令色”。第四章讲忠、信。第五章讲“道千乘之国”即治国、处事、待人、爱民的要点,是学而篇中归结概括的一章。前五章其实已经总结了全章的主要符号系统。这就是“本立而道生”中的“道”,是孔门师徒劝导人们“学而时习之”的内容所在。
第一章孔子开头便讲学习。全书讲“学”的地方很多,但到底讲是什么学习始终都比较含糊,后两句中的“朋友”“君子”也是极其简约概括,他们是何许人也?文中对“朋”“君子”并没有做清楚的交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
孔子的语录与第四章曾子的话是相对应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试看两章的对应:
孔子:学而时习之。曾子:传不习乎?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
以上的对应指出了人的三种关系:一是师徒间传授与学习的关系;二是朋友间的“信”的关系;三是自己与他人“忠”的关系。“学”、“朋”、“人”都是有所指的,但在文中都被暂时悬挂搁置,重要的是标出“忠”、“信”。第八章孔子又讲到“君子”、“学”、“友”,再次讲到“主忠信”,与第一、第四章形成前后连贯呼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信”在《学而篇》中显得特别重要。第五章又讲“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六章接着讲“谨而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七章是子夏的语录,讲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十三章有子语录,开头即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将“信”、“义”相连。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篇》中有六章讲到“信”,并且“忠”、“信”相连,“信”、“义”相连,此外还有“孝”、“弟”,第二章有子语录中讲到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忠、孝、信、义就是“仁”的要求,是为人之根本,也是治国之要道。“本立而道生”恰恰道出了“天下有道”的“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学而篇》很大程度上忽略符号的所指对象,或者说,符号所表示的真实客体被搁置一边,集中探讨的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孔子、有子、曾子、子夏等儒家卫道士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结构作了“音位”式的排列,不是分析一个个“音素”,而是在所列举的“音位”符号上标出“忠、信、义、孝、弟”,这些抽象的语言符号引出了种种的人际结构关系,其根基就是“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这些符号系统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个层次都有尊卑长幼上下。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成员都融入整体,小至一家家族大至远方天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非常形象、世故 的注脚。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心理非常注重关系和整体。反映儒家思想的《论语》蕴涵着深刻的结构主义思想,因而儒家必然要在整体利益的维护的视角下,要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守其位、各明其分、各行其道,提倡协同,讲求秩序,重视和谐。有这样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最终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与掌”。
解读《论语·学而篇》中我们多少已经触及了符号学。符号学Semiotics我Semiology指的是对符号的系统研究,而这也正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观点。结构主义者认为:句子本身就是一些语言符号,句子按照约定俗成的文学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意义。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说:“由于布拉格学派的作品,‘结构主义’这个术语开始或多或少地和‘符号学’一词融合起来”。“结构主义”这个词本身表示一种探究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的对象,它把某些一般不认为是符号系统的东西也看作符号系统。“符号学”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它一般都应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根据二项对立的结构主义方法,符号同样可以区分为对立的两项,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分析作品整体结构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中有子在讲“孝”、“弟”时,就提供了“犯上”这一对立项。第三章反面论述,“巧言令色,鲜仁矣。”第一、第四章中连续三个问句“不(亦)…….乎?”其中也暗含着正、反对照。
《论语》的结构主义解读解说了中国古往今来的上下尊卑的符号系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群体的人,只有在社会整体的体系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在社会整体结构中,个人必须学会自我调节,调节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收敛个体欲望,维护整体利益。历史也证明了,正是在重整体、重人际关系的传统社会心理下,我们才会顾全大局,民族精神力量才能凝聚为一体。当然,应该看到,由于强调整体的利益、结构的稳定,个人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精心、苦心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的发展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难以得到重视。
“天不变,道亦不变”。符号系统的结构如数学公式一样本身不会变化,但是符号的意义会变,戴着符号的人更会变。二千多年前的圣贤们随历史远去了,然而重符号的传统、习俗依然保留着,人处在世间这个大整体中必须有自己的符号地位,而且要符合符号意义。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这样不难看出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它表明,要成为人,就必须成为结构主义者。这或许就是解读《论语·学而篇》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吧。
[参考文献]
[1]Eagleton,T.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Minneapol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2]Hawkes,T.Structurelism and Semiotics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3]熊兵.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金克木.元文探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6]丘文明,丘文郊,丘文星,丘文祁.论语英译今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袁源]